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民革界别组: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谱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南京篇章的相关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扛稳“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全面贯彻中央、省市有关“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积极吸纳社会各界智慧力量,全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南京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乡风文明程度高的“三农”发展新篇章。全市连续三年位居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等次,参加省考核的涉农区连续两年全部位列第一等次,南京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出坚实步伐。
一是乡村振兴要素投入保障持续增强。全面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出台我市《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覆盖财政、人才、土地等全要素保障的政策支持体系。2023年市区两级统筹安排乡村振兴有关资金281亿元,其中全市“213农林水支出”预算安排数75.01亿元,占比4.49%,投入和占比均高于上年。“金陵惠农贷”“金陵惠农小额贷”“金陵农担贷”等累计超184.3亿元,贷款余额超55.9亿元。按不低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5%的比例预留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专项用地指标,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以地入股、联营等方式破解供地难题,栖霞区已发出全市第一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批准书。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共有448人入选省“三带两助”行动计划,30多位涉农双创人才入选市“紫金山英才”计划。评选正、副高级乡村振兴师专业技术资格60余人,集聚乡土人才近4000名。培育就业富民乡村振兴基地7个,实现涉农街道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全覆盖。深入实施“智汇三农”人才工程,每年选拔培育农业农村“头雁种苗”100名、高素质农民8000人以上。
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效全面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90.5%,粮食总体生产规模保持苏南第一。稳步优化提升地产优质粮油、蔬菜、水产等供给水平,优质食味稻米占比超过64%,叶菜自给率近70%,累计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两品一标”554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过70%。创设“科金兴农”服务平台,组建8个产业联盟,打造形成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农业特色产业链,加快培育预制菜、中央厨房、低温仓储、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全市农业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接近350亿元,两年增长超100亿元、增幅超40%。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相继落地南京并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加速迭代,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8%,位居全省前列。发挥“食礼秦淮”“金陵味稻”等区域公用品牌助农带动作用,设立首家全认证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拓展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宁”字号农业特色产业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三是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累计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1.5万个,其中家庭农场8792家,农民合作社403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6家、各类上市涉农企业83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市、区全覆盖,20家家庭农场获评省首届“百佳家庭农场”。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818家,试点建设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5个,六合冶山街道、善思服务组织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集体股份合作改革全覆盖,全面建立“村社分账”管理制度,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5亿元、经营性收入达26亿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均福利和分红407.4元,增幅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7万元。
四是农业农村绿色生态价值日益彰显。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管理和综合利用,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超过95%。积极推进沿江五公里化肥农药“两减”示范,2022年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削减2.9%和5%,提前达到省定“十四五”任务标准,成效获评省第一等次第一名。长效修复沿江乡村生态环境,抓实抓细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水生生态环境持续修复。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一体培塑,全市50多万座农村户厕实现应改尽改,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99%。实现垃圾分类自然村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自然村覆盖率超过90%、接户率超过85%。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5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327个,5个行政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62个自然村列入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工疗惠农”、乡村民宿等美丽经济蓬勃发展,创新打造了“莱斯乡村”一站式服务平台,集聚300余家乡村民宿,上线各类产品500余个,开展直播带货200余场。
五是现代善治乡村建设更加和谐有序。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配优配强村(社区)干部队伍,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2.9%,“两委”班子结构实现“一降三增”,所有符合条件的590名村书记已全部纳入专业化管理,跟踪培养到村任职的第一书记,“百名示范”“千名领先”村(社区)书记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积极推广乡村小微权力清单,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95%以上矛盾纠纷能够在街镇、村居化解。稳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向乡村延伸,创成12个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镇49个。乡村地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平安乡村建设卓有成效,涉农区群众安全感均超过98%。
下一步,南京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按照中央和省有关决策部署,吸收借鉴委员专家科学建议,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加快建设综合功能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主体强、产业效益强、竞争能力强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作出新贡献。
一是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延伸融合。立足乡土资源禀赋,以亩均效益提升为重点,持续优化“科金兴农服务日”平台作用,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理念,发展高效农业、精深加工、创意休闲等新型融合业态,整体提升市场拓展、资本运作、产业链整合和抗风险能力。放大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和钟山实验室等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农业科技成果在南京首试首用的体制机制,推动建设一批涉农重大项目。优化提升“茉莉六合”“食礼秦淮”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服务,推动优质农产品、优秀乡土文化、特色农业品牌融合开发,不断增强乡村品牌的品质内核与文化内涵。做强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蟹虾等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条,力争全市农业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年增幅达10%。
二是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振计划,进一步发挥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生力军”作用,以资源、技术、项目、资金等叠加的方式,加快培育一批创新活跃、资源动员、市场组织能力强的头部型、领军型经营主体,打造契合南京实际的农业产业联盟、产业化联合体,辐射带动更多小农户迈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深入实施“聚力惠农”“智汇三农”“乡村合伙人”等行动,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建立健全引进、培育、扶持、激励的乡村人才成长链,支持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力,打造一支能够担当新时期乡村振兴使命的人才队伍。
三是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南京乡村发展实际,研究编制《南京市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现代化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整体打造“生态和谐环境美、人气和旺产业美、乡风和畅人文美、共富和顺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行“门前三包”积分制,以“红黑榜”评价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积极推动乡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农村与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途径,持续放大农业农村绿色生态价值,今年继续推进建设市级美丽宜居村475个,力争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4个。
四是全面提高乡村文明善治水平。完善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路径,加快建设乡风文明、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推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与高校马院融合共建,充实基层理论宣讲队伍,创新方式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化农村地区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组织开展“最美文化乡村”评选活动,分类评选文艺乡村、历史乡村、非遗乡村、美味乡村等,凸显乡村文化魅力。加快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成果集成,更深层次激发农村资源要素发展活力,扎实开展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行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进一步共享文明善治成果。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