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荆斌华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全方位提升监管能力, 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经济模式迅速崛起,包括外卖配送、快递、网约车在内的各种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给劳动力市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提升我国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渠道、拓宽居民收入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有关新就业形态的工作部署,积极做好建议回应,人社部门会同市场监管、医保、总工会等部门,以稳定就业、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为主线,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发展,在党建引领下,切实做好包括外卖配送、快递、网约车等行业从业人员在内的灵活用工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
一、创新强化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一方面,我省于2020年9月全面实施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缴费比例等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了规范统一,国家从2022年起又实行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一步对相关政策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统一规范。另一方面,鉴于新就业形态群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形式更加灵活等特点,国家和省对于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作了专门的优化完善,新就业群体缴费费率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费率可低4个百分点;新就业群体可在规定的缴费基数上下限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缴费基数;新就业群体可自主选择按月、按季、按年缴费等灵活便捷的缴费方式。且我市户籍人员还可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此,我市均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统一政策贯彻执行,维护好灵活就业人员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权益。
二是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职工医保。近年来,我市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平台企业为新业态从业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参加我市职工医疗保险,从制度设计、实现路径上保障了新业态从业劳动者各项医疗保障权益,在《关于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宁医发〔2021〕104号)规定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宁医发〔2022〕93号)规定,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起,持有我市居住证的劳动年龄段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南京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享受本市职工医保相关保障待遇。根据以上规定,代表在建议中提到的“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可以由所在企业参加我市职工医保,拥有我市居住证的“外卖小哥”等新业态劳动者也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我市职工医保。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我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4494元,缴费率为8%。
三是开展职业伤害试点强化兜底保障。根据人社部等10部门统一部署,我市自2022年7月起实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曹操出行”“快狗打车”“货拉拉”“美团外卖”“饿了么”“达达”“闪送”等7个平台首批进行试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平台企业、商保机构三方联络机制作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伤害保障服务体系。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向平台企业按单收取职业伤害保障费,并通过开辟业务办理绿色快速通道、优化经办流程等措施,及时对受到职业伤害人员给予医疗待遇、伤残待遇等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市接收职业伤害事故受理申请办结率为95.1%,共完成待遇支付1174人次,支付金额2758.36万元。
四是扩面提质优化社保经办服务。结合“社保三送”活动的开展,帮助企业做好参保及相关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平台及其合作商企业引导帮助从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支持力度,推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停保业务全城通办,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各类灵活就业人员,实行就业登记承诺制,灵活就业人员可就近就便通过社保窗口、省人社厅网站或手机APP自助办理参保手续,实现线上、线下,全天候无差别服务。积极推动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2022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基层快递网点参保工作,建立区级经办机构与属地快递企业点对点服务机制,宣传工伤保险政策,讲解参保及待遇给付流程,切实保障企业及快递人员工伤保险权益落实落细。
二、促进新业态行业及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一是发挥新业态“就业蓄水池”功能。市人社局联合市发改委、交通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邮管局等转发《省六部门关于支持平台企业创造就业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支持外卖、快递、网约车、直播、网店等平台吸纳新就业人员,同时鼓励传统行业以跨界融合、业态创新等方式增加灵活用工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加强灵活用工就业服务,有效推进引导规范化零工市场建设,截至2023年,我市已建成1个省市区共建示范性零工市场、6个区级零工市场,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日均提供就业信息超过3000余条,开展“小而专”招聘活动150余场次,累计服务10.8万人次。此外,在我市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并办理就业登记后,按时足额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的,可按规定申请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2023年累计惠及就业困难人员灵活社保补贴34.19万人次,合计8.38亿元,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70人次,合计16.72万元。
二是贴近行业需求加强职业培训。鼓励技工院校、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积极开展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加强线上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在市人社局官网“南京市职业培训e起学”专题专栏发布“网约配送实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政策解读及权益维护”“新媒体短视频拍摄与制作”“居家养老照护”等公益性课程,鼓励网约配送、直播销售、民宿服务、养老照护等从业人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现“随时学、处处学”的培训需求。将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创办你的企业等项目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按规定申领职业培训补贴或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
三是发挥社会效应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在各新业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平台企业支持下,我市先后举办了两届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市一级新业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今年的竞赛正在积极筹备中。探索创新“校企协合作”模式的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第三方机构的备案,实现全省首家获得网约配送员工种认定资质的社会化认定机构,开展第一批非竞赛社会化技能等级认定,授予第一张非竞赛社会化认定的技能等级证书。根据《江苏省职称评审管理办法(试行)》(苏职称〔2020〕42 号)有关规定,在我市就业的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可按规定申报职称,并由其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我们积极支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灵活就业人才申报各系列各层级职称,并持续做好职称政策宣传和申报指导服务等工作。
三、切实做好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
一是多领域促进行业内监管协调机制建设。贯彻落实《江苏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评价规范》,进一步加强行业工会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劳动用工监督活动,助推新业态行业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目前南京市已成立网约车驾驶员、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行业工会组织。进一步压实外卖平台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平台加强对外卖配送员的管理和服务保障,加大电动自行车火灾、道路交通事故警示教育力度,发放《关于科学设置外卖骑手送餐路线的提示函》,督促外卖平台优化算法,保障劳动安全。推进平台经济包容审慎监管,出台《关于对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实施意见》,推出便利市场准入、推行合规指引、创新信用修复等十个举措。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引导劳动者理性维权。针对新业态劳动者的特点,通过广泛宣传“阳光护薪”二维码,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扩大维权知晓面,全方位接收欠薪线索,实现一点受理线上流转,及时处置,充分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对新业态劳动用工企业的监管力度,将平台企业以及合作企业纳入执法检查的重点。加强治理拖欠劳动报酬、违法超时加班等问题。加强与交通运输、应急、市场监管、商务、邮管等部门的工作联动,以成立市根治欠薪工作专班为契机,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优势,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联合化解机制,共同化解行业内涉及新业态的矛盾,规范新业态企业经营行为,确保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营造关心关爱新业态群体的社会氛围。近年来,“宁小蜂”品牌遍及各街镇、社区,各主管部门、新业态各行业党委实招频出、创新不断:市区两级积极在全市范围内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户外劳动者建设“宁小蜂 ”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宁工享”南京工会“爱心驿站”等休息落脚点,为其提供饮水热饭、充电防雨、医疗急救等基本服务和换电、应急维修、政策宣传等特色服务。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特殊需求,为其赠送互助保障(保险),举办“蜂宝贝快乐之旅”公益夏令营、健康大篷车免费体检及“夏送清凉”“冬日暖心”慰问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温馨氛围。
对照两位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人社部门将和各相关职能部门一道,进一步健全各类保障措施、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全力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新业态行业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
衷心感谢您对人社工作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指导,欢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0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