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009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25 09:35 来源:市工信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市政协工商联界别组:

    您好!贵组提出的关于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建议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贵组对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贵组提出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尖端核心技术不突出、传统产业转型不够、应用场景不丰富等问题,提出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水平、加快与传统产业融合进度、打造丰富的应用场景、提升区域合作化水平”4方面建议,内容具体、针对性强,对促进我市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积极抢抓机遇,先后印发了《市政府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产业链主动布局发展和重点打造。去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复函江苏省人民政府,支持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为江苏唯一,全国第9个获批城市。目前,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强市未来产业新赛道之一,产业呈现发展加速起势、业态加快拓展的良好局面。

    一、关于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水平

    您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以及社会组织的服务优势。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是积极推荐人工智能企业申报国家和省攻关项目。2022年,9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单位;多个项目获得国家高技术项目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二是依托算力平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联合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省科技厅2023年度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合作32项,与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达成智能决策大模型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合作,与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以及南京大学生科院张辰宇院长达成电磁应用、大豆智慧育种等细分专业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合作框架。三是鼓励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服务。今年3月,省人工智能学会和华为终端云服务部、华为南京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被列入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正式竞赛目录。我市也积极支持省人工智能学会参与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建设。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依托我市科教资源丰沛优势,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建立校企合作协同机制、推进原创技术市场化应用、引导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中科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等新研机构开展问天类脑超级计算机、智能决策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研发

    二、关于加快与传统产业融合进度

    您提出要加强智能工厂建设、建立数字化决策体系、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加快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2022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南京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2-2024)》,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和传统支柱产业,深入实施12项“智改数转”重点工程,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同年还发布了《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行动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为生产制造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2022年,市区两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智改数转”,重点支持创建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车间、工业互联网平台、星级上云企业和两化融合贯标企业等。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遴选优质服务商,为我市中小企业开展免费智改数转诊断,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和顶层规划方案。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支持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和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0个,服务钢铁等十多个行业。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争取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服务平台,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能力。择优遴选全市第二批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面向规上中小制造业企业提供免费优质咨询诊断服务,加速形成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专项产品服务能力。推动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和提档升级,加强国家级双跨、特色专业型平台的储备、辅导和推荐。落实智改数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指引,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大智改数转投入的同时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红利。

    三、关于打造丰富应用场景

    您提出要打造重要行业应用场景(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消费领域)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我市发布的《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围绕电力、石化、钢铁、汽车、建材、服装6大行业和制造、能源、文旅、消费、教育、卫生6大领域,打造10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指出制造领域优先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智能场景。能源领域积极探索智能电厂、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等智能场景。文旅领域积极探索数字艺术馆、数实融合、沉浸式体验等智能场景。消费领域积极探索无人货柜零售、无人超市、智慧导购等智能场景。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智慧课堂、仿真实训、智慧教研室、智慧校园等智能场景。卫生领域积极探索医疗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支持、智慧医院、智能公共卫生服务等智能场景。我市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不断涌现,2022年有51个产品和方案进入2022省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名单。在打造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方面,我市探索建立了政府和公众双向互动的新渠道、新机制,打造了随手拍一网共治能力平台项目,形成随手拍问题发现、智能过滤和分类推送的能力。目前已在南京的我小程序正式发版上线随手拍”V1.0.0。市大数据集团联合市大数据管理局共建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南京-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打造基于城市鸿蒙的特色应用场景,着力推动城市鸿蒙场景落地的相关工作。其中应用场景涉及交通隧桥、消防安全、城市治理、社区民生、城市生命线等多个业务领域。

    今年上半年,市工信局面向本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主体单位,征集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案例,下一步,将对征集到的场景案例组织遴选,发布一批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围绕打造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城市之眼感知系统融合平台,优化融合视频联网平台、物联感知平台、AI视觉开放平台等系统,拓展设备管理、连接管理、数据管理等能力,建设大模型算法,开展视觉数据结构化及智能示范应用,与部分区、街道试点合作推进感知数据融合、系统融合、应用融合。同时,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支持我市重点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相关项目,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关于提升区域合作化水平

    您提出要提升一体化协作水平、加快完善制度建设以及加强人工智能标准建设。我市十分重视区域合作,一体化协作方面,我市相关算力平台积极服务东数西算,面向长三角提供开放共享服务。今年以来,麒麟南京智算中心开展了算力推荐会,成为全国首批9家建设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之一;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评江苏省大数据人工智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心立足南京,服务长三角,举办了长三角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峰会,与苏州大学等单位达成了合作制度建设方面,尤其是数据管理方面,发布了《南京市政务数据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出台《南京市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实施细则》、《加快推进全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有序共享工作意见》,研究制定《南京市政务数据安全规定(试行)》、《自然人主数据规范》、《法人主数据规范》等标准规范,印发《南京市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实施方案》,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了数据制度保障。标准建设方面制定了《市支持产业技术标准研制实施细则(2022)》,对重点产业的技术标准研制成果给予奖励。聚焦引领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发展趋势,探索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推动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标准。2022年,南京市企事业单位已参与制定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4项,中电莱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获批承担江苏省城市大脑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试点。

    近期,国家网信办等7部门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提供了遵循。下一步,我市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加强与上海(浦东新区)、杭州等先导区优势互补,引导形成更大规模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一是推动我市2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扩容,力争年内实现上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能力。二是编制《主导产业标准创新工作指南》,加大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力度,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产业协会学会联合会等保持联系沟通,以高标准助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举办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人工智能峰会等活动,促进区域间、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最后,再次感谢贵组对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