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108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融合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30 00:00 来源:南京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秦翼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融合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地方传统文化是形成地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基础。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南京的历史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教育资源。

    近年来,市教育局会同市文旅局等相关部门,鼓励指导各区及各学校大力挖掘和利用南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并将爱家乡和爱祖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专业引领,夯实育人阵地

    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新模式、新路径,通过编写地方读本、创建示范学校等举措,多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一)编写地方学生读本

    2014年起,市教育局编写并出版了《我们的节日》《知我南京 爱我中华:南京历史文化读物(小学版)》等读本。以《知我南京 爱我中华》为例,本书分为《青山绿水美善地》《十朝风雨历沧桑》《文学艺术竞风流》《科技教育立潮头》《街头巷尾寻遗韵》《家国情怀铸灵魂》六章,分别介绍南京的山水、历史、文学艺术、科技、民俗和红色资源,并将“知南京”和“探南京”相结合,引导学生带着读本去寻访南京文化。目前,读本已发放至全市小学。自4月起,市教研室牵头全市中小学语文教研骨干,全面梳理中小学课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和内容,围绕“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 尚和合 求大同”六个主题,开始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生读本,暂定名为《读我经典 爱我中华》,作为《知我南京 爱我中华》的系列读本。

    (二)推动“非遗进校园”

    市文旅局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知识竞赛、互动体验等实践活动。如江宁区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省级非遗项目麻雀蹦、雨花茶饮茶礼俗、戏曲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入中小学;与浦口区每年开展100节课堂,与永宁小学、江浦实验小学滨江分校、凤凰幼儿园、实验幼儿园、新世纪小学等开展常态化、规范化合作,推动非遗扎根校园;到鼓楼区各校举办面塑、南京剪纸、彩粽等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100余场,向学生传授非遗制作技艺及宣传非遗保护传承。

    (三)打造文化传承阵地

    2011年起,市教育局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1所中小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京剧、书法、木刻版画、民族民间音乐、篆刻等。各校结合“南京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南京实践”,如中华中学创排《江南春蕴》《茉莉的微笑》等多部富有南京特色的舞蹈作品;石鼓路小学牵头承办多届海峡两岸青少年版画交流展;秦淮区在全市遴选18所学校组成校际联盟,挂牌30所非遗特色校园,其中4所入选市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各校建立了非遗课堂和非遗传习所,部分学校专门打造了特色展馆,如武定新村小学建立了以秦淮灯彩为特色的少儿灯彩稚趣馆,秦淮一中心小学成立了以戏剧为主题的戏剧脸谱馆,君望墅幼儿园成立了少儿非遗展览馆,梅花山庄幼儿园成立了“小梅花皮影艺术团”。

    二、创新活动内容,丰富育人载体

    市教育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内容,立足教育实际和学生发展规律,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一)开展中小学“读书节”活动

    2007年起,市教育局每年确定一个阅读主题,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读书节”活动。2024年活动主题为“读我南京,爱我中华”,结合《知我南京 爱我中华》读本,面向全市小学师生及家庭,开展延续全年的系列主题阅读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青少年学生读经典、爱经典,了解南京、热爱南京,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2018年,市教育局组织编写出版了《我们的节日(小学生读本)》,并印发《关于开展南京市学校“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主题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征集评选优秀教育实践活动案例,并将部分优秀案例汇编成《“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优秀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手册》,发放到全市各学校。每年,市教育局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六大节日,组织开展市级主题展示活动。

    (三)开展系列汉字主题活动

    近年来,市语委、市教育局连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亲子活动”“初中生汉语活动周”“小学生汉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2023年,全市中华经典诵读亲子活动的主题为“爱我南京”,要求诵读我国历代歌咏南京、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诗文,引导学生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家校协作,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举办教师中华诵写讲比赛

    2017年起,市教育局举办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2018年,该项比赛被列为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级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前六名获奖选手分别授予“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技术能手”“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同时,选拔优秀选手,代表南京市参加江苏省、教育部教师经典诵写讲大赛。多年来,南京市选手在省赛和国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南京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三、整合各方资源,凝聚育人合力

    市教育局主动与市文旅局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进馆校合作,充分发挥各类场馆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外教育功能,不断丰富学校的校本实践样态。

