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070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突出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31 10:28 来源: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九三学社南京市委: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突出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凝聚多方工作合力

        一是完善协调机制。根据《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要求,2016年起,市、区两级政府分别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未保委),未保委主任由同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未保委办公室(以下简称未保办)设在同级民政部门,在全国首先明确由民政部门牵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目前市未保委成员单位扩充至38家,市未保办通过制定《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任务》明确各部门和单位职责,制发《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未保协调机制。二是促进协同合作。市、区未保办通过未保协调机制积极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各成员单位开展宣传推广、个案会商、专项排查、文身治理等工作,积极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国务院、江苏省召开的各类未保工作会议。市未保办设置专用热线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和处理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求助、投诉、建议和咨询。2021年,根据国务院政务热线归并要求,南京市未保服务热线由12349归并至12345,至今共受理热线246条,均会同相关部门妥善处置。三是优化顶层设计。市公安局先后印发《南京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的通知》《南京市公安局防范打击性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充分保障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市教育局联合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印发《关于建立南京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市、区两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校园法治工作,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百分之百。四是强化服务阵地。市民政局一方面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体化建设,推动市、区两级未保中心有效落实临时救助、权益保护、个案处置和资源链接等职责任务。将市未保中心从市救助管理站转隶至市儿童福利院,并积极推进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备。另一方面加强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目前,全市已建设95家未保工作站,其中27家省级示范性站点被列为民生实事项目,通过搭建基层未保工作平台,夯实“六大保护”基础。

        (二)细化举措明确分工,压实责任抓好落实

        一是建立未成年人专案办理工作机制。1987年玄武区检察院设立了全省首个未成年人办案组,开启了由专人负责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做法。2012年,南京市人民检察院成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办公室。2019年成立第八检察部,负责办理由市检察院受理的涉未成年人案件,开展全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南京市区两级14家法院已经实现少年家事案件审判机构全覆盖,由市法院统筹,全市未成年人相关案件审理均由专人负责。目前,南京市共计53名员额法官专门从事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条线配备法官助理32人,书记员64人。市司法局指定法治宣传处、法律援助管理处、社区矫正管理局处3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同时,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律师参与涉嫌犯罪未成年人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阶段,律师承办未成年人案件实行“一援到底”,原则上同一未成年人案件由同一位律师“跟踪到底”。二是设置专门学校。南京市建宁中学(市工读学校)是目前省内唯一一所由教育部门主管主办的专门学校。截至2023年5月20日,共有学生256人。目前学校克服接受未成年人远超设计规模、人员编制及教学场所面积等困难,想方设法满足南京学籍的、义务制教育阶段自愿来校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教育转化工作的需要。今年4月,市公安局会同市教育局,专门前往常州武进区阳光教育培训中心、南京市建宁中学,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矫治专门力量建设进行考察交流。5月19日,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市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韦建平召集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前往南京市建宁中学调研考察,就筹建南京市工读学校分校(专门班)相关工作研究会商,积极探索实践专门学校南京工作模式。三是加大专业队伍建设。依托专业队伍,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力度,市司法局指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女律师和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名优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切实为有需求的未成年人及家人提供法援服务。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每月逢八,邀请名优律师开展法律咨询专家门诊,2022年,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537件。持续培育优秀未检团队,扩大南京未检品牌影响力,玄武区院的“向阳花开”未检工作品牌获评第一批江苏检察文化品牌,并通过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案例实训、优秀法律文书评比等活动,增强未检人员综合履职素能。

        (三)推动多部门协作,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一是发挥司法机关家庭指导作用。市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发布《2020年—2021年南京市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白皮书》,对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形式方法、工作程序、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2022年《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市检察院在全市范围内共开展家庭教育指导161人次,江宁区院发布全市检察机关首份《家庭教育令》。市教育局开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线(82211339),面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市妇联连续五年开展“同在阳光下”项目,面向特殊儿童家庭开展家教指导和关爱帮扶2023年持续为30名学习困难儿童及家庭提供精准家教指导。二是加大阵地建设。市检察院、市妇联联合发布《关于命名南京市首批亲职教育实践基地的通知》,正式命名紫金小营社区、青雁亲职教育基地、向日小葵花工作室等13家南京市首批亲职教育基地,率先在全省地级市实现亲职教育全覆盖。全市13家基层法院中8家基层法院已建立16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构,拟于今年8月底前实现家庭教育指导站市域全覆盖。三是开发课程资源。市教育局联合市妇联、南京开放大学成立南京家长成长学院,搭建集理论培训、实操训练和实境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家长学习平台。聘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组建授课团队,聚焦难点热点家庭教育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市妇联每周三晚七点在南京妇联公众号推送“宁姐137空中课堂”,2020年开播以来已推送200期专题课程,并将其制作成“宁姐137空中课堂”口袋书发放给广大家庭。在“我的南京”APP开设“妇儿之家”栏目,回复家长在线咨询1000余次。市教育局上线“宁育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APP,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服务资源。截至2023年5月,已有33万人注册学习。四是开展家教宣传。市民政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妇联等单位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普及,在“家教宣传周”等节点,通过广场活动、宣教入户、宣传折页、线上专题课程等形式,面向家长广泛宣传父母监护主体责任,把法律规定转化为家长的自觉行动,共同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四)系统开展专项行动,推深做实宣传教育

