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033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加强老地名活态传承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1 00:00 来源:南京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车明军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老地名活态传承保护的建议”收悉。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我市十分注重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宣传,采取的主要举措有:

    一、建立名录,打牢地名文化保护根基

    结合全国两次地名普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建立老地名保护名录。一是建立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根据《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有关历史地名的评价认定要求,做好历史地名的资料收集、记录、研究、论证和释义,先后分批分类将235条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列入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二是建立老地名非遗保护名录。积极作为、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将极具历史传承价值和文化内涵深厚的120个老地名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对老地名进行分级管理和“双向”保护。三是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先后建立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10个。在全省率先发布红色地名名录50个。

    二、强化使用,复活传承保护弘扬老地名

    从源头上严格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口,注重老地名的复活使用,确保新生地名彰显本区域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一是结合城市更新工程,就地复活使用。把老地名保护传承融入历史街巷、历史建筑更新之中,如在老门东、门西、南京西站历史建筑保护改造中,启用了“上江考棚”“边营”“小西湖”,为“下关”等老地名立碑保护。二是结合道路桥梁新改扩建,综合研究利用。例如,“龙蟠路” “虎踞路”的道路命名,从地名的视角彰显“虎踞龙蟠”之势。结合过江通道建设,深挖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人文,就地启用了“大胜关”“燕子矶”等老地名。三是结合新的区域板块建设,移植派生使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将有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脉的老地名进行移植派生命名。如移植派生使用了“麒麟门”“沧波门”用于命名,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老地名的复活使用,不仅增加了城市历史的厚重感,更让老地名不断“根”,永葆历史文化之“魂”。

    三、积极创新,探索地名保护传承新路径

    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发展过程,保护范围、保护力度不断扩大。一是设置老地名非遗保护碑。在全国创新实施非遗地名保护工程,采用“非遗”标识、地名来历含义中英文对照、地图示意指位的方式,分批设置长干里、乌衣巷、成贤街、龙蟠里、虎踞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地名标志。二是设置地名特色保护牌。本着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原则,采取多种类型、不同方式,设置乡村特色地名标识牌,积极助力乡村旅游和乡风文明。三是打造地名文化特色街区。开展地名文化特色街区探索实践,结合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挖掘历史地名文化,设置地名传承保护标志,提升城市品位,助力城市文化繁荣。秦淮区、江宁区、江北新区分别结合区域实际,打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地名文化保护场景。

    四、深入宣传,谱写地名文化保护新篇章

    坚持保护与宣传相结合,与时俱进开展图录典志编纂和地名文化建设。一是编纂地名志书。先后编纂《故都印记》“社科知识与百姓生活”系列丛书《地名篇》《南京“十佳”老地名》宣传册,编纂了185万字的《南京地名大全》,收录了2.5万余条古今各类主要地名,编纂了近240万字的《南京市标准地名录》,收录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11 大类地名,成为南京市内容丰富完整的权威地名“百科全书”。二是拍摄地名宣传片。拍摄了《印记南京》系列地名文化宣传片,拍摄多个老地名及红色地名微视频,广泛宣传地名及其背后的故事。三是举办地名文化展览。公开征集地名文化作品,组织地名文化图片展,集中展陈红色地名,加深广大群众对南京的了解和认知,增进对南京的喜爱和向往。四是广泛宣传推广。2019年,《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双语版)供第31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交流。2020年,我市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实践经验在全国民政论坛交流推广。

    五、统筹协调,多部门助力地名文化建设

    发挥地名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多部门协同配合,保护弘扬地名文化,助力地名文化建设。市委宣传部推出一系列文艺作品,以文艺的形式宣传南京的地理地貌和地名,如南京市话剧团创排话剧《小西湖》;南京广电集团推出原创作品《南京》,截至目前已播出七季,包括《雅颂秦淮》《扬子风华》等系列;叶兆言所著《南京传》,以南京建城为起点,以史料为基础,以文学笔法细腻呈现南京这座城市的过去与当下。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住宅区、楼宇的地名命名审批工作,召开全市开发企业地名命名培训大会,邀请地名专家授课指导,提升地名命名的文化内涵和规范化水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旅游景区、学校等展示老地名,取得良好社会效应;为南京老地名的传承发展搭建平台,指导各区非遗主管部门开展老地名非遗资料的挖掘、研究、认定、申报工作,把老地名活态传承保护落到实处。市地方志办公室利用《南京史志》、“方志南京”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介绍南京老地名活态传承保护的经验、路径、做法,推进南京地名文化的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期待您继续为南京民政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南京市民政局

                                    2024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