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诸萍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优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人才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国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创业南京;;紫金山英才;等人才计划项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宜居宜业生态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人才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引领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一、党对人才工作领导全面增强
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四个面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一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战略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出台《关于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平台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宁委发〔2022〕20号),全力争创国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二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升格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每位市领导结对联系2位专家人才。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等工作,市领导直接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困难。三是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开展;爱国·奋斗·奉献;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与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打造雨花台干部学院等一批爱国奋斗教育基地,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等5个国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努力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有机统一。
二、服务创新发展主题更加鲜明
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优化人才计划工程,打造引领和支撑全市创新发展的人才力量。一是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十三五;以来,先后实施;创业南京;和;紫金山英才;计划,共吸引10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及139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全域集聚国家重点人才工程A类、B类专家1300余人,引进高层次双创领军人才4000余人。二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在宁高校院所、国家级科研平台等优势,遴选培育战略科学家及其梯队,省委联系的10名战略科技领军人才中7名全职在宁工作。聚焦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牵头组建19个人才攻关联合体,首批入选省级人才攻关联合体10家、占全省总数近4成。三是扩大人才队伍总体规模。连续四年编制发布《南京市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精准定位岗位需求,吸引促进海内外人才来宁发展。实施;宁聚;十项行动,2022年全市新增留学回国人员6644人、专业技术人才9.69万人,新增就业参保大专以上人群37.69万人,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380万人。
三、产才融合发展实践持续深入
引导创新人才资源向产业一线流动,助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是大力培育高层次产业科技人才。;紫金山英才计划;向我市;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人才倾斜,84%的人才项目集中在软件信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191家人才企业成长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85家成长为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二是深化校地企人才合作。用好省科技镇长团工作平台,累计接收11批科技镇长团共计721人,促成校地、校企签订2000多份合作协议,助推近100家企业成功上市。向全国69家重点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专员107人次,促进校地共建平台载体125个,转化科研成果600多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300人次。三是推动成果转化。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背靠国家级科研平台,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40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南大、东大等本地高校,以及剑桥、北大、清华、中科院系等人才在宁转化成果,人才团队平均持股56%,最高达90%。
四、人才改革创新成效不断显现
抓住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机遇,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是深化评价改革。开展;非共识人才;举荐,邀请院士专家、领军企业家、风投猎头等组成举荐委员会,累计举荐产生137名新秀人才,给予政策集成支持。在引才计划评审中设置不低于20%的直进比例,对创业初期获社会风投等情形的,给予;免评即享;扶持政策。二是强化人才激励。出台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励实施办法,对年薪收入50万以上的企业人才(海外人才年薪收入30万元以上),给予累计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引才用才成效突出企业授予;金梧桐奖;,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目前共奖励高层次人才2.2万人次,奖励金额3.6亿元;奖励引才用才示范企业68家,奖励金额3000多万元。三是赋权用人主体。推动全市55家规模以上企业经备案后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指导熊猫、南钢等企业率先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建设人才科研特区,授权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赋予实验室市区两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权。目前实验室集聚科研人才1100人,其中院士8人。
五、人才宜居宜业生态加速优化
面向人才生活、事业、环境需求,着力健全服务体系,不断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一是解决;关键小事;。成立市区两级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服务联席会议制度,按年度专项编制人才子女教育服务计划,分层分类做好人才子女入学保障工作。优化人才安居服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7万套(间),向36.1万人发放租购房等货币补贴金额约43.4亿元,开具3.5万份人才购房证明。研究制定在宁院士、青年人才专项服务政策,推出院士服务清单。二是助力;发展大计;。建设;产业+人才+基金+项目;金融赋能生态,组建紫金山英才创新创业基金,一期投向的14家企业中,3家已启动IPO。设立市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二期),规模3亿元。三是做优;服务品牌;。举办;南京人才日;、南京留交会等特色品牌活动。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集成18大类40项服务措施,给予人才暖心礼遇,目前累计4318人成功申领。设立尚贤;12345;人才热线专席,共受理各类人才类诉求3886件,工单办理综合满意率99.94%。
虽然近年来南京人才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看,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存在一定差距,科技领军人才、国际化人才比重有待提升;从新时代人才强市的全域布局看,高校院所人才优势发挥不够充分,区域之间、城郊之间人才发展存在一定不平衡;从充分激发人才活力的改革要求看,用人主体作用发挥和为人才创新创业松绑的制度保障还不够到位,市场化、社会化人才服务力量集聚度不高。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高水平人才吸引和集聚平台建设为总牵引,推动我市人才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见效,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同时,认真学习研究您和各位委员提出的;解决高端人才后顾之忧;;降低人才分级硬性要求;;围绕重点发展产业进行专项政策扶持;等意见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参考借鉴。
一、精心解决关键小事,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激励人才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我们将坚持把人才关心关切的安居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作为我们保障人才安心安业的;大事要事;,认真解决、抓出实效。一是聚焦重点对象。针对院士等高层次群体,落实市委联系专家制度,完善医疗陪诊、适老化改造等;基础+个性;服务清单,实行;一对一;服务。二是强化制度保障。用好市区两级人才子女入学联席会议机制,解决好高校院所、重点医院、国防科工单位和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需求。优化人才安居计划,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分类给予政策支持。三是提升服务品质。推动紫金山英才卡持续提档升级,加强;人才码;建设,健全人才数据库,提供集成服务、及时服务、跟踪服务。持续办好南京人才日、南京留交会等人才品牌活动,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强人才先进典型宣传,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二、深入推动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双创动能
在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上下功夫,推动建立市场认可、薪酬评价、举荐认定等市场化评价机制,让人才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出成果。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使用机制,提高项目经费直接用于人的比例,将人才资金更多投放在人才发展、团队建设上。深化紫金山实验室;人才科研特区;探索,在重大创新平台推广领军人才负责制等做法,赋予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提升人才科学评价水平,制定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运用推广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赋予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和高校院所、重大创新平台、科技领军企业人才举荐权,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定。探索建立青年人才长周期评价,在各类人才计划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比重,健全鼓励担纲、宽容失败的机制。加快修订《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适用对象(目录)》,对原有人才认定条件、对象和范围进行调整完善,提供更加个性精准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
三、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推动产才融合发展
今年6月,我市发布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提出巩固提升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产业而聚。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推动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贯通。一方面,从产业需求出发集聚人才。立足南京;2+6+6;创新型产业集群需求,制定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政策和产业专项奖励政策,一揽子支持企业主体和研发平台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吸引和自主培养更多人才。深化人才联合培养,支持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产业人才。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支持各板块和高校院所合作建设大学创新港、城市硅巷等,畅通高校人才;身份在高校、工作在园区;的通道。另一方面,从高校学科布局出发构建产业人才体系。推动在宁高校院所现有优势学科、新设置学科与产业布局深度融合,大力引进和自主培养一批;高精尖缺;人才,通过集聚一批优秀人才,打造一个优势学科,孵化一批新兴企业。支持高校院所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增强对产业的带动和外溢作用。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京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
2023年0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