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孙艺轩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农口三扶两创发展工作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目前农业青年是最富活力的农业创新力量,是推动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群体,推进发展农口“三扶两创”工作非常必要。近年来,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支持市农业农村系统关工委以巩固和提高青年农民创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三扶两创”工作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全市工作呈现以下特色:
一是聚合优势,在队伍建设上逐步增强增实农业农村系统关工委力量。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高度重视“三扶两创”工作,切实把重心沉到基层,在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推动各区农业农村局协调关工委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系统关工委向基层延伸,组建街道(镇)农业服务中心关工委,织密市、区农业系统、街道(镇)农业服务中心三级组织网络,从而打通服务青年农民创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各级党组织选任一批符合条件的老同志,充实到各级农业农村系统关工委的领导岗位,增强力量,并广泛动员更多的“五老”参与“三扶两创”工作,壮大“五老”队伍。以被誉为“赵亚夫传人”的溧水区科技局原局长余炜、“青年农民贴心人”浦口星甸街道农服中心原主任郭成兵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五老”,常年奋战在帮扶的第一线,为青年农民创业成长呕心沥血,充分彰显“五老”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聚力创新,在优化服务上逐步促进促发 “三扶两创”工作提质增效。各区从实际出发,紧扣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电商等五类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推动“三扶两创”八项优先的政策实施,从政府补贴、科技入户、项目带动等八方面,建立“三扶两创”工作激励机制,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全市青年农民创业基地210家,受到市一级表扬的青年农民创业基地55家。南京市择优报送七篇典型案例入选江苏省“三扶两创”精品案例集,涌现出溧水区“来乡”青年吴中平;六合区“下乡”青年高澜瑄;江宁区、浦口区“返乡”青年张云、邵立昌;高淳区“留乡”青年杨玉龙等一批先进典型,极大激发广大青年农民创业创新热情。全市参与“三扶两创”工作人数达到780余人,结对帮扶有460多人,许多“五老”在为青年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和“人望”影响,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项目支持、资金帮扶、环境改造等全方位关心帮助,为“三扶两创”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聚集力量,在加强联动上逐步做大做强“三扶两创”工作生动局面。围绕“三扶两创”工作的总体目标,总结以往有效的经验做法,我局与市关工委联合出台《关于深化“三扶两创”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在重点任务、内外联动、保障机制诸方面形成工作规范,一改过去“零散帮扶”的方法手段,形成制度支撑,强化与农业职能部门的联动协作,纵深推进帮扶工作。同步还下发了《关于规范“三扶两创”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扬的若干意见(暂行)》,在推荐范围、名额、条件、程序四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规范考核奖励、用好有限资金,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四是聚焦热点,在平台搭建上逐步发挥发扬农业科技讲师团积极作用。充分发挥11个农业科技讲师团成员的积极作用,组织开展农业实用科技教育、青年农民创业培训和精准化帮扶,带领更多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共建立了18个农技微信群;联系家庭农场、经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企业69个;开展24场1645人次农业科技培训;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咨询128期1900人次,为指导和支持青年农民创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虽然我市“三扶两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现实发展进程中,目标群体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正如您所说,主要有“建设用地难、项目支持少、精准服务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市农业农村系统关工委深入推进“三扶两创”工作,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青年农民在不断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
一是抓政策服务。充分发挥市农业农村局与市关工委工作联动的机制优势,开展深入调研,了解青年农民创业过程中的所需所求,使扶持政策落在关键处和需要时。下一步,针对您提出的“要多方努力,切实解决农机库建设用地审批难的问题”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落实农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发展和改革部门沟通协作及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确保中央和省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破解用地主体面临的用地审批难、配套政策缺失等问题,并在村庄规划统筹安排包括设施农用地在内的各类用地规模与布局,并进一步加强规划土地业务融合,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和政策属性,增强土地政策的前瞻性和规划匹配度,广泛宣传推广入股、联营机制成功案例,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项目早日落地见效,助力“三扶两创”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将针对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进一步优化完善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陵惠农贷”和面向初始涉农创业主体的“金陵农担贷”等政金合作金融产品,配套出台贷款贴息、增量补贴、风险代偿等扶持政策,让农业主体“得实惠”,让金融机构吃上“定心丸”,有效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等问题,为有力有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金融服务引擎。
二是抓科技服务。坚持将“扶技、扶创业”的重点放在引导青年农民创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电商等新型经营组织上,着重帮扶创业初期和创业遇到困难的青年农民。深入开展市级“头雁种苗”和“家庭示范农场”,开展“新苗帮扶”行动,着力帮扶一批与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密切相关的青年农民创业基地,促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转型发展。做好“三扶两创”工作需要精干务实的帮扶力量,着重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加强市级农业科技讲师(服务)团建设,组建区级农业科技讲师(服务)分团。加强各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关工委的队伍建设,组织专门培训,引导基层关工委更好适应工作要求,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五老”队伍建设,积极吸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五老”参与“三扶两创”工作。同时,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产学研供需对接,积极引导农科教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持续将“新农药、新技术的研发,农业智能无人机应用”等技术成果转让给相关青年农民创业基地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抓项目建设。积极扶持大学生、“农二代”下乡、返乡创业,帮助兴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等各类实体,鼓励农文旅产业融合、一二三产联动,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创建青年农民关爱工作站,建立由老农技工作者和在职农技工作者联合,与青年创业农民结对帮扶的模式,逐步形成“‘五老’+专家+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项目+农户”的帮扶链,在实践中探索完善青年农民关爱工作站的内涵与标准。积极开展技术帮扶、项目帮引、资金帮贷、销售帮难的“四帮”活动。持续抓好青年农民创业典型的选树,培育更多有说服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先进典型,形成老典型焕发新貌、新典型层出不穷的生动局面。加强农业项目管理,力求项目红利惠及农业群体受益最大化,如项目竞标承担较高比例的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服务对象涉及更多的种田大户,将加大侧重服务青年创业农民。
四是抓阵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村政治科技学校平台作用发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农村青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矢志扎根乡村,立志做新时代“新农人”。发挥街道中心校的引领作用,做强做大“中心校”,引导教学场所与其他“站点”共享共用,与“农广校”和农民田间学校相互融合。力求从传统课堂向田间地头转变,立足现场教学,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从“线下”向“线上”转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通过“农技耘”,进行线上答疑解惑,帮助解决问题;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因人而异设计授课内容,使“菜单式”课件更为精准,满足个性化需要,确保教学培训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0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