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赵志刚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深化体育教融合、坚持全面育人,南京市推进中小学生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全面提高‘体教融合’意识,实现体育多元价值”的建议。新时代的体教融合,更加关注的是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强调体育与教育在功能与目标上的充分融合。近年来,全市教育和体育系统强化了“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独特功能”宣传力度,同时要求全市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全社会已形成共识并高度关注和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水平。南京市体教联合会议(制度)按照国家“5+体育”的行动愿景,提前规划并积极推进“兴体育(民族+体育)、融体育(素养+体育)、亲体育(家庭+体育)、常体育(生活+体育)、智体育(科技+体育)”的体教融合战略。根据国家、省有关深化体教融合一系列文件要求,会同市体育局制发《南京市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宁体发〔2021〕64号),并牵头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宁委办发〔2022〕10号),认真梳理、分析和总结了我市体教融合工作,坚持从目标、机制、资源三方面加强融合,为南京体教融合创新发展,助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落实,指明了方向。目前两局根据“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体教融合原则,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协商会议,对合作内容进行阶段性总结,协商制订下一阶段工作计划;视情召开两局层面的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并共同推动成立由市政府办公厅、教育局、体育局牵头,宣传部、发改委、财政局、卫健委、共青团等部门参与的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大事项的相关政策和解决方案,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
二、关于“丰富校园体育教学方法,推动科技赋能体育课堂”。一方面,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过程督导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在学前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快乐体操、趣味田径、足球嘉年华等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苏教基函〔2022〕23号),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周1-2年级4节、3-9年级3节体育课,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节健康教育课,积极探索多形式、跨学科渗透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引导市属高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另一方面,针对新课标,特别是“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等课程强度要求,我市新研制下发了《南京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指导意见(试行)》,明确:课程设计上要贴近学生兴趣、生活和终生发展需求,符合教材化、儿童化、趣味化要求,有适宜性改造与重组,体现单元构建,单元与课次间有逻辑关系;组织教学上要学、练、赛一体化设计,难度台阶设计科学、循序渐进、经济便捷、安全高效等要求;以评价促改进,以评价标准指方向。此外,强调了学校体育的教育生态建设,以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课间微运动、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文化宣传活动、家庭锻炼以及整体谋划的思路进行建构,形成“课上学、课后练、家庭补、比赛展示”的格局。在大课间活动设计上,明确提出了“操化类、素质类、自主选择类”三结合的结构,确保大课间锻炼在运动负荷、运动技能、个性提升方面的质量;针对课间十分钟,我们也提出了“课间微运动”的概念,指导学校为学生设计和创造课间微负荷运动的内容和器械,如:毽子、跳绳、抓子等。第三,鼓励开展智慧体育试点建设。制定下发《关于规范全市中小学智慧体育项目立项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宁教体函〔2022〕12号),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意见,结合有关区和学校实际,在部分学校试点推进智慧体育建设,并鼓励有条件的区和学校,探索积极构建基于自身特色的智慧体育建设平台,通过打造智能化运动场所、设施、设备,贯通融合学校体育课程、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间体育锻炼等,开展趣味性、游戏化智能体锻擂台赛、打榜赛,有效串联碎片化时间,通过适当的智能穿戴等终端设备,自动收集分析学生体锻数据(运动负荷),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推动体育教学内容、强度、方式方法等的有效调整,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三、关于“以体育和教育融合为支撑,协调育人体系内外畅通”。第一,制定下发《南京市中小学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宁教办体函〔2021〕18号),在立足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集体体育锻炼、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阳光体育联赛等基础上,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两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的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突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教育内涵,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完善体育教育生态,凝练学校体育文化,打造体育文化品牌,形成我市校园体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品牌化的南京特色,不断提高校园体育活动有效性、长期性,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第二,围绕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立足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全面推动“市、区、校三级联动”竞赛活动开展,搭建青少年阳光体育节校园“十大联盟”赛事平台,联动市体育局阳光体育联赛平台,双向发力,双平台搭建,每年带动全市青少年学生近20万人次参加。2024年,计划组织市级层面青少年阳光体育节校园体育联赛共13项,联动市体育局举办阳光体育联赛30余项。第三,开展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测评。专门下发文件《关于在全市中小学组织开展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测评工作的通知》(宁教体函〔2022〕2号),明确自2022年起全市中小学45周岁及以下在职在编专任体育教师全覆盖技能测评,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小学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第四,推进教练员进校园和“冠军进校园”。以落实“双减”政策为抓手,联合体育部门积极推行学校体育“三进三送”计划(即冠军进校园、体校教练员进校园、退役运动员进校园,送项目、送课程、送活动),每年选派近60名优秀教练员进入50多所体育特色学校协助开展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第五,优化编制使用,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2022年,联合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各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通知》(宁编办发〔2022〕106号),对加强各区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省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要求,配合体育、编办、人社等部门,做好高水平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安置、体育教师进人核编等服务保障工作。第六,协调会同人社部门,支持自主招聘,根据岗位需求,自主设置招聘条件、自主确定招聘时间、自主实施招聘工作,优选相应专业适岗人才及时补充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对博士、具有高级职称,或符合《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适用对象(目录)》中D类及以上条件的高水平教练员,可采取免除笔试、直接面试考察的方式招聘,吸引更多优秀体育人才入校任教;鼓励拓展招引才渠道,鼓励支持学校根据岗位用人需求,赴体育类专业院校实施校园招聘,通过面对面宣传提高引才精准性,延揽优质毕业生来宁从教。第七,推进社会体育资源进校园。为落实“双减”工作,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委办发〔2021〕19号),明确分类审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其中,体育类培训机构由体育部门负责制订完善相应设置标准和审批办法,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批,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推进中。关于后续社会体育资源进校园的收费问题,由市发改部门牵头负责,需待省级相关文件出台后,进一步予以明确。截止目前,“双减”部门已会同相关单位,持续开展体育类资源公益进校园,一定程度满足了学校课后服务的需要。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4年0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