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苏真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青少年体育课体能锻炼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市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点围绕新课标落实落地,推动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
(一)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过程督导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在学前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快乐体操、趣味田径、足球嘉年华等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根据省教育厅《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周1-2年级4节、3-9年级3节体育课,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节健康教育课。引导市属高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二)进一步明确课程评价标准。针对新课标,特别是“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等要求,我市新研制下发了《南京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指导意见(试行)》,明确:课程设计上要贴近学生兴趣、生活和终生发展需求,符合教材化、儿童化、趣味化要求,有适宜性改造与重组,体现单元构建,单元与课次间有逻辑关系;组织教学上要学、练、赛一体化设计,难度台阶设计科学、循序渐进、经济便捷、安全高效;以评价促改进,以(评价)标准指方向。
(三)强化学校体育的教育生态建设。坚持以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课间微运动、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文化宣传活动、家庭锻炼整体谋划的思路进行建构,形成“课上学、课后练、家庭补、比赛展示”的格局。在大课间活动设计上,明确提出了“操化类、素质类、自主选择类”三结合的结构,确保大课间锻炼在运动负荷、运动技能、个性提升方面的质量;针对课间十分钟,我们也提出了“课间微运动”的概念,指导学校为学生设计和创造课间微负荷运动的内容和器械,如毽子、跳绳等。
二、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
(一)改革对学校的评价。严格落实《江苏省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完善市、区两级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建立和优化区级体育工作考评体系,促进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把区域、学校体育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尤其是近视率、肥胖率等变化情况等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和高中发展性评估、特色学校建设等指标体系。
(二)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健全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体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体质健康监测、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和办法。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参加市级以上组织的体育赛事成绩作为体育教师教学成果,在参加教学科研工作评定、职务职称、晋升评审、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在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设立体育与健康教育专项。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瞻性研究、教学成果奖评选等中权重,保证体育类奖项占有一定比例。
(三)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建立每学期学生体能训练和测试档案,将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三、开展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
一方面,制定下发《南京市中小学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在立足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集体体育锻炼、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阳光体育联赛等基础上,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两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的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突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教育内涵,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完善体育教育生态,凝练学校体育文化,打造体育文化品牌,形成我市校园体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品牌化的南京特色,不断提高校园体育活动有效性、长期性,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围绕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立足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全面推动“市、区、校三级联动”竞赛活动开展,搭建起了青少年阳光体育节校园“十大联盟”赛事平台,联动市体育局阳光体育联赛平台,双向发力,双平台搭建,每年带动全市青少年学生近20万人次参加。2023年,计划组织市级层面青少年阳光体育节校园体育联赛共10项;联动市体育局举办阳光体育联赛30项。
四、持续推动家校协同共育
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工作机制,建立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利用网络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家庭体育锻炼的成效,倡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亲子运动会,营造家庭健康、全民健身的氛围,为“健康南京”助力。2023年5月开始,在“我的南京”APP中开通“子女教育”模块功能,建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电子报告书制度,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截至目前,已绑定近40万人次。因为疫情原因,出台了居家亲子锻炼的指导意见,以“8立方(2米长X2米宽X2米高)”的家庭活动场域为条件,指导学校利用家庭现有的板凳、水桶、枕头等适用器材,设计适合孩子和家长进行锻炼的内容,开发微视频。
五、探索开展学校智慧体育建设
制定下发《关于规范全市中小学智慧体育项目立项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后续将建立市区校三级的智慧体育平台,运用智能化、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建设发展,形成互联互通互享、高效安全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应用,实行精准干预指导,提升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水平。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根据教育部、省厅有关要求,认真吸纳提案中的意见建议,结合实际,指导全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3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