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046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24 00:00 来源: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董晓俊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有关工作推进情况

    (一)结合标准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

    一是支持软件领域标准制定。出台《南京市软件名城提质升级专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第三方权威行业组织深度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工作,对主导优秀国际、国家软件标准研制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在各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项目评审指标中强化标准化建设成效的指标权重。近年来,我市在软件技术、产品、服务、管理、测评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标准。2023年,南京市26家企事业单位参与起草软件领域国家标准共34项,涉及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多个方向。

    二是结合标准开展诊断。结合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CMMM)等标准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运用相关模型和技术方法,对照行业智能化、数字化整体情况,判断企业所处位置,给出评估结果,切实帮助企业明确下一步转型路径并提供有针对性建议举措。

    三是大力推进贯标工作。为有两化融合贯标、DCMM贯标、数字化转型贯标等意向需求的企业,提供评定指南标准解读、最新复核政策以及阶段性评定申请的详细操作等培训。2023年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企业近100家,3家企业获评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51家企业被列为示范企业培育对象。7家企业入选省DCMM贯标实践优秀案例,占全省47%。

    (二)加强人才培养支持

    一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力促素质提升。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着力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阶梯性培训补贴政策,强化激励引导促进技能培训和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创新开展项目制培训,指导企业定制化、个性化申报项目制培训,2023年立项实施的43个培训项目中37个为数字技能类。征集发布企业职工培训补贴职业(工种)目录清单,涉及31个数字技能工种。大力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2023年新增学员2964人。定期制定公布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今年发布的35个紧缺型职业工种中有19个职业工种涉及智能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数字技能产业。

    二是建强技工教育培育优秀技能人才。加强技工院校数字化领域专业建设,今年全市数字技能类招生专业达30多个,招生人数占计划总数的40%以上。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组织优秀骨干教师赴全国重点技师学院参加培训。深化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备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将企业的优质资源、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带进课堂;鼓励技工院校采用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共享教师资源、强化实训实习等,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全市校企合作单位超600家,其中深度合作单位超200家;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92个,开设订单班、冠名班103个。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改革,建有一体化实训工作站682个,完成一体化课程改革277项,建成工学一体化专业4个。

    三是强化示范选树数字技能领军人才。2023年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41万人次。加大力度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育载体平台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8个,其中面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能领域的有52个。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和选拔褒奖。全市技能人才中,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12人、全国技术能手105人、江苏省首席技师165人,其中数字技能领域100余人。

    (三)用好财政政策激励支持

    一是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免费诊断。2023年,统筹省市区专项资金35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标遴选优质服务商,为14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组织专家深入企业产线车间生产一线,为受诊断企业提出个性化转型建议。截至2024年6月底,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4000多家。

    二是用好金融手段。设立“专精特新保”等专属融资产品,支持企业通过融资方式开展“智改数转”;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企业转型,如:江苏银行推出专属产品“智数贷”、兴业银行创新构建“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恒丰银行建立“1+N”专属服务机制。

    三是强化政策协同2023年统筹财政资金3500万元,对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等基础数字设施给予补贴,支持数字基建能力提升。同时,企业实施“智改数转”时采购高端设备软件,可享受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先进制造业留抵退税等税收优惠。

    (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现有109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涉及制造业“智改数转”企业有607家,占比55.5%;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630家,涉及制造业“智改数转”企业共有278家,占比44.1%;在2023年度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考评中,有21家制造业“智改数转”企业获评优良,占优良总数的87.5%,获得资助总额1680万元。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建设覆盖全国主要省市与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实验设施,为企业提供低时延、低抖动、大带宽、广覆盖、多云互联的高质量企业外网服务,促进企业“智改数转”。

    二是推动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推荐我市企业参与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涉及“智改数转”方面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10项,获批经费5580万元。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2023年,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中设置“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类别,支持企业“智改数转”。2021年以来连续3年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其中制造业“智改数转”相关的有8项,财政支持经费总额4000万元。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2023年我市涉及制造业“智改数转”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项,省资助金额1.2亿元,占比超过38%。通过项目实施,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五)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推动智算中心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市有关算力产业发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最新政策文件要求,加快推进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智算中心项目建设。协调协鑫智算中心机房选址,推进首期算力落地建设。推进市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市政府与江苏电信及中兴通讯国产智算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二是推动城市算力网调度平台建设。推进城市算力网建设,打造南京城市算力网调度平台,着力提升全市算力资源使用效率。接入各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为用户提供算力的购买、使用、计费的闭环服务。通过整合各类算力资源,采用多云接入、统一议价、政策支持(如算力券、算力补贴)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算力使用门槛和使用成本。同时,通过不断整合各类算法、模型和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解决一揽子解决方案,支撑产品研发,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通过不断积累平台用户,发挥平台后台数据分析模块作用,精准推荐算力适配不同领域需求,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门槛、提高效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推进标准化工作。围绕市“4266”产业体系,逐群逐链落实省“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和标准规范。依托全国两化融合评估诊断等公共服务平台,深入省级以上开发区巡回宣贯国家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等国家标准,动态引导企业实施自评估自诊断。鼓励企业推动技术和标准的协同创新,积极申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强数字化技能人才支撑。围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要,做好数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快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质量数字领域人才队伍,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进一步运用好财政激励政策打造更为优良的基础环境,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产业升级门槛,努力形成“大企业示范、中小企业跟进、所有企业融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新发展格局。

    四是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积极梳理产业链创新资源主体、关键核心技术、技术路线图等,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等平台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的深入合作,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服务支撑和技术保障。

    五是持续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动城市算力网调度平台建设,为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门槛、提高效能,赋能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导企业加强数据管理,全面提升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能力,探索数据资源产品化、资产化的标准化路径。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0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