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004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最美岸线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28 02:03 来源: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民进南京市委:

    您好!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最美岸线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会商,现答复如下:

    国家、省、市都很重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2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正式列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长江江苏段也被列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3月,原省委书记吴政隆在南京调研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指出,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资源禀赋独特,有基础、有条件高质量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系统思维,“点线面”结合,努力使南京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的璀璨明珠。4月,南京提出“更大力度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努力将南京打造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核心示范区和长江流域璀璨明珠”的发展目标。20232月,许昆林省长在长江南京段调研长江大保护工作时指出要利用好山水资源和工业遗存,建设好长江文化精品项目,借助数字化手段,整合全流域资源,全面阐释长江文化、生动讲好长江故事,向海内外充分展示长江的生态文明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时代精神之美。

    一、关于“加快建设长江文化博览园暨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的建议

    为进一步凸显全流域长江文化标志性符号,我市正在重点打造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筹)项目。

    (一)推进南京(中国)长江博物馆(筹)项目规划设计情况。南京旅游集团已委托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进行项目初步规划、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总图及技术指标。博物馆项目选址位于南京主城滨江幕燕滨江风貌区内白云石矿废弃的最大矿坑修复区,紧邻长江。废弃矿坑面积约525亩,为南京旅游集团名下建设用地,博物馆计划用地约150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建设分为南区主馆和北区辅馆。将利用原白云石矿废弃的最大矿坑修复区,创新生态方式,建设南区主馆,主要用于历史文物收藏保管、展览展示、科学研究及管理服务配套;以原港一工业码头老旧厂房改造再利用方式,建设北区辅馆,主要用于文创产品开发、科普教育、研学及当代生产生活场景展示体验。南区主馆与北区辅馆通过原矿区巷道连接,实现观展动线的连贯和展陈方式的多样,并与未来改造工业码头建设的游轮母港紧密衔接,实现水岸联动的创新型博物馆。

    (二)推进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筹)项目前期进展情况。一是项目成功列入文旅部规划并入围国家发改委评审。20229月,文化和旅游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已将“长江文化博览园暨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项目列为重点项目。同时在省、市发改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该项目被列为我省重点项目之首,推荐纳入国家重点项目库。2023110日,该项目参加了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专家评审和部门联审。二是推进规划选址工作。20224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入幕燕相关地块,进行选址现场探勘,初步论证规划选址具备可行性,南京旅游集团正在抓紧办理相关手续。三是正在策划博物馆内部展陈。展览内容初步考虑1+N模式。其中,1为基本陈列“话说长江”——反映长江全流域文明与文化成就;N暂定为五个专题展,包括“诗意江南”“江枫渔火”“天堑通途”“江海扬帆”“大河文明”。

    (三)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筹)项目深化设计和前期相关基础性工作,力争纳入各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重点项目库中。

    二、关于加快五马渡长江游轮母港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有序推进五马渡长江游轮港区建设工作。南京旅游集团幕燕滨江现有长江江苏段唯一的客运码头——五马渡码头,并成功打造南京市第一艘也是江苏省迄今为止唯一首创的滨江游轮——长江传奇。南京旅游集团2022年已启动五马渡游轮码头扩建,新建趸船(约110米)与五马渡现有趸船相连(合计总长约230米),成为长江下游最大的浮船式客运码头,为长江干线省际游轮的常态化靠泊以及第二艘滨江游轮(约1000客位)今年12月下水创造条件。

    2022727日,千人客位的新型双体豪华游轮在宜昌开工建造,预计20234季度首航。202299日,“长江传奇”游轮正式开通夜航。1017日,“南京五马渡魅力滨江航线”入选交通运输部打造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1124日,14号码头安全检测和客运化改造论证已经通过招标完成委托。未来,五马渡长江游轮母港将打造为长江全流域最大内河游轮母港与长江全域旅游集散中心。

