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3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蔡卫民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南京是全国科教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教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拥有51所普通高校、94名两院院士,;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二。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最新排名提升至第2位。近年来,南京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求突破,让高校的成果更多地走出来,让地方的需求更好地走进去,推进科技成果项目落地,促进高校院所和南京融合发展。
一、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我市持续推进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强重大科研平台的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打造以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为引领,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等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和91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的重大科研平台体系,有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研究。同时,按照《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部署,建设一批解决跨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的新型共性技术平台。全市现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10余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6家和市级26家。截至目前,南京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737家,其中,国家级15家,省级549家,市级1173家。以推进平台建设、深化校地合作等工作为主要抓手,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2022年共组织开展产学研活动次数215次,参与企业数6344家,签约项目数379项。
二、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构,建立科技成果的新机制
近年来,南京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和市场化转化科技成果的新机制,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在宁落地转化,在成果转化、人才集聚、企业孵育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南京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研发转化为关键、以企业孵化为使命,大力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点破解产业创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为创新要素的高效利用提供;混合制度空间;和;中间链接地带;,探索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自2018年布局建设以来,共建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401家,孵化引进企业7209家。
三、加强企业培养,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一是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总体规模。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量质并举优化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培育更多创新主体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红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22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0173家,同比增长20%;培育具有;四科;特征(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密集、能够形成核心技术产品)的科小283家。实施企业培育;强基;工程,支撑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建立市级高企培育库,强化高企发展质量,提升高企贡献度,通过政策培训、产学研对接、金融赋能等措施重点加强产业或细分产业龙头型、链主型高企发展。全力开展高企政策辅导和申报培训,2022年市区两级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各类专题培训80余场,参与企业超8000家次;强化高企申报审核推荐,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267家,有效期内高企总数达9068家。二是深植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土壤,促进独角兽瞪羚企业快速增长。多年来,我委多方发力、全力推进独角兽、瞪羚企业快速成长。通过出台《南京市关于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拟上市企业等进行;一企一策;激励的实施办法》和《关于对独角兽、瞪羚和研发类功能型等企业激励的实施办法》,激励引导企业快速成长。通过成立独角兽、瞪羚企业俱乐部,协调举办数十场金融对接、政企对接、上市辅导等活动,为企业持续发展赋能。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独角兽、瞪羚企业535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7家,培育独角兽企业187家,瞪羚企业331家。
四、开展各类对接交流活动,营造良好产学研合作氛围
一是开启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支持在宁高校与重点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成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3所高校获评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打造南京特色化产业人才定向培养模式,2022年浦口区与南京邮电大学开展;浦芯精英;人才定制战略合作,进行非全日制研究生定向培养;华天科技与浦口中专设立;华天班;,联合培养技术蓝领,获批首个;江苏省大学生集成电路实习实践基地;;江北新区出资成立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NICT),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产业研究、芯机联动等工作。二是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持续打造;十百千万;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重要贺信精神,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2023年3月30日全市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活动在南京大学举行,会上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面向在宁高校发布首批百家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创新需求,报名参会企业超过200家,南京大学与专精特新企业签订了一批协同创新合作协议。目前我市85%左右的专精特新企业与在宁高校开展了技术创新合作。三是深化校地融合水平,丰富校地联络路径。2023年3月17日,南京与北大、东大签订;一市两校;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校地融合发展新篇章。5月18日,;走进南大·携手奋进;活动中,南京市与南京大学签署了全面深化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和一批项目合作协议,包括南大与江北新区共创;光电子芯片;国家级创新平台,与鼓楼区共建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苏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与栖霞区共建成果转化高地,与浦口区共建南京原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等。6月5日,;走进东大、走向未来,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活动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出席活动并讲话,与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共同为;六朝松杯;第三届东南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特等奖选手颁奖,发布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三年行动计划。6月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六合区政府主办航空航天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大会暨南航国际创新港推进大会,旨在打造航空航天先进产业集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国际创新港深化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纳蔡卫民代表议案中所提出的相关意见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布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强化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标设置,切实发挥创新平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功能,助力创新企业发展。二是协助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协同攻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提升企业产业链条集约发展能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家及省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协同攻关。三是持续提升各类企业创新能力。每年对成果较突出的企业创新平台持续给予绩效评价后专项资金奖励,进一步激励企业注重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的浓厚氛围。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金融支撑体系,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
南京市科技局
2023年0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