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203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27 00:00 来源: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仇璐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建议收悉。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持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不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把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第一仗”,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整治和提档升级,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垃圾分类治理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基本建成“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街回收清运、区集中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全市行政村和全部规划布点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超过90%,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95%,农户治理率达到86%。厕所革命成果进一步巩固,统筹兼顾改厕标准和农户需求,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全市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99.9%,新改建农村公厕2162座,并落实公厕专人管护制度。持续开展问题户厕排查整改“回头看”,对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围绕“四清一治一改”目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垃圾分类收集、日产日清,村庄环境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共建成83个人居环境整治省级示范村、2300多个市级美丽乡村、近200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水美乡村,65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农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

    二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科学布局基础教育资源,坚持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同标准规划、同保障建设、同进度开办”。持续倾斜乡村教育发展经费,减免农村办园点幼儿保育达2.78亿元。对少于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每校每年给予10万元的定额公用经费补助,实施乡村教师专项奖励制度。健全和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浦口、六合、高淳区已累计培养519名乡村定向师范生。实施“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持续推进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和交流轮岗,加大对乡村教师在职称评审、评优表彰等方面倾斜力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始终把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持续优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截至2022年,新五区三级医院11家(政府办7家),二级医院22家(政府办10家),街道(镇)卫生院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家,村卫生室3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41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对村卫生室安排运行经费,每年每家不低于1万元,市、区财政分担。2022年安排薄弱地区306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运行经费153万元,乡村医生补助1715.35万元。不断完善养老设施布局,不断强化养老服务发展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全市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布局,让农村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均等化的养老服务。将“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节列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城市养老服务组织开拓农村市场,通过布设品牌连锁组织站点、承接农村敬老院公建民营项目等方式,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截至2022年底,7个涉农区累计建成养老机构190家,三级及以上社区居家服务中心630家,拥有机构床位2.7万张,分别占全市54.9%、67.7%、55.3%,还建成社区助餐点829个,农村老年人“家门口”养老设施布局不断完善。

    三是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体系。稳步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水平,聚焦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蟹虾等八个农业主导产业链,通过全产业链打造、打造全产业链,集中开展延链、锻链、补链行动,强化产学研、种养加、科金政、农文旅等专项对接活动,对接服务250个农业主体,推进263个农业主导产业项目建设,2022年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达350亿元,实现9.3%的增长。不断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服务全市23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带动中小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休闲农业与多领域融合发展,创新推出都市农园项目,实现综合收入121.5万元。宣传推介乡村休闲旅游,开通乡村旅游直通车,多方位串联南京特色村落、休闲景点、节庆活动等,拉动休闲农业综合消费。

    四是推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紫金山英才菁英计划”,实施“农业农村人才项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出台《关于实施“智汇三农”人才工程打造农业农村人才集聚高地的意见》(宁农办〔2021〕5号),部署推动农业农村“头雁种苗”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技人员培训、青年大学生“新农人”引进等各项工作。并争取市级财政每年安排680万元农业人才素质提升专项经费,统筹省、市、区各级财政资金,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工作。协同相关部门落实各项信贷、农担等政策,对青年大学生“新农人”等高素质农民创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贷款贴息,依托“金陵惠农贷”业务,解决“两无(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的实际需求,实施产业扶持。截至2022年底,我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6.39万人次,培育农业农村“头雁种苗”200名,每年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千名以上。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36个,农村创业专项补助创业主体超1000个。

    五是不断增强基层组织能力。实现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健全完善“街道(镇)党(工)委—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组织—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党组织力度,深化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抓管带”工作机制。对软弱后进村党组织,严格落实“四个一”要求,实施“一村一策”整顿提升。充分发挥街道、村党组织领导作用,探索实践“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优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深化“支部+电商”“支部+合作社”等发展模式,以党建为纽带整合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推动各村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和经营模式,增强村集体产业振兴能力。

    六是全面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组织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五常两聚”规范化提升行动,投入2000万元党费开展“最暖党群服务中心”培育工作,构建“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聚人气、聚民心”工作机制。加快培塑崇文重德文明乡风,指导各涉农社区(村)党组织深入学习推广“马庄经验”,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载体,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比阔炫富等陈规陋习,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加大“两优一先”等先进典型宣传力度,注重发挥优秀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典型引领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环境提档升级,资源均衡配置。我们将以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为引领,推进“三大革命”巩固不回潮,整治内涵再拓展,人居品质再提升,长效管护常态化。持续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探索建筑垃圾等就地就近消纳方式,不断完善“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智能运管平台,推动190公里左右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巩固深化厕所革命成果,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推动户厕由室外向室内转变、由厕所向卫生间转变。落实“双减”政策,开展农业废弃物处置,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离田收储利用,开展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和肥料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以村庄垃圾清理为重点,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垃圾清理、环境美化和村庄建设,聚焦“一部”“四沿”“五旁”等重点区域,全面开展攻坚整治,让村庄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有序。继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利用好医联(共)体内核心医院医疗资源,优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力度,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就医。落实好《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原则,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以更高的标准提升乡村教育育人质量,以更实的举措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以更大的力度加快提高乡村教育事业水平,全面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乡村治理,建设和美乡村。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方法,创新运用三个“一张图”典型方式,依法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特别是要围绕乡村治理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推广运用积分制,合理设置积分内容,创新积分载体平台,发挥好激励约束作用,让“有德者有所得”;推广运用村级组织“三张清单”、小微权力清单、服务事项清单、公开事项清单、证明事项清单、负面事项清单等特色清单,助力乡村治理行稳致远;针对部分地区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风气盛行问题,推广运用“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整治”一张图,通过村民自治制定标准,采取约束性措施,引导老百姓用自己的“好规矩”管好自己的事情,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高乡村文明水平。并要把推进移风易俗、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乡村治理效能显著加强,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三是做强特色产业,增加就业容量。多举措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开展“科金兴农”服务对接活动、产业链“四新”示范推广、产业链重点项目推进、产业链月工作调度等,继续推进农业主导产业链相关工作,配套做好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项目申报等工作。多维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优化耕读实践教育基地、乡村特色体育基地、主题创意农园和乡村会议定点单位的软硬件建设,强化各类资源的对接融通,真正通过资源赋能带动基地效益提升。推广都市农园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社区支持农业综合体,宣传推介一批主题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把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农民增收上,大力发展“美丽乡村+”产业,加快富民强村步伐。为农民创业提供服务窗口和平台,加大农民创业扶持力度,注重培植特色鲜明、具有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融合,重点推进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注重结合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来促进单一的农家乐逐步向“产业、文化、休闲、商务”等多元转变。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因地制宜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利益联结”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0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