    (一)强化馆校合作

    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先后于2015年、2021年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的通知》和《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建立馆校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交流推进会。2022年,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在全市等级博物馆中联合开展教育精品示范课例征集评选活动,共评出精品课例12个、优秀课例11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部分课例在金陵微校平台首批上线。近期,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研制《南京市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行动计划》。自2003年以来,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每年联合举办“文博之夏”暑期主题活动,先后推出了“500娃娃学非遗”“我的展览我做主”“探秘科博”“回望六朝”等多个馆校合作教育品牌项目。全市各校立足本校实际,与各类文博场馆结为共建单位,共研共学共促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从学校方面举例:赤壁路小学致力于培养具有“亲万物,晓天下”品格的“小小博物家”,编写了《在博物馆长大》儿童博物成长手册;三十九中与南京博物院联合打造“博物馆里的历史·文化崇德”特色校本课程,展现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和 “文学之都”的魅力;锁金新村第一小学与六朝博物馆从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学实践等各方面深度合作。从博物馆方面举例:南京市博物总馆所属各馆与多所学校名师工作室、多学科教研组组建课题组,结合不同主题合作开发了“美在六朝”“长江文化之都”“四时八节”“江南·园林”“去博物馆里玩”等共建课程;编撰社教研学手册,开发线上课程,积极探索将博物馆研学课程纳入学校课后服务;通过开展“太白之旅”“明都南京知多少”“500娃娃学非遗”“三国将军炼成记”等亲子研学活动、“跟着名著学语文”“典籍里的六朝”“佳节忆先烈、诗词话峥嵘”等经典名著赏读分享活动、“文物里的小美好”“小小非遗传承人”“园林·昆韵”等系列主题课程,让青少年在博物馆研学活动中真正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二)聚焦研学实践

    2019年起,市教育局联合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文旅局等8部门,共同认定五批152家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目前,第六批基地正在评审,预计新认定30家左右。研学基地涵盖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秦淮非遗馆等各级各类文博场馆。2021年以来,市教育局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目前已评出四批共400个优秀课程,包括南京博物院《中国纸文化的实践探究——中学生文物修复系列课程》、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游学纪——藏在年画里的秘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部分优秀课程已汇编成册,推介至全市中小学和研学基地。

    (三)用好课后服务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遴选超过300项公益优质社会项目参与课后服务,推广“15分钟教育圈”,将富有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提升“金陵娃·小时光大课堂”课后服务工作品质。如邀请城墙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陈英琦老师走进学校,选取5块精品城砖,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南京城墙历史和南京城市发展的故事;邀请民俗博物馆公共服务部社教专员及馆内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开设“‘我是小小传承人’之研习官”课程,让学生了解南京地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曲艺类非遗项目知识;邀请市博物馆宣教老师开设《长江文化之都》系列课程,结合长江与南京文化关系的特点,围绕“伴江而生”“建城之初”“江左风流”“南朝遗梦”等主题进行讲授。

    (四)丰富校本实践

    全市各校立足本校实际,主动开展富有南京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校本实践。如武定新村小学自2007年起传承“秦淮灯彩”,开展了一系列以“秦淮灯韵”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秦淮灯彩文化的教育基地、学习基地、传承基地;中山小学设立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自编“雨花茶制作技艺”校本教材,聘请陈盛峰、陆葵香两位非遗大师作为指导老师,并带领学生走进“雨花茶非遗工作室”进行实践体验;富丽山庄幼儿园结合省级非遗——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在市级传承人王翠华老师的指导下,研发了中草药文化非遗文化课程;游府西街幼儿园在市布贴画传承人祁竞老师的引领下,打造浸润式、持续性非遗主题特色课程;南师附中新城初中作为“南京白局”联盟学校,自2014年起开设校本选修课《南京白局》,编写出版了校本课程《南京·白局》,成立南京白局社团,聘请省级传承人黄玲玲老师、市级传承人许茹老师担任指导老师;高淳区国际慢城小学的香包制作课程、采取课前展示、课堂授课、课后评比等形式,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六合区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连续4年开展非遗六合农民画、六合民间文学等进校园实践;六合竹镇手狮舞在竹镇民族小学进行展示教学,每次教学20多个学生,保持一星期两次的频率,平均一年50多次教学。

    针对您提出的“开展情况不均衡”“资源短缺”“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在“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等方面探索新路径。一是进一步推进馆校合作,出台《南京市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行动计划》(暂定名),作为指导学校开展馆校合作的指导性意见,探索推出一批馆校合作示范学校和示范课程。二是进一步用好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持续评选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以课程促基地建设和发展,建好用好中小学生实践平台。三是进一步搭设非遗学习实践平台,支持非遗展览馆等各类非遗载体作为学校课外非遗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已有非遗教学基础的学校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非遗教学亮点学校。四是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年从事非遗进校园传承教学活动、参与各类非遗保护宣传展示活动纳入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传承活动补助经费挂钩。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4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