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六合代表团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建设 推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新增长极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建议立足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建设实际,紧扣围绕实体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创新的定位,直切要害分析创新港发展难题,提出的加强政策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加大产业扶持、完善基础配套等四条建议关乎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发展核心问题,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总体情况
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是全市“巷港湾园”创新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四五”时期六合区破解发展瓶颈、抢抓创新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2021年正式启动产业科技创新港建设以来,全力推进“一港两城六片区”建设,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先后与南航、南信大、中矿大、南师大、南工职大等多所高校签署共建协议或达成合作共识,目前已成功引入包括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重大创新平台4家、央企校地联合实验室4个;与中国商飞、通用集团等建立合作联系,加快推进大飞机研究院、大飞机创新谷江苏分中心等项目招引;累计引进各类人才和产业化项目53个,集聚各类高端人才130余名,其中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11名。同时,创新港建设受到省市领导高度关注,省市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考察调研,为全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供了现实路径和有益探索,逐步成为我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新的增长极。
二、对建议诉求的答复
(一)针对资金扶持方面,强化政策引导
一是进一步完善创新港支持政策。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硅巷和创新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专门政策,支持创新港承担单位推动项目纳入国家、江苏省、南京市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发展规划,在市科技计划项目中给予创新港内申报单位政策倾斜。二是加大创新港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单列段落支持创新港建设,重点围绕高校创新港“资源进港、成果出港”,支持创新港与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基地和孵化加速载体,并根据运营绩效给予资金奖励,推动打造大吨位“科技码头”和高能级“创新港口”。出台了支持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重大成果转化,支持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联合应用类高校建设中试基地等一系列创新港利好政策。同时积极借鉴六合区与南航合作共建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先进做法,在市级层面探索校地共建人才“编制池”,支持高校创新港高层次人才引进,以解决区级层面编制数不足问题。三是积极引入多元化资本参与创新港建设。立足六合区与市紫投集团前期基金合作的良好关系,支持六合区参与省市合作成立产业专项基金,重点围绕六合区“3+1”主导产业建立产业专项子基金,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组建工作,指导帮助六合区及创新港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探索支持紫金山集团采用“拨投结合”方式支持创新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新港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和市级相关基金深入合作,促进项目落地发展。
(二)针对规划编制方面,优化空间布局
一是前瞻考虑,编制及修改控详。启动创新港雄州片区NJJBa050-05、06规划管理单元图则修改、NJJBa050-12规划管理单元图则修改等项目,并取得市政府批复,优化片区用地布局,增加产业用地,保障创新港产业项目落地。推进创新港(龙袍片区)控详编制,充分衔接南工职大和中国矿业大学校园建设需求,提高项目落地的可实施性,目前该规划已通过市规委办会议审查,待报市规委会审议。主动对接南师大,结合校地沟通情况,提前开展灵岩融创区相关控规图则修改的前期研究工作,简化报批流程,缩短报批时间,推动项目尽快启动建设。二是预留用地,合理编制村庄规划。市规划资源局指导六合区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在创新港周边及501沿线合理布局一定量的乡村振兴产业用地,作为未来沿线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发展载体,保障501科创产业带沿线项目“落点成线”“集聚成片”。其中,雄州街道各社区村庄规划已经全部完成编制,龙袍街道龙袍新城、楼子、平原社区村庄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三是结合建设时序,编制成片开发方案。目前,在创新港及501沿线,已完成新城雄州中心区、新城马营和骁营片区、新材料产业园片区、台商产业园及周边、龙袍新城等6个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并获得省政府批复。后续市规划资源局将配合六合区提前谋划,继续推进成片开发方案编制,为创新港片区的产业类、经营类用地的征收提供保障。四是保障项目落地,开展土地征转用工作。市规划资源局围绕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近期建设需求,高效推进征地供地工作。现已完成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万洋二期等项目征地工作,总面积约200多亩,后续将根据创新港建设发展实际,继续为六合区提供政策指导与便利服务,为创新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
(三)针对产业发展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支持六合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积极向上争取将六合创新港写入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省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化顶层战略部署。制定《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航空航天产业纳入“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加以重点培育壮大,专门提出推动南航国际创新港发展,给予上位支撑。二是出台低空经济相关扶持政策。围绕发展低空经济,市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印发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南京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成立了南航校长任主任的专家委员会,布局低空产业赛道,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产业链,推动六合区等打造高水平产业承载区,从招引培育低空头部企业、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激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三是强化创新港重点项目培育招引。市委市政府在支持六合、高淳两区高质量发展基础上,专门提出支持两区加快“产业强区”建设,明确江北新区和栖霞区重点支持六合产业发展,包括建立招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围绕产业外溢、产业链协同发展,帮助支持六合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等。市工信局还积极支持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申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申报辅导,落实中心组建初期3年内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等。
(四)针对基础配套方面,加快工作进度
一是加快501省道项目建设,全力保障创新港发展。2023年8月4日,501省道项目取得了建设用地批复,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工程实体建设。因该项目为老路拓宽改造,对现状双向2车道改造成双向6车道,施工期需要保障社会车辆正常通行,需分阶段、分幅组织施工,相较新建项目所需工期长。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建设单位组织各参建单位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加大人员、设备等生产资料投入,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力争2026年9月底建成通车,为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及501科创产业带发展提供交通便利。二是加强考古力量及勘探进度,确保创新港建设有序推进。为保障市重大项目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项目建设,市文旅局加强考古力量,加快文物勘探进度,以最短时间完成了文勘工作。针对2#地块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存,市文旅局立刻增强现场考古队伍力量,先后完成了地块发掘区域内的考古发掘工作,确定了发掘区域外重要遗存范围和数量,并组织召开“南京六合区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2#地块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专家咨询会”,按照专家组意见迅速落实各项考古工作,加快现场工作进度,加强学术研究,积极与各方沟通协作,全力保障考古工作与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会同相关部门以服务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推进效率、提升建设效能、增强示范引领,在政策、经费、资源、要素等方面给予创新港一定倾斜,积极向上帮助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争取试点示范和项目支持,推动六合区产业科技创新集群集聚发展,加快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新的增长极,加速构建形成南北贯通、产科教融合、校地企协同、都市圈联动的主承载区功能布局。
南京市科技局
2024年0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