    一是多形式开展法治宣传。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法院等多家单位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青少年法治宣传周”“开学第一课”“法律伴我成长”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拍摄微视频、案例征集、知识竞赛等方式,打造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特色品牌。市未保办发布司法保护工作成果专题片《以法之名,守护“少年的你”》、公益宣传片《我的青春“天使”来过》等。市未保办发布南京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优秀案例及项目、市司法局发布市妇女儿童权益维护优秀典型案例等。市民政局、市法院、市司法局创新宣教形式,在多家初高中学校、社区开展“模拟法庭”,上百名师生“沉浸式”参与,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法治观念。市检察院开展“法治进高校”活动,成功举办“宁青杯”线上与线下法律知识竞赛,覆盖50余所在宁高校,参与人数达12万余人,竞赛视频观看人数达30万余人。二是打造品牌项目。两级法院深入推进妇女儿童司法保护“星链工程”。突出“法院特色”+“区域特色”,培育塑造玄武区法院“紫金”少年协同保护中心、浦口区法院“润心工作室”、雨花台区法院“希望树”等多部门协调合作的特色品牌,推动未成年被告人帮扶教育、未成年被害人救助、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婚姻家庭纠纷社会调查与多元化解等措施有效落实。三是预防失足人员重新犯罪。市公安局加强对在押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推动其积极转化。组织管教民警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教育在押未成年人的能力水平。依法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非法定情形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推动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权利。四是延伸帮教活动。市法院连续21年开展“正苗工程”跟踪帮教工作,对我市法院判决的监禁刑和非监禁刑未成年犯跟踪帮教。至2023年,累计对700余名南京籍未成年犯进行了帮教,700余人次获得减刑,600余人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等级证书。“正苗工程”已列入南京市创建首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行动计划。同时,市民政局在街道未保工作站、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设立“法援图书角”。市司法局开展“月月读书”“双月谈心得”系列读书活动,引导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常读书、明理知法。联合知名律所对社矫对象、安帮对象、后续照管对象未成年子女占比较多的学校开展国学、法学、心理学等“送法入校”活动。同时,开展特殊人群困难家庭未成年子女“护苗”行动,提供助学金3万元,赠送法律资料55份,发放特困补助50000余元,发放特困物资13份。

        (五)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逐步实现数据共享

        一是持续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市公安局会同教育、应急、消防救援等部门,指导学校配强安保力量,加强安防系统建设,提升校园整体安全防范水平。依法依规处置校园欺凌案事件,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整治。2022年以来,累计抄告文旅部门校园周边地区兼营娱乐项目的酒吧3家,配合文旅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9次,查处取缔违规经营娱乐场所11家,有效净化了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今年,市公安局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一校一策”,加厚1814个护学岗的执勤力量,全面实行交警、学校教师、家长志愿者三方联勤机制,推行“学生下车、护学接力、车辆快走”的送学模式,有效缓解了中小学周边交通拥堵情况。二是加强重点行业源头治理。市公安局加大对网吧、KTV、酒吧等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力度,推动有关部门严格查处接纳未成年人等违规经营行为。强化对旅馆业治安管理和执法检查,督促指导旅馆经营者落实接待未成年人入住“五必须”规定。2022年以来,共核查未成年人入住旅馆情况5329人次,帮助找回离家出走等监护人不知情的未成年人71人,预防在旅馆可能发生侵害未成年人案事件31起。三是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市公安局深入开展互联网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压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会同相关部门督促运营商严格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保护措施,提高拦截、屏蔽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的能力。2022年以来,共清理整治色情、毒品、暴力、恐怖等违法有害信息2316条。四是及时干预制止不良行为。市公安局结合日常警务工作,对未成年人存在偷窃少量财物、吸烟饮酒、旷课逃学、沉迷网络、参与赌博、轻微欺凌等不良行为的及时予以制止,督促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推动学校依法采取相应的管理教育措施。五是及时共享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相关数据。全市法院、公安、教育、妇联等部门密切沟通协作,及时共享数据。全市法院定期开展审判态势分析工作,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比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案由等数据进行专门分析,并及时与有关部门共享。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加强普法宣传,倡导家庭文明,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家庭和社会氛围,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二是开展家教指导服务,面向家庭的现实需求,不断提升精准化、个性化、社会化家教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是做好涉案未成年人家教指导,为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矫正人生航向,帮助家庭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四是进一步加强专门力量建设。相关部门加大教育与矫治专门力量建设力度,建议通过尽快成立市级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立专门学校,加强入学程序、招生范围和在校学生教育管理,确保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本地及外地青少年实现教育矫治全覆盖。

        五是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健全完善未成年人受侵害和违法犯罪案事件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警情、案事件规律特点和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研究,及时改进完善工作措施。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民政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民政局

    2023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