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胡晓东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拓展“养老+”服务类型,提振养老服务活力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我市多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机构质量,促进医养、康养产业发展。
一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组织推进上。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一把手”亲自抓,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研究和推进养老工作。市级专门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25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协同发力。同时,还建立分管副市长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市民政局内设养老服务处,各区民政局内设养老服务科,街道设有民政办,社区设有民政工作人员,分级组织落实区域内养老服务工作。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牵头的“一老一小”工作协调小组,区级比照成立并建立“一事一议”协调机制,为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设施规划上。按照《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近年来已规划养老设施210多万平方米;强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占用整改,收回养老服务设施5万余平米。同时,突出投资带动。资金保障上。市级财政将养老作为重点民生工作,建立服务、运营、建设、人才等养老系列补贴,福彩公益金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发展养老服务,市、区两级养老服务体系财政投入五年间增长超过 2倍,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体系财政投入已达5亿元。同时,为扩大普惠养老托育有效供给,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撬动激活社会资本投入,2019年以来,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6461万元,支持全市15个普惠养老和20个普惠托育项目建设,新增普惠养老床位2307张、普惠托育托位1547个,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亿元;设施布局上。根据《南京市社会福利设施的专项规划》,至2035年,每个城乡社区生活圈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置一处社区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日托所)、一处社区养老院(敬老院),共同形成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目前,全市“1+12”个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实现市、区两级全覆盖,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70%以上街镇,推动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改革,全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40%以上实现公办民营,采取“两无偿一优先”的办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2022年底全市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率超过80%,等级居家中心社会化运营率100%。一批本土连锁养老服务机构立足南京辐射周边,华润等央企、安居集团等国资及银城、泰康等民间资本纷纷布局南京养老市场,养老事业和产业竞相发展。南京有7家企业入选江苏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全省最多。
二是促进养老服务多元精准。政府托底上,近1.3万名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1.6万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需入住”;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养老扶助对象每月可享受2~48小时不等免费照护服务;为数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发布《南京市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坚持公益属性,提供36项基本养老服务;家庭尽责上,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免费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向居家重度失能老人照料亲属提供“喘息服务”;市场活力上,当好“店小二”,全面落实备案制,市、区征收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对公益性养老机构全免,营利性机构减半,“放水养鱼”,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发展。2021、2022年江苏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评选,南京7家入选,全省最多。悦心、悦华、银杏树、携才等一批本土连锁机构辐射全国,央企、国资、外资、民间资本纷纷布局南京养老服务市场;
三是完善老人照护服务体系。建立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现已更名为长期照护保险),2021年7月1日,我市正式实施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制度覆盖我市基本医保参保人800余万人。经评估符合重度失能标准人员,可自愿选择入住机构或居家接受照护服务。居家接受入户服务的,可享受18项专业照护服务,每月服务30个小时,价值1350元;入住照护服务机构的,失能保险基金支付1800元/月。截至2023年3月,全市累计享受服务39417人,正在享受25371人,基金支出6.03亿元。被评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口碑榜第三名,制度有效解决了重度失能者的生活照料问题,减轻失能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促进了养老产业发展。发展“银发顾问”,按照“全市12个区银发顾问中心必设,街镇级中心应设尽设,社区级每年完成25%的社区顾问点”的要求,构建四级银发顾问服务体系,近2000名专业养老顾问通过“坐诊”“巡诊”,免费提供养老政策咨询、量身定制养老方案。医保基金支付向老年群体倾斜。职工医保退休人员门诊基金支付比例相较在职提高5%-15%,居民医保80周岁以上老年居民相较其他居民门诊支付比例提高5%,支付限额提高10%;增加老年人多发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待遇,将慢性肾衰竭透析治疗等13个病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范围,对符合规定的门特病种医疗费用,统筹基金门诊按职工医保70岁以下退休人员95%、70岁以上退休人员96%、居民医保80%比例支付;对符合条件的老年困难人群,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医保政策范围的门诊特殊病种和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按90%的比例给予救助,年度不设封顶线。同时,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按比例给予定额资助;对脑血管意外瘫痪康复期、恶性肿瘤晚期、骨折牵引需卧床治疗的、符合住院条件的70周岁以上等依赖长期医疗护理人员,提出申请经医师检查确诊后可设立家庭病床。家庭病床不设起付标准,退休职工个人自付比例在二级医疗机构分别3%,一级医疗机构为2%。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市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辖区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为诊断明确的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治疗、行为干预、监测和健康评估,提供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预约服务。以及为签约的老年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按规范进行动态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落实免疫接种、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消毒隔离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对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免费的健康管理服务。根据,全市《南京市重点人群分类分级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方案》,组建了2923个社区包保团队和1204个家庭医生全科团队。包保团队、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相互配合,持续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常态化健康管理,真正做到健康服务“有人管”。
