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234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27 00:00 来源: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陈玲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系统谋划乡村建设总体布局,始终将美丽乡村打造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重要内容,坚持全域化推进、标准化建设、特色化经营、多元化投入、一体化共享,书写出南京美丽乡村建设;强富美高活;的新答卷,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美丽乡村振兴之路。

    1. 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成效。南京市从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将其放在整个城乡融合发展大局中,注重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乡村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分阶段、分类别开展乡村建设,探索出多元化乡村建设路径。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站位高,措施实、成效显,是落实中央;三农;决策部署的创新实践,也是;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大战略的重要工作交汇点。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各类美丽宜居乡村2300多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5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全省第一,荣获;首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城市;称号,20个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案例等荣誉,绘就出一幅;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2. 六合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六合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绘就;大美六合;宜居宜业乡村新画卷。截至2022年底,全区已累计建成589个市级美丽乡村,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22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及茉莉花乡特色,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龙袍蟹黄汤包节等品牌活动有序举办,释放出六合独特的;磁场效应;。央视《美丽乡村过大年》《乡村振兴看中国》两度聚焦六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诗和远方六合行;等专题报道吸睛无数,六合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2023年六合在建市级美丽乡村宜居村140个,总投资额约1.5亿元,其中龙袍街道有11个村。

    总体上,近年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如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本地特色稍显欠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等问题,在我市实际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这也已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和重视。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动对标浙江杭州等地先进经验,不断推动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二、下一阶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举措

    新的发展阶段,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内生活力,彰显乡村多元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将立足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积极借鉴引用代表的思路建议,进一步强化特色引领,整合优质资源,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深挖文化内涵,着力强化特色塑造。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地挖掘当地自然肌理、村形村貌、建筑风貌、传统文化等特色优势,避免千村一面。传承乡土文化。充分挖掘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习俗、饮食等乡土文化元素,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针对植根乡村的节庆活动、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合乡村文化大院、乡村公共文化场地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表演场所。保护古村古建。在村庄规划中落实传统建筑、古树名木等文物的管护规则和保护措施,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在;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原则下,加大对传统建筑、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统筹保护、利用、传承,指导符合条件的村庄申报省级传统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突出特色文化。根据美丽乡村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特色,着力盘活特色资源、突出特色文化、引导特色发展,有重点地培育提升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宜养;等五大功能,推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农业生态园区、大地景观等有机融合,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打响美丽乡村文化品牌。

    2. 深化土地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相结合,盘活整合各类资源,激发乡村内生活力。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搭建入市平台、出台入市政策、规范入市程序,探索形成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宅基地集中整治入市等多种灵活入市模式,加快释放农村土地价值。盘活存量用地。引导优先盘活存量、闲置及低效建设用地资源,以;增存挂钩;为导向,差别化安排村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减量化成效显著、确有新增用地需求的村适当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整合闲置资源。开展农房改善,促进闲置学校、废弃仓库、民宅等老旧农房的改造利用,省级补助每户2万元用于村庄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摸排区域内地理条件优、资源禀赋良好且特色明显、村落肌理清晰的村庄,全方位提档升级,择优申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及省级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示范试点村庄。

    3. 加强调研指导,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过程调研指导美丽乡村宜居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确保规划符合实际,建设项目落地落实。在规划设计阶段,指导各镇街以行政村或者片区组团为单位整体编制宜居村建设规划,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房建设等具体功能区布局,充分征询和尊重村民意见,塑造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村庄传统肌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避免大拆大建、过度城市化,不搞大草坪、大广场等;形象工程;。在村庄建设阶段,通过定期调度、现场推进、不定期通报、;四不两直;调研督导、动态跟踪进度等工作形式,指导各类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有序推进。重点推进农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黑色化;升级,2023年全市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20公里,完成175公里乡村振兴重点村()对外连接道路建设。在创建完成后,对已通过综合考评的市级美丽乡村宜居村和已命名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强化后续发展、运营管理、改善提升等方面的动态跟踪指导。推动村庄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村民参与等方面持续提档升级,积极推动乡贤、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参与村庄管护,切实维护、巩固和发展好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4. 开展技能培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加快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孵化,针对农业农村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开展专业培训,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乡土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强化推进涉农重点群体技能培训。有序开展民宿创业、家政、养老服务、托幼等新型技能培训,精准实施退捕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充实完善职业培训政府补贴目录清单,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市区两级组织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活动,择优选择工匠,针对农房建设、乡村建设等内容开展培训,提高农村群众建房和村庄建设的专业技术能力,实现我市涉农街道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全覆盖。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探索建立;政策扶持+教育培训+人才引进+规范管理+典型培育;;五位一体;培育模式,每年开展各类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超8000人,着力加强文化传承、能工巧匠、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和乡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头雁种苗;培育专项行动。每年孵化培育100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头雁种苗;,使之成为产业振兴的示范、人才振兴的骨干、文化振兴的先锋、组织振兴的后备、生态振兴的引领,为村(社区);两委;等组织培育和输送后备力量。

    5. 坚持共建共享,确保村庄长效管护。把服务农民、造福农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管理,实现村庄长久美丽。突出农民主体。坚持开门规划,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知晓率、参与率,引导村民主动投身到乡村建设的项目实施、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实现收益分配、就近就业。同时将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人人关心、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建管并重。建立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同步落实制度,在布局和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时,通盘考虑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明确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经费来源等内容,健全镇街综合管护、村级自行管护、专业化第三方管护互为补充的长效管护模式。建立多元经费保障机制。建立非经营性设施财政预算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投入力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可将一定比例入市收益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完善准经营性设施管护经费补偿机制,经营收益不足以弥补建设和运营成本的准经营性设施,按照权属关系由运营企业、镇街或村级组织负责管护;创新经营性设施管护经费市场化筹措机制。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0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