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089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31 16:04 来源:市规划资源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农工党南京市委: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总体情况

    南京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止目前,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高淳淳溪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江宁杨柳村、高淳漆桥村),省级传统村落62处;已划定并公布历史文化街区11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片、江苏省级历史文化街区9片);公布四批303处历史建筑(其中红色文化资源类6处);公布首批地名文化遗产100个;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4632541点(其中红色文化资源类公布首批58处);拥有南京云锦、金陵琴派、南京剪纸、金陵刻经4个人类级和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长期以来,我市坚持以“找保亮用串”作为工作路径,不断加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力度,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塑造城市文化特色和独特风貌,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和平之城”“博物馆之城”“世界文学之都”,正在加快建设兼具古都神韵、国际风范的世界级人文城市。

    (一)聚焦资源本底,强化“战略+规划”保护。坚持“能保则保、应保尽保”原则,一是查清资源本底,通过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涵盖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物的和非文物的、地上的和地下的等各类人文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二是融入城市战略,通过实施“保老城、建新城”“一疏散、三集中”“一城三区”,以及老城“双控双提升”等一系列城市发展战略,有效破解现代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之间的矛盾。三是强化规划引领,聚焦老城、覆盖市域,推动完成全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两级三类保护规划和图则编制,构建起“一城、二环、三轴、四片、三区”的空间保护格局。

    (二)聚焦老城风貌,强化“法治+投入”保障。加强老城风貌整体保护,一是健全法治保障,1989年出台《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2010年出台《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5年成立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加强老城风貌保护、严控老城建筑高度等政策文件,尽力保持老城现状“近墙低、远墙高;中心高、周边低;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三是统筹资源投入,按照“新城反哺老城”的发展战略,强调全市“综合平衡”,严控单一地块为达到“就地平衡”而增加建设容量。通过调整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从南部新城、河西新城等片区开发建设收益中筹集150亿元用于老城保护和更新项目。

    (三)聚焦历史地段,强化“全域+重点”管理。大力推动历史地段保护复兴,一是强化全程管理,专门出台工作规程,在全国率先提出历史地段要单独编制保护规划和图则、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实施、未完成保护规划的不得实施城市更新等要求。二是破解更新难题,颐和路和小西湖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成功入选了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实践了由大拆大建到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一整套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工作理念。三是激发街区活力,熙南里街区充分利用南捕厅、评事街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围绕“新夜态”布局新业态,打造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带动街区发展,打响经济品牌。

    (四)聚焦历史建筑,强化“规范+活化”利用。切实保护反映历史风貌和南京特色的历史建筑,一是严格规范利用,在全国首创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制度,出台全国首个历史建筑防火安全保障规定和省内首个历史建筑防火措施指引,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通知》,更好促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二是持续开展“以人民为中心 为文脉而承传”——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暨伙伴计划活动,搭建政府、企业、设计群体、市民的合作平台,探索市场力量参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社会反响强烈。今年720日,第三期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以“石城寻脉”为主题,正式发布了征集赛事公告,选取近现代清凉山蓄水池旧址打造石头城遗址博物馆,征集聚焦于石头城遗址博物馆的入口形式,并对其进行专项设计,也欢迎各位委员们关注。三是便捷共享利用,研发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张图”管理移动端,与“我的南京”等应用程序对接,丰富历史建筑宣传展示、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等功能应用。

    (五)聚焦传统村落,强化“风貌+文化”传承。为保留传统风貌,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一是申报传统村落,印发全国首个市级传统村落规划编制技术规范,李巷等63座村落纳入省级传统村落,张家村等3座村落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公示名录。二是编制村庄规划,将历史保护要素和刚性管控要求纳入村庄规划编制和国土空间“一张图”监督实施。三是融入文化网络,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天地图”在电子地图中结合呈现,促进乡村历史建筑融入全域文化网络。