二、关于“着力发展适老产业”的建议。
我市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夯实了家庭养老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
近2年来共为8334户困难老年人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
一是优化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机制。2022年,家庭适老化改造政策受惠面扩大到65岁以上老年人,补贴标准提高至最高3000元/户。对于政府扶助对象等困难老年人,由财政兜底保障,按实际发生改造费用全额补贴,最高补贴额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对其他老年群体按改造总费用50%给予补贴,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家庭最高补2500元、65周岁以上老人家庭最高补1500元。
二是拓宽居家适老化改造事项建议清单。2022年,我局会同市财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宁民养老〔2022〕62号)进一步拓展改造建议清单,增加康复辅助器具适配项目并对清单进行分类优化,内容包括助餐类、助行类、洗浴类、康复类与智能类等康复辅助器具,通过有针对性地配备康复辅助器具、设备、仪器,其中政府养老扶助对象家庭基础项目不得少于8项,非政府养老扶助对象家庭基础项目不得少于6项。通过居家适老化改造对老年人缺失的生理功能进行补偿、代偿,改善和提高老年人适应居家生活环境能力。
三是坚持适老化改造贴近需求。对计划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家庭,严格入户评估和档案管理工作。要坚持基础保底和自愿选择的原则,结合老年人家庭环境实际及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提前明确具体改造事项和标准。要坚持贴近每户老年人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分户建立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档案,避免简单分档搞“一刀切”。
四是提升家庭养老床位补贴。在建设方面,我市2021年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按3000元/户给予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补贴,全市共新建3050张。在运营方面,按照机构养老床位同等标准享受运营补贴,即:失能老人300元/月、半失能老人200元/月,根据服务机构等级分别享受基准补贴的0.8倍、0.9倍、1倍、1.1倍、1.2倍。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相关补贴按居家养老服务相关补贴文件执行。
三、关于“加强购买‘喘息式’养老购买”的建议。
一是推进开展喘息服务。2018年,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印发文件,按照每天150元的标准,免费为长期照护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家属提供15天的“喘息服务”,老年人可以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或由养老服务机构上门提供免费照护服务,目前已惠及全市2000多户家庭。该做法已在《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中予以立法固定。
二是发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2019年12月,我市启动“权威统一、通存通兑”的市级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本市 80 周岁及以上空巢独居老年人、60-79周岁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空巢独居老年人及农村留守老年人每周可申领不超过3小时的免费时间。服务项目包括基础五助服务及“助学”“助乐”“智能技术辅导服务”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减轻老人家属负担。到今年6月中旬,南京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注册志愿者4.7万余人、注册服务对象近8.9万人,完成订单近75万个,志愿者累计存储时间达近43万小时,做到“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
四、关于“增加健康智能设备配置”的建议。
一是优化信息技术支持。以开展适老化改造为契机,为居家困难老人配备烟雾报警器、溢水报警器、“智能穿戴设备”等,实时监测老年人居家生活状况和个人生理健康状况,并实时定位老人位置、实时预警风险。仅江宁区就为辖区老年人安装联网式烟雾感应报警器近1.3万个,为老年人安装智能手环及一键通呼叫器1.5万余个,有力保障了老年人的居家安全。今年5月23日“牵手夕阳——高龄独居老年人安全守护”项目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向江苏10000名左右有需求的80周岁以上高龄独居老年人赠送智能手环。该智能手环具备紧急呼叫、安全围栏和健康监测等功能,通过信息平台智慧物联技术支持,当触发预警条件时,将自动拨打绑定、设置的紧急联系人手机,同时发送预警信息,便于及时发现和应对紧急状况下高龄独居老年人的居家安全风险。
二是加强养老数据共享应用。市大数据中心已与市公安局建立户籍人口数据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全市户籍人口的基础信息,为养老服务和应用工作从人口层面建立数据支撑。依托“我的南京”APP开发了智慧养老功能模块,具有养老地图、养老服务记录查询等,各类应用可以提供全市养老机构和助餐点信息查询、养老服务记录明细查询等服务。
三是加快推进“区块链+民政”项目。2022年,“宁享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南京市“区块链+民政”项目入选中央网信办等十六部门联合开展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运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AI智能等技术,以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为重点,以实现民政养老“大数据、大容量、大对接、大功能”为目标,构建我市“宁享养老”综合信息平台。主要涵盖市民政、区民政、街道、养老服务机构、专家、从业人员、志愿者、老人及家属、社会大众等9类养老服务领域用户群体,预计用户数量超过百万人。
四是持续加强医养结合。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等12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打通了深化医养签约合作、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开展上门医疗服务、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等相关政策。目前,全市已建成具备医疗、养老双资质的社区居家综合护理中心120余个,覆盖全市60%街镇;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比例超过90%,其余机构也均与医疗机构签订医养融合协议,推动医联体建设,全市已有80家护理院以及养老机构内设门诊部、诊所等加入医联体。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全市每个养老机构确定了1家对口协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确定市级、区级上级转诊医院,建立四级联络图,构建起住养老年人新冠病毒感染救治网络,同时,自2019年4月,在全省率先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的服务团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更换胃管、静脉采血、导尿、维护PICC导管、换药等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服务项目名录全部护理服务内容。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动养老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完善民政、公安、人社、医保、卫健等涉老部门数据互通共享机制,进一步拓展养老服务类型,增强养老服务活力。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民政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民政局
2023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