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133号建议的答复
    (进一步发挥“世界文学之都”功能优势, 增强城市影响力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16 00:00 来源:南京市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陈向东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进一步发挥“世界文学之都”功能优势, 增强城市影响力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发挥“世界文学之都”功能优势,增强城市影响力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南京“文学之都”建设的关心,我们非常同意您提出的关于文学地标国际化拓展、国际文学人才集聚、科学的文学评价体系建立、文学与艺术创新活动打造、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提升等建议和举措,这些建议和举措能够有效推动南京“文学之都”建设,持续提高南京国际辨识度和美誉度。

    2019年南京成为中国首个且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印发了《南京“文学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3)》,推进国际交流促进、书香城市建设、产业跨界融合、文学创作繁荣“四大工程”;成立了南京“文学之都”建设指导委员会,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正式成立(由市文投集团、《青春》杂志社和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批准了“文学之都”城市空间建设规划,在“文学之都”建设上给予财政经费支持。5年来,对内以文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对外以文为媒,做好文明交流互鉴,用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平台,在服务国家外宣战略和城市发展中体现作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具体建设成果表现为:

    一是“文学之都”国际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连续六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300余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青年代表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代表参加。持续实施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19本书入选、13本完成出版,余斌的《南京味道》英文译本获得2023世界美食图书大奖饮食文化类图书奖。持续开展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发起成立“南京文学之都国际写作中心”,五年来共有31位国际著名作家入选并参与该项目。结合“部省合作计划”,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平台,通过捐赠书籍、签署合作备忘录等形式,建成十三个“中国图书之窗”。

    二是城市朋友圈不断壮大。联动安古兰、诺丁汉、爱荷华城、曼彻斯特、西雅图、格拉纳达、墨尔本、富川、苏莱曼尼亚等41座世界“文学之都”城市共同发起16个国际文学交流项目,其中“中美文学之都诗歌创意写作工作坊”是中美首次以城市位平台发起的高层次文学交流项目,“杖量文都,感知金陵”文学行走公益助盲项目、“阅见世界,阅享未来”南京倡议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等国际著名作家及爱荷华城、爱丁堡、富川等世界“文学之都”官方代表响应。

    三是文学全产业链加快建设。支持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网络文学谷、中国江苏网络文学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园区高水平建设,形成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及周边文创等业态的网络文学全产业链。江苏网络文学谷已签约网文作家万余人,聚集了全省80%网文平台,吸引了20多家动漫、影视、版权贸易等企业入驻。积极推动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形成连尚文学、红薯中文网、分布文化、逐浪网等优秀头部企业,国际版权贸易基地落户江苏网络文学谷。

    四是城市文学氛围日渐浓厚。建成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开展常态化运营,累计授牌300个“文学之都”地标,1000个“文都空间”网络,形成涵盖文学+城市、阅读、艺术、媒体、美食、旅游、手工艺、历史、音乐等50个“创意城市客厅”,“1+N+X”开放式文学城市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成立南京文学校园联盟,推出“鸡笼山下文学课”,与100+文学老师、10000+学生共创百堂文学课。打造“321国际诗歌节”“南京文学季”、“南京文学之夜”等品牌活动,整体活动传播覆盖超1.5亿人次,推动“文学之都”城市氛围营造。

    五是文学创作环境持续完善。组织实施南京艺术基金文学图书创作类扶持项目。从2018年开始,南京艺术基金扶持文学图书创作项目50个,目前已出版40部作品。持续实施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先后签约青春作家和青蓝人才三届51人。恢复举办“青春文学奖”,建设“全国高校文学社团平台”,覆盖全国200余所高校,1万余人参与。积极组织、推荐南京文学作品参与国家和省级文艺类奖项评选,2019-2023年间,共有3位南京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领跑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图书《因为爸爸》、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等15部作品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南京“文学之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还不够,此外空间网络建设存在短板,文学创作引导扶持机制仍需优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利用数字技术传播效能不高。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市委有关新部署新要求,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面推进“文学之都”建设。

    一是以举办重点国际文学主题交流活动为契机,探索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路径,不断扩大“文学之都”城市朋友圈,进一步提升“文学之都”国际知名度和话语权,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度融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响应并“走出去”参加创意城市网络和全球其他“文学之都”重要倡议活动,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对外发声,继续参与办好“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青年人文交流示范品牌;策划开展国际文学交流活动,实施国际文学家南京驻地计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法国安古兰共同举办的“国际漫画家环球驻地创作”项目,与美国爱荷华、英国诺丁汉等合作举办创意写作工作坊、中外文学名城对话等。继续实施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遴选翻译南京主题相关文学作品,面向海外出版推介

    二是进一步优化文学创作环境,推出一批高水平、具有广泛传播力的文学作品,全力打造文学创作高地。加强主题创作引导,精心组织文学创作,统筹市区文化部门、文联、作协以及文学研究、出版机构,创作小说、剧目、丛书等。培养青年创作人才,实施南京市艺术基金文学图书扶持项目,助推青年作家开展精品创作,创办《青春》文学选刊及文学评论版,打造国内知名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全国大学生文学第一刊,组织实施青春文学人才计划,持续关注、扶持在校大学生“青蓝人才”的创作与成长;发挥奖项激励作用。组织做好江苏优秀文艺成果奖励申报工作,深入实施《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方案》,对于重点和热点文学现象进行评论和引导。

    三是持续聚焦城市文学空间打造、人文环境优化、文学资源活化,壮大全民阅读社会力量,整体提升南京书香氛围。持续建设文学之都空间网络,重点提升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周边文学小路、文学公园、文学山氛围营造,以此为核心带动有序发展“N”个有一定体量和品牌美誉度城市文学空间,持续建设“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广泛吸纳多元文学空间加入“X”空间体系;逐步壮大全民阅读力量。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常态化打造“鸡笼山下文学课”“文学之都大师课”等活动品牌。举办南京读书节,定期举办市民学堂等公益类讲堂、群众性社科普及系列名家讲座活动“城贤讲坛”等;营造文学教育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南京文学校园联盟作用,深度挖掘与南京相关的传世经典文学、人物传记、故事等,通过诗歌、童话、小说、戏剧、散文、科幻等不同门类的文学公益课程,继续为中小学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学专业课。

    四是文学产业化方面,注重“文学+”跨界融合模式的打造,推动“旅游+文创+影视+网络”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构建文学产业生态圈。在融交会、创意设计周、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等重点会展活动中,嵌入式开展“文学之都”及相关文化主题活动,宣传推介南京优质产业项目。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推广,将“跟着考古、名著、非遗游南京”纳入常规旅游线路推广。围绕南京文脉大事记、历代文学地图、文学知识图谱等研究成果,结合宣传、受众需求,开发系列化的出版书籍、文创产品等,将“文学之都”品牌元素具象化、产品化,提升市民、游客对“文学之都”的切实感知,拓宽“文学之都”品牌传播途径;推动产业数据平台建设。优化“探秘文都”小程序,深入挖掘点位文学内涵,设置体验场景,链接二十个线下文学空间,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搭建市级“文学+”展示交流平台,发动“文学之都”相关的人物IP、场所IP、品牌IP,发挥文学对于生活的精神引领作用,促进南京文学生态繁荣。

    南京市委宣传部

    2024年0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