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40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31 15:27 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李珏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市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持续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

    (一)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过程督导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在学前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快乐体操、趣味田径、足球嘉年华等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根据省教育厅《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周1-2年级4节、3-9年级3节体育课,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节健康教育课。引导市属高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二)进一步明确课程评价标准。针对新课标,特别是“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等课程强度要求,我市新印发了《南京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指导意见(试行)》,明确:课程设计上要贴近学生兴趣、生活和终生发展需求,符合教材化、儿童化、趣味化要求,有适宜性改造与重组,体现单元构建,单元与课次间有逻辑关系;组织教学上要学、练、赛一体化设计,难度台阶设计科学、循序渐进、经济便捷、安全高效等要求;以评价促改进,以(评价)标准指方向。

    (三)强化学校体育的教育生态建设。坚持以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课间微运动、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文化宣传活动、家庭锻炼整体谋划的思路进行建构,形成“课上学、课后练、家庭补、比赛展示”的格局。在大课间活动设计上,明确提出了“操化类、素质类、自主选择类”三结合的结构,确保大课间锻炼在运动负荷、运动技能、个性提升方面的质量;针对课间十分钟,我们也提出了“课间微运动”的概念,指导学校为学生设计和创造课间微负荷运动的内容和器械,如毽子、跳绳。

    二、开展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贯彻省教育厅校内户外活动不少于1.5小时、校外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要求,制定下发《南京市中小学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在立足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集体体育锻炼、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阳光体育联赛等基础上,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两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的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突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教育内涵,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完善体育教育生态,凝练学校体育文化,打造体育文化品牌,形成我市校园体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品牌化的南京特色,不断提高校园体育活动有效性、长期性,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

    三、因地制宜做好保险保障工作

    目前,我市按要求明确学校应当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对于公办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原则上应投保校方责任险,通过购买校方责任险、鼓励家长或者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方式,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和转移机制等要求。同时,市教育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南京市中小学生校园重大意外伤害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设置了“南京市中小学生校园重大意外伤害救助基金”,分担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救助支出,提高校园意外伤害的救助力度。对于校园足球项目,安排专项经费为全市各类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师生购买校园足球意外伤害保险;对于其他体育项目,在组织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时,均要求为参赛人员购买统一的意外伤害保险。

    四、持续推动家校协同共育

    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工作机制,建立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利用网络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家庭体育锻炼的成效,倡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亲子运动会,营造家庭健康、全民健身的氛围,为“健康南京”助力。2023年5月开始,在“我的南京”APP中开通“子女教育”模块功能,建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电子报告书制度,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3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