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陈诚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南京市非遗文化进小学校园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教育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非遗文化教育,积极发挥南京非遗文化资源优势,凝聚多方力量,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一、搭设育人阵地,强化专业引领
(一)创建非遗特色校园
自2018年起,秦淮区教育局和文旅局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中启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非遗特色校园”为主题的“非遗”特色校园创建活动,做到“一校一品一特色”。全区共有30所学校(幼儿园)荣获秦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特色校园”称号,共创成5所市级基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4所,其中武定新村小学和君望墅幼儿园为“秦淮灯彩”宣传展示基地、梅花山庄幼儿园为“皮影戏”宣传展示基地、秦淮幼儿园为“南京白局”宣传展示基地。
(二)培育精品校本课程
将学校课程建设与地域资源优势充分融合,积极创建非遗特色校本课程。武定新村小学自2007年起传承“秦淮灯彩”,开展了一系列以“秦淮灯韵”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秦淮灯彩文化的教育基地、学习基地、传承基地;中山小学设立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自编“雨花茶制作技艺”校本教材,聘请陈盛峰、陆葵香两位非遗大师作为指导老师,并带领学生走进“雨花茶非遗工作室”进行实践体验;南师附中新城初中作为“南京白局”联盟学校,自2014年起开设校本选修课《南京白局》,编写出版了校本课程《南京·白局》,成立南京白局社团,聘请省级传承人黄玲玲老师、市级传承人许茹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富丽山庄幼儿园结合省级非遗——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在市级传承人王翠华老师的指导下,研发了中草药文化非遗文化课程;游府西街幼儿园在市布贴画传承人祁竞老师的引领下,打造浸润式、持续性非遗主题特色课程。
(三)创设学生非遗社团
南京市多所中小学围绕非遗传承成立了社团。如自2011年起,南京一中初中部先后成立了剪纸、皮影、脸谱、布艺、灯彩等“非遗”特色社团,重点打造南京白话社团,在市传承人丁少华老师的指导下,涌现出一批有热情有水平的南京白话小小表演者、传承者;游府西街小学设立了南京风筝、秦淮花灯、戏剧脸谱、抖空竹等主题社团;上元中学的陶艺、百家湖小学的京剧、江宁实验小学的水印木刻、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扎染和刺绣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二、整合育人资源,增强传承力量
(一)培养非遗传承教师
市文旅局试点将学校教师作为“非遗”传承人培养对象,在南京艺术学院、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书画装裱技艺、古籍修复技艺等课程,重点遴选和培育骨干教师作为技艺传承人。与江浦实验小学共建戏剧脸谱项目,成立“粉墨神韵”脸谱艺术馆,每周利用半天时间培训传承人老师。自2017年以来,秦淮区推动“万人学非遗”活动,聘请44位非遗传人及弟子作为专职教师,为数万名“秦淮非遗小传人”带来了27场精彩的“非遗”文化课程,涵盖秦淮灯会、南京白局、南京剪纸、戏剧脸谱等40多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推进馆校深度合作
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先后于2015年、2021年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的通知》和《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建立馆校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交流推进会。2022年,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在全市等级博物馆中联合开展教育精品示范课例征集评选活动,共评出精品课例12个、优秀课例11个。近期,正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研制《南京市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行动计划》。自2003年以来,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每年联合举办“文博之夏”暑期主题活动,先后推出了“500娃娃学非遗”“我的展览我做主”“探秘科博”“回望六朝”等多个馆校合作教育品牌项目。
(三)用好课后服务平台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遴选超过300项公益优质社会项目参与课后服务,推广“15分钟教育圈”,将富有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提升“金陵娃·小时光大课堂”课后服务工作品质。如邀请民俗博物馆公共服务部社教专员及馆内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开设“‘我是小小传承人’之研习官”课程,让学生了解南京地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曲艺类非遗项目知识;夫子庙小学把“非遗”学习作为打造“15分钟课程学习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秦淮非遗馆等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实践点,通过博物馆课程、场景浸润式学习和公益服务实践等形式,邀请非遗传承人等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授课团队,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市文旅局先后选调南京白局、南京布艺、南京风筝、秦淮灯彩、面塑、金陵甘凤池武术、南京吆喝、端午粽七彩线结等南京非遗项目参加课后服务,收到一致肯定和好评。
三、注重多元推广,营造传承氛围
市文旅局不断推出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南京白局进校园”入选“2020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创新案例”、民俗博物馆“非遗周周学”入选“2020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同时,市文旅局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南京白局传承基地,在南京工业大学设立手狮舞传习基地,在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建立龙都娃娃鼓传承基地,在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设置非遗专业和课程,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参与到非遗传承的实践中来,不断扩大非遗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各区各校注重非遗主题活动常态宣传,利用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主题活动有关注、有回响。2023年,雨花台区文旅局联合区民间艺术家协会遴选“面塑”“抖空竹”“皮影戏”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助推中小学双减政策落实;高淳区阳江镇组织省级非遗项目“打水浒”进校园,活动在学习强国“南京学习平台”发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下一步,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将加强合作,不断丰富非遗文化普及教育路径。一是进一步推进馆校合作,拟制《南京市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行动计划》,作为指导学校开展馆校合作的指导性意见,探索推出一批馆校合作示范学校和示范课程。二是进一步搭设非遗学习实践平台,支持非遗展览馆等各类非遗载体作为学校课外非遗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已有非遗教学基础的学校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非遗教学亮点学校。三是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年从事非遗进校园传承教学活动、参与各类非遗保护宣传展示活动纳入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传承活动补助经费挂钩。四是进一步搭设市级宣传平台,结合“金陵微校”及市区政府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强非遗文化宣传。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4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