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王慧代表:
您好!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和可回收垃圾综合利用能力的建议收悉。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2022年4月,我市正式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随后,组织市“无废城市”建设专项工作组牵头抓总,统筹各板块、各部门全面推进。
(一)精耕细作,科学编制整体实施方案
全面厘清各类固体废物管理现状和短板弱项,结合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形成目标清单62项、责任清单103项、任务清单92项、项目清单52项,并从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加强固废源头减量、健全分类回收体系、聚焦耦合协同利用、完善末端设施建设、提升系统保障能力等方面统筹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经过充分调研、多轮咨询、反复优化,2022年11月正式印发《南京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锚定“全球创新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江苏唯一跨江发展的特大型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抓住减污和降碳两个任务的协同增效,围绕“两点:矿山、实验室危废”、“三链:钢铁、石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两片区:长江绿色发展示范带、南京都市圈”等特色,建设“无废典范城市”。
(二)多措并举,加快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以四大清单为抓手,充分发挥专项工作组作用,横向协同推进、纵向传导责任,加快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协调机制,并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纳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二是组织五大类固体废物主管部门牵头编制专项方案,推动各板块编制区级子方案,推动构建“1+5+12”方案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三是强化现场调研指导,印发《2023年度“无废城市”建设指导工作方案》,先后赴江北新区、六合区等5个区(园区)开展现场调研,市区两级共同谋划“无废城市”建设亮点。四是编制《南京市“无废细胞”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各板块加快推进“无废学校”“无废医院”“无废工厂”“无废宾馆”“无废景区”等创建工作。五是积极推动建立“无废城市”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目前已形成《南京“无废城市”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可研编制调研报告》,逐步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共享与平台互联互通,提高综合管理和巡查考核的精准性、时效性。
二、近期工作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固废管理。《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于6月21日经市人大二审通过,近期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条例》修订后与上位法衔接更为紧密,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法治保障。市建委制定《流态固化土填筑应用技术导则》,市邮政局出台了南京邮政业首个地方标准《寄递企业经营场所安全操作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固废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二是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保障力度。更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2022年版)》,对污泥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谁还田、补给谁”的原则,对所有实施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芦蒿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进行补助,2023年,市级财政已安排资金3875万元,较2022年增加1051万元。三是统筹城市发展,加强规划衔接。先后出台《南京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南京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固废等处置利用纳入循环发展重点任务,从产业体系、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创新支撑等体系制度上进行完善。
(二)加强固废源头减量,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推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市3个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企业的14个产品获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二是增强园区绿色发展能力和水平。有序推动15家省级以上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强化污染治理设施等措施,促进园区内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三是组织相关工业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每年推动倡导至少100家相关工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四是打造循环工业体系。市级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转发省工信厅等部门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相关机构和企业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引导企业实现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做好废钢铁加工等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的培育和动态管理工作。
(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推进全民减废行动
1、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一是加强分类设施建设。出台《南京市城市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置导则》,5483个小区建成收集点10983个,总体上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全市设置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2座、回收站80座,基本形成“点、站、中心”三级回收体系。二是规范分类收运组织。全市配备分类收运车辆3100余辆,按照“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要求进行分类收运,所有车辆涂装垃圾分类标识。印发《南京市生活垃圾收运企业垃圾分类工作指引》,组织开展收运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考试,对垃圾收运中的错误操作问题进行通报并严肃处理。三是推进资源回收。设置小区可回收物基本回收点4412个,公示回收目录和价格、回收站(中心)地址及联系方式,设置流动回收点329个,智能回收箱点225个、自助交投袋点138个、物业代收点75个,多功能复合回收点304个。四是开展争优除差。各区加大对小区物管单位的督导力度建立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管理失责名单制度,通过群众评议、小区和媒体公示、现场检查和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严把除差质量关,完成除差小区587个,完成创建1136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
2、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一是持续开展绿色治理。相继发布并实施“9571”“9991”“2595”和“9917”工程,强化邮政快递业绿色治理,持续开展塑料污染、过度包装治理,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发展。二是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组织寄递企业签订了《南京市邮政快递业生态环保承诺书》,大力推广使用可循环中转袋(箱),通过推广使用电子面单、减少过度包装、使用瘦身胶带等措施推进包装减量化,推行直发包装,减少二次包装,快递网点设置快递包装可循环回收装置。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开展行业生态环保“双随机”专项检查,检查企业15家,出动检查人员40人次,开出了我市快递过度包装首起罚单。
3、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印发《南京市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治理目标和重点任务,大力培育降解塑料研发产业,积极推广可降解、易回收、可替代制品应用。
(四)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打造“无废农业”示范
一是全面促进秸秆综合工作。自2013年起,市政府明确了秸秆“还、收、用”等环节扶持政策和补贴标准,全面提高市场主体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尤其在“用”的环节,对年消耗本市秸秆量1000吨以上的规模化综合利用企业,按利用量档次可补助5万元-30万元不等;对购置秸秆固化成型设备的,可享受购置价50%的财政补贴。2022年全市共切块下达市级以上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支持各区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多种形式利用。二是因时制宜、分类处置利用。实施“夏季秸秆机械化为主、秋季秸秆优先综合利用”的路线,提倡小麦、油菜秸秆以机械化还田为主,水稻、玉米秸秆优先满足综合利用,辅以秸秆机械化还田。2022年累计完成小麦、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168多万亩,“五化”利用秸秆86.4万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6%。三是探索秸秆利用新模式,着力破解秸秆综合利用难题。目前,全市拥有秸秆规模化利用企业约12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生物炭化利用和生产有机肥料、生物质压块、双孢菇等方式。
三、下一步主要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各有关部门,积极采纳代表建议,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政策财政支持,系统提升各类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和管理水平,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系统规划,深入推进建设。坚持高标准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地相融合,加强市级总体方案与专项方案、各板块(园区)子方案的衔接。深化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紧扣国家和省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循环经济工作等新要求,因地制宜,充分结合我市实际、突出南京的特色亮点,坚持系统性、可操作性、前瞻性,同时吸纳借鉴先进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统筹制订具有南京特色的固废管理机制模式,进一步细化明确各年度、各工作阶段的任务分工,按时跟进各项工作进展和项目进程,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方案,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市“无废城市”各项建设内容。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治理能力。聚焦我市当前固废产生强度高、资源化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围绕工业、农业、生活、建筑重点领域,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原则,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持续提升危废收集、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为主线,加快完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体系,着力完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深挖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潜力,引导推动生活、建筑领域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强化项目招引和主体培育,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针对部分固体废物收运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加强收运体系建设,加快补数量、增容量,重点加强小微企业的收储体系建设,增强专业收运力量,在保障现有固体废物转运体系、处置体系稳定有序运行的同时,做好统筹布局和补短补缺,探索预约收运、流动收运等新模式,切实提高收运效率。
三是坚持系统推进,构建长效机制。将无废城市建设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城市的建设管理运营一体推进,建立健全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四大体系,注重“点线面”结合,即督促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到位,收获成效,保障各类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利用处置条线清晰明确,覆盖到位,构建园区层面、区级层面、市级层面注重系统衔接,又凸显亮点特色。通过压紧压实建设任务,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督促考核,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畅通社会资本进入渠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坚持多方参与,广泛凝聚共识。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强化宣传引导,让更多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进来。适时出台《南京市“无废城市”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的知晓度、支持度、参与度和满意度,组织开展“无废社区”、“无废学校”、“无废园区”、“无废工厂”等一系列“无废细胞”创建活动,引导推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成为“无废城市”的参与者、建设者。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
2023年07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