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袁胜寒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与博物馆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南京文博场馆众多,拥有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落实青少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直以来,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校和博物馆互通交流,开展形式丰富的馆校合作,积极探索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文博场馆“第二课堂”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打通馆校合作育人渠道
2015年,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的通知》,对进馆参观、讲解培训、送展进校等工作做出具体安排,要求各中小学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作为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将进馆参观安排列入工作计划。2021年,按照《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联合下发了《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从准确把握工作要求、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加强组织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共同建立健全市馆校合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馆校合作工作联席会,推动全市馆校合作共建走深走实。近期,正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研制《南京市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行动计划》(暂定名),作为全市学校深化馆校合作的指导性意见。
二、坚持主动作为,搭建馆校合作育人平台
(一)强化研学实践教育
自2019年起,市教育局联合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文旅局等8部门认定五批共152家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阵地。目前,第六批基地正在评审中,预计新认定30家左右。研学基地涵盖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镜见博物馆等各级各类文博场馆。同时,市教育局编印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指导手册》《南京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指导手册》,提供给各学校作为研学实践教育参考指南。
(二)开展“读书节”活动
自2007年起,市教育局每年确定一个阅读主题,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读书节”活动,与相关场馆合作,开展各类阅读活动。以2023年活动为例:市教育局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员联办“雨花英烈,我想对您说...”系列活动,前期推动联合编写的《传承——雨花英烈精神小学生读物》《传承——雨花英烈精神中学生读物》进课堂,琅琊路小学将其纳入德法课前三分钟演讲、北京东路小学将其纳入课后服务;中期借助“读书节”活动平台,开展读后感、音频和视频的征集活动;后期举办总结展示活动,打造成馆校合作的思政育人特色活动。2024年“读书节”活动主题为“读我南京,爱我中华”,结合《知我南京 爱我中华》读本,面向全市小学师生及家庭,开展延续全年的系列主题阅读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青少年学生读经典、爱经典,了解南京、热爱南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有更直接更深入的感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用好课后服务平台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遴选超过300项公益优质社会项目参与课后服务,推广“15分钟教育圈”,将富有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提升“金陵娃·小时光大课堂”课后服务工作品质。如邀请城墙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陈英琦老师走进学校,选取5块精品城砖,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南京城墙历史和南京城市发展的故事;邀请民俗博物馆公共服务部社教专员及馆内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开设“‘我是小小传承人’之研习官”课程,让学生了解南京地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曲艺类非遗项目知识;邀请市博物馆宣教老师开设《长江文化之都》系列课程,结合长江与南京文化关系的特点,讲授“伴江而生”“建城之初”“江左风流”“南朝遗梦”等主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开设“非遗大课堂”,以“遗脉相承·小小传承人”为主题,精选了汉文化、秦淮花灯、泥塑、团扇、脸谱、茶道、花道、皮影戏等24个非遗项目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课程;生态科技岛小学邀请专业茶艺老师进校开设“少儿茶艺”社团,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茶艺文化”为核心,传授茶艺茶道;天景山小学引入江苏省首批非遗项目“方山大鼓”,成立了“少儿方山大鼓”社团,邀请“方山大鼓”传承人走进课堂。
(四)丰富校本实践样态
各校立足本校实际,主动与各类文博场馆开展深度馆校合作,结为共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志愿服务项目,将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用好用实。南京外国语学校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常态化开展文物进校园活动,聘请专业人员走进学校进行主题宣讲,打造品牌主题活动——“南京外国语学校口述历史·行走大运河”“长江下游文明STEM+考古探究课程”项目,组织学生亲临遗址和考古现场,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收获知识。聋人学校、田家炳高级中学、南师附中新城初中、岱山实验小学持续多年与南京博物院合作,推动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南京一中与市博物馆结成共建单位,“博雅颂”志愿者服务队长期活跃在场馆中。德基美术馆与洪武北路小学举办馆校签约仪式,围绕传统文化等主题定期举办讲座和志愿服务。部分博物馆面向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招募组建“小青莲”“小灵星”“小红帆”“小红梅”等小志愿者服务队,深度参与场馆服务和社会实践。
三、注重协同育人,打造馆校合作品牌活动
(一)评选推介品牌课程
2022年,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在全市等级博物馆中联合开展教育精品示范课例征集评选活动,共评出精品课例12个、优秀课例11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部分课例在金陵微校平台首批上线,形成“一馆一特色”“一课一精品”馆校合作青少年教育教学模式。2021年以来,市教育局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目前已评出四批共400个优秀课程,包括南京博物院《中国纸文化的实践探究——中学生文物修复系列课程》、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游学纪——藏在年画里的秘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部分优秀课程已汇编成册,推介至全市学校和研学基地学习借鉴。南京市博物总馆《“到博物馆玩去”综合实践课程》、民俗博物馆《“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信仰课堂”馆校合作红色研学课程——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馆校合作十大优秀案例”。今年4月,南京博物院《格物匠心——中国传统工艺体验课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建筑里的缅怀>雨花台建筑系列研学课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之声——“南京紫金草艺术童声合唱团”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项目》获评江苏省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市文旅局组织博物馆参与“金陵微校”课后服务建设,“在博物馆长大”栏目的22个精品课例已获36万余浏览量。部分博物馆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文博之夏”“我们的节日”等重点主题,与学校联合开发“美在六朝”“长江文化之都”“四时八节”“江南·园林”“去博物馆里玩”等共建课程,实现示范项目落地推广。
(二)联合办好“文博之夏”活动
自2003年以来,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每年联合举办“文博之夏”暑期主题活动,先后推出了“500娃娃学非遗”“我的展览我做主”“探秘科博”“回望六朝”等多个馆校合作教育品牌项目,共举办近2000场主题展览和活动。通过举办展览、深化研学、推进馆校合作等方式,吸引数十万名青少年和学生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去年“文博之夏”系列活动主题为“博物知旅”,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传承红色基因、博览人文风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指引,挖掘和活化全市地域文化资源,共推出近百个主题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和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博体验。
(三)积极推动展教结合
2023年,全市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6000多场,大部分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六朝博物馆与第三幼儿园共同举办“童心可染,寻美六朝”作品展。今年4月,科举博物院举办了第一届中德运河文化艺术节“童眼——溪山各异”儿童画展。近年来,市博物馆开展“太白之旅”“明都南京知多少”“三国将军炼成记”“考古六朝·双城记”等亲子活动、“跟着名著学语文”“典籍里的六朝”等经典名著赏读分享活动、“文物里的小美好”“小小非遗传承人”“园林·昆韵”等主题课程,让青少年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六朝博物馆“回望六朝”活动,带领青少年走进考古工地,体验文物修复,现地调研南朝石刻保存现状。市博物馆的“72h——高能研学团”暑期夏令营,通过考古发掘 DIY 模拟体验、制作中药香囊、体验试穿汉服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参观、学习和动手体验中了解博物馆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科举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宁神探”互动解谜研学项目,通过为博物馆定制专属剧本,将展品和环境融入,在玩乐中推理探索博物之美。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联合市文旅局继续发挥好规划的先导作用、阵地的主导作用和活动的引导作用。一是进一步推进馆校合作,出台《南京市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行动计划》(暂定名),作为指导学校开展馆校合作的指导性意见,探索推出一批馆校合作示范学校和示范课程。二是进一步用好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持续评选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以课程促基地建设和发展,建好用好中小学生实践平台。三是进一步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以活动为抓手,让学生在校园内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馆校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4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