    (二)加快14号码头客运化改造。市交通运输局为推动14号码头客运化改造,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推进南京港总规环评报审。南京港总规获批是上元门港区原14号码头客运化改造项目申报岸线的前提,围绕总规获批重点解决影响总规环评报审的各项因素。其中:国家级生态红线调整已正式启用,可作为后续总规环评依据。二是深度挖潜部分已利用岸线资源。为缓解省际游船靠泊叠加滨江游船长江传奇同时靠泊压力,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市旅游集团提升市交通综合执法局五支队现有执法基地岸线利用效率,拟将执法基地现有40米岸线与上游58米岸线升级改造执法基地码头,靠泊能力提升至2000吨级,可满足省际游船在港时长江传奇临时靠泊执法基地码头需要。三是研究上元门港区建设发展事宜。今年来,相关多个部门多次与南京旅游集团对接,研究该港区规划、建设及发展事宜。为节约投资充分发挥原14号码头价值,指导旅游集团先行开展该码头检测工作。结合原14号码头客运化改造,研究上元门港区岸线总体利用及后续发展。202316日,市交通运输局与南京旅游集团签署“交旅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共同推进上元门港区建设等一系列促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事宜。

    三、关于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的建议

    (一)梳理长江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全市开展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对长江沿线以及与长江文化相关的文旅资源和文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重点挖掘、梳理整合和价值评估。对高品质资源实施多维度评价,统筹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形成专题报告。

    (二)开展规划编制和课题研究。编制《长江经济带南京段长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概念规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前期研究》等规划课题,谋划保护传承弘扬南京长江文化工作举措。同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编制,计划今年年底前编制完成。

    (三)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数字云平台。目前,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数字云平台取得的阶段成果有:一是“文枢”金陵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二是长江历史文化资源南京段专题数据库;三是长江文化数字体验产品,包括南京长江文化数字化体验平台——宁游长江、VR飞越长江创意体验产品、南京长江大桥元宇宙体验产品,利用数字孪生、元宇宙互动体验技术,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首个元宇宙体验产品。

    四、关于统筹规划、精心设计、高标准建设长江沿岸的楼宇建筑,精心打造南京“外滩”的建议

    (一)塑造滨江岸线亮点。依托南京资源优势,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完成《南京魅力滨江2035》(即《南京滨江核心地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和九大滨江公园设计方案,进一步谋划南京滨江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将南京长江二桥至三桥之间的35公里范围作为我市滨江规划建设的核心地段,通过系统梳理我市滨江现状与特色,提出“两大定位、四大目标、八大片区”,以“新时代山水城市主轴、世界级魅力人文江岸”这两大定位引领南京滨江地区的整体空间与功能布局,成为极美南京建设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塑造滨江标志性景观节点,提升长江南京段功能品质,在滨江资源特色集中、交通条件便利、滨江景观风貌较好,并已有一定环境基础和腹地发展空间的公共空间中,选择河西鱼嘴、欢乐滨江、绿博园、宝船遗址公园、下关滨江商务区、上元门、幕燕风貌区、江北新区定山、绿水湾九个重要节点作为城市滨江公园进行升级打造。通过滨江岸线风貌塑造,进一步凸显南京滨江岸线的魅力与特色,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聚焦示范先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助力南京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示范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完成《幕燕滨江风貌区总体规划修编(2019-2035)》,规划以打造“彰显古都滨江特色风貌的品牌项目,提升南京旅游国际吸引力的文旅融合新地标,引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化建设的示范区”为目标,明确“一脉两带、三片十园、十二台四十八景”的总体规划结构,打造五马渡水上门户、燕子矶古镇东门户、上元门西门户的三大门户和山林生态区、山林游憩区、史迹游览区、长江风情带、滨江风光带与主题文化园。立足幕燕滨江风貌区的地源文化基础,充分挖掘长江文化、禅宗文化、溶洞文化、工业遗存文化等多样文化特质。

    五、关于打造长江南京段桥梁艺术博览馆的建议

    我市正在打造的南京(中国)长江博物馆(筹)项目,拟采用1+N展陈体系。“1”为基本陈列,“N”为不同角度解读长江文化的专题展览,其中“N”的专题展览设想中打算举办“天堑通途”展览。以古今长江及其支流上的桥梁为主要展示内容,展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览收集、梳理长江流域(含支流)历代桥梁的相关资料,上起唐宋、下讫当代,在展示古代长江流域桥梁制造技术和成就的同时,通过实体模型、数字化模型,以现代技术手段使长江上的桥梁汇聚一堂。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南京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