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146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打造我市“博爱之都”音乐博物馆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19 10:04 来源:中山陵园管理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严震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我市“博爱之都”音乐博物馆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载体。音乐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类型,有利于提高社会大众接触、认识和参与音乐艺术的机会,也有利于拓展音乐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打造我市“博爱之都”音乐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关于“在南京依托中山陵音乐台,打造‘博爱之都’音乐博物馆,搜集南京音乐素材博物宝库,发掘音乐文化和文创价值,建设全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音乐博物馆”的建议

    音乐台位于中山陵广场东南侧,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关颂声、杨廷宝设计,江苏省级文保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音乐台是中山陵附属纪念性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场地平面布局半圆形,在半圆形圆心处设置一座弧形乐坛,乐坛后为一堵汇集音浪的大照壁,舞台前方为半月形水池,四周帷幕式的森林对音乐有吸附和传导效果,草坪看台呈扇形布置,在任何站位都可以聚焦,使音乐台成为了神奇而经典、独特而珍贵的森林音乐厅。2015年起,每年的中秋佳节期间,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文化旅游局、中山陵园管理局承办的南京森林音乐会已在音乐台连续举办八届,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文化盛事。2017年至2019年,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山陵园管理局、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承办的“钟山假日音乐会”,在中山陵音乐台连续举办三届。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音乐博物馆与音乐文化的传播,与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借助音乐台独特的建筑形式,开展艺术类展演活动、研学活动等,对音乐艺术、音乐文化进行“活态化展示”,可进一步赋予音乐台研究、传播、展示音乐艺术的文化功能,将音乐台打造成为一座集生态、人文、观光、科普、休闲于一体的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您提出的“打造‘博爱之都’音乐博物馆,搜集南京音乐素材博物宝库”相关提案,我局认为不宜放在音乐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音乐台室内场地狭小局促,不具备博物馆应具备的藏品收藏、展示和公众开放功能。音乐台以开放式空间为主,仅有一处室内场地,为民国时期在照壁下建设的配套房屋建筑,高不足4米,总面积仅为260平方米左右,其内部除设备间外,主要作为管理用房以及举办演出活动期间演职人员临时使用,空间狭窄、环境简陋,无法作为音乐博物馆的展览展示空间。二是在音乐台新、改、扩建音乐博物馆,不符合规划定位和相关法律规定。音乐台是省级文保单位,且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的文物保护范围内,根据相关规定,对音乐台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应以保护为主。《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报国务院审批稿)明确:“音乐台在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须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生态保育无关的各类工程建设,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报批。”《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办法》(苏政办发〔2021〕20号)第三条规定:“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原则上不得开展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得随意占用和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目前,按照《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要求,市文旅部门正以秦淮博物馆集群聚落为支撑,依托秦淮区文化馆,整合秦淮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金陵琴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南京评话等众多艺术门类,我局建议可以此为契机,在秦淮博物馆集群聚落规划发展中,发掘南京音乐传统、音乐特色,规划建设音乐博物馆更具备可操作性。在文化旅游部门统筹下,音乐台可作为其中一个附属点位,在生态、文物等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通过开展演出、展览等形式展示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关于“加强各类元素融合,以‘博爱之都’为名片,突出地域本土化艺术特色”的建议

    《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明确,“大力发挥本地优势特色,在空间布局上,依托中山陵、长江路、夫子庙等文化资源丰厚的重点区域,构建博物馆聚落,打造综合性文旅消费地标。同时,充分发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专题,重点培育专题性行业博物馆,推进构建地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之城体系布局,并做出了相关具体安排:一是将利用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发挥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彰显南京特色文脉和地脉,增添南京市历史文化丰度,塑造金陵形象,对南京的人文风貌和发展成就做进一步深入化、活态化展示。二是将逐步完善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展厅资源的科学配置、展览信息的数字化协同管理、策展工作的可视化展现。从实体展陈新模式、虚拟展陈新方式和在线互动新渠道这三个方面来优化博物馆空间技术应用模式,通过数字展示手段,将文物信息远程传递,有效扩大文物点的宣传。三是跨界合作研发文创新产品。利用博物馆的搭景和历史氛围,并以馆内藏品为原型,开发复制品作为道具,与剧团、舞团等合作进行戏剧、曲艺等非遗表演,结合新型视觉技术,打造打卡型沉浸式馆内小剧场。

    我局高度重视钟山风景区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挖掘展示和活化利用工作,广泛联络驻景区博物馆、艺术馆、科普馆,打造了“钟山博物馆聚落”特色品牌IP,是我市重点打造的3处博物馆集群聚落之一(其他2处为长江路博物馆集群聚落、老城南博物馆集群聚落),也是全国少有的基于建筑、生态、人文、观光、科普、休闲于一体的“没有围墙的大型博物馆”。钟山博物馆聚落包括孙中山纪念馆、明孝陵博物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紫金山昆虫博物馆、紫金山森林科普馆、紫金山天文台、邮政博物馆、南京海底世界等20余家场馆单位。我局将持续开展好钟山博物馆集群聚落的建设,通过举办主题展览、精品研学、博物馆日等系列活动,不断扩大集群聚落的影响力,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积极助力南京打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

    三、关于“强化政府主导地位,政策资金双管齐下”的建议

    《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已明确相关制度及资金保障安排,即“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符合博物馆学规律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与市域层面注重政策制度的衔接与整合,落实现有政策,发挥其指导作用;同时分类施策,创新博物馆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博物馆的资源投入力度,国有博物馆按隶属关系及市、区事权划分,由市、区两级财政相应保障,所需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完善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力度,促进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共同发展,在非国有博物馆的馆舍用地、房租、水电等方面给予明确、可操作的优惠、减免等各类政策;探索多元化的博物馆建设模式”,同时提出了有关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一系列发展策略,重点研究探索了博物馆的“自我造血”模式。

    我局高度重视钟山风景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及市财政、文旅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22年建成开放了孙中山纪念馆新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建设以及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基本展陈和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下一步,我们也将按照《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的相关规划安排,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努力推进新时代钟山风景区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深化展示音乐台的独特艺术魅力

    我局将围绕音乐台,积极探索将音乐艺术融入景区文化旅游场景,助推“旅游+音乐”的创新融合:一是在已连续开展8届南京森林音乐会的基础上,继续做好2023年森林音乐会保障和宣传推广工作,同时积极与南京有关院校、社会机构洽谈,在音乐台策划开展演出活动;二是谋划增强馆际交流合作,为青少年群体开展音乐等艺术类研学旅游、夏令营等,发挥景区文博场馆的教育、科普功能;三是争取举办各类音乐讲座、音乐会、音乐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音乐台音响、喷泉等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维护,让音乐艺术以更多元化的形式,更深入地走进市民游客的休闲旅游生活。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中山陵园管理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中山陵园管理局

    202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