    (六)聚焦文物保护,强化“地上+地下”一体。一是制定了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先后公布了明故宫遗址、南京城墙、钟山建筑遗址、明孝陵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了南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中山陵、大报恩寺遗址等3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二是坚持超前考古、开放考古、主动考古、科学考古的原则,南京考古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考古后出让的方式,获得国家、省文物局的高度认可。三是充分展示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拆除违章、整治环境、设立标识,打造南京各类城市名片。美龄宫修缮工程荣获第二届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恽代英烈士殉难处修缮和展示工程、新四军一支队指挥部旧址修缮和展示利用工程入选江苏省十三五期间十佳红色遗产保护和展示利用优秀工程,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的亮点。

    (七)聚焦城市更新,强化“计划+资金”保障。一是在城市更新等试点示范工作推进过程中,专门出台更新办法,对老旧厂区、历史地段,统筹采取留改拆等手段,保留城市历史、活化城市记忆;结合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布设工作,通过在历史景点、文化街区设立梧桐语城市客厅点位,串联起历史文化场景,形成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活力。二是每年在编制年度城乡建设计划、城建储备计划过程中,安排各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形成单独章节。近三年来,推进了如清凉门-仪凤门段城墙修缮、颐和路民国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浦口火车站城市更新、梅园新村旧址修缮等40余个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累计投资约15亿元。三是在近年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每年从城建资金中单独拨出部分资金,用于文保单位和文物建筑的日常维护维修,并用专项资金支持相关部门收集散佚城墙砖、开展文物抢险等工作,多措并举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

    二、提案中相关建议进展情况

    提案中所提到的“与城乡特色空间营造和古都魅力彰显的契合度不足、与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和活力再造的衔接度不足、与老城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和民生改善的融合度不足”等问题,深刻揭示了我市当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相关建议紧贴当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新形势、新要求,指向精准、可操作性强,对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为破解以上问题,深化落实中央、省有关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部署,2023222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保护传承 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谋划到202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良好互动关系基本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建成更有特色、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一是健全保护传承体系。突出新时代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仅停留在城乡建设,更要延伸到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领域, 通过拓展保护对象、完善保护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严格落实保护要求等举措,进一步健全南京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二是彰显南京古都特色。保护南京“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地理形胜,整体保护老城、紫金山、玄武湖构成的“城林一体”古都文化核,延续保护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与北京东路四片历史城区,构建老城“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加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乡愁保护和活化利用力度。    

    三是提升南京古都活力。推动新街口、老门东等传统商业载体和商业模式提档升级和更新换代,打造现代和历史风貌交相辉映的、时尚有活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统筹推进南京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长江及大运河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构建融入城市物理空间的城市文学空间网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历史文化遗产亮点品牌项目,打造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特色品牌空间。

    四是体现南京古都温度。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更新方式推进“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探索实现政府、居民、市场共建、共治、共享,控制老城范围内学校规模原地扩张,鼓励在存量用地、既有建筑上新增养老设施,加大新建、扩建幼儿园力度,完善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试点支路“小巴士”车辆运行,推动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五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领导作用,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智库作用,加强市名城委成员单位合作协作,编制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方案,确定年度保护传承项目,纳入年度城建计划,推进全过程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鼓励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共同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用,加强宣传培训教育,形成全社会共保共建共享的积极氛围,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项目,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评估机制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

    同时,为落实老城功能疏解和容量控制要求,加强老城建筑高度规划管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色,2023219日,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城保护严格控制老城范围内学校、医院、科研院所规划建设的指导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城风貌管控严格控制老城建筑高度规划管理的规定》,提升规划管理精细度,提高可操作性。

    一是创新实施分类管控。根据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创新性将南京老城按照一般范围、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划分为不同区域,对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提出不同规划建设要求,对新建建筑高度进行分类管控,实现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更有操作性的规划管理。

    二是建立老城正负清单。要求老城保护与更新以完善配套和提升品质为主,建立老城功能管理正负面清单,鼓励增加老城公共空间、文化设施、社区服务供给,不得新增工业仓储物流、批发市场等功能,严格控制大中型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不得占用现有运动场、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

    三是塑造老城空间形态。进一步深化高度控制、容量控制、风貌控制、开敞空间控制、历史地段保护、地下文物保护和老城有机更新等要求,保持南京老城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老城天际线。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相关部门,认真吸收采纳提案所提建议,结合主题教育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1+2系列文件落地实施,加快营建更有特色、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规划资源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