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211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进一步扶持民营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29 11:10 来源:市发改委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刘成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扶持民营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会同市文旅局、工信局、商务局等部门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始终坚持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一)强化助企纾困政策谋划落实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受疫情冲击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为助企健康发展,切实稳住全市经济基本盘,我市坚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类惠企纾困政策措施,同时立足市情实际,精准出台市、区两级惠企纾困政策体系,高效推进各项政策落细落实,不断战疫情、扶企业、促发展。根据对各项纾困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2020—2021年,全市对企各项财政扶持近20亿元、金融支持近1800亿元、就业及社会保障支持近150亿元,减税降费超160亿元;2022年,我市《“同心抗疫 携企同行”助企纾困二十项举措》出台以来,截至目前,已为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减负超450亿元,包括减免国有房产承租户房租15.52亿元、医保降费13.3亿元等。

    (二)多措并举完善长效服务机制

    1. 成立助企发展工作相关领导小组(工作专班)。为常态化支持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设立有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联系协调工作机制等多项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重点难点问题。以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例,市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等部门负责同志作为小组成员,指导、督促各部门、江北新区和各行政区抓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任务落实。为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市各部门牵头成立有多个工作专班,优化跨部门或部门内部组织调度机制,推动助企纾困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细。如市工信局牵头成立有市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专班,统筹推进疫情期间全市重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保障等相关工作。

    2. 建立健全定期沟通互动机制。市领导常态化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并听取意见建议,协商解决涉及企业发展重要问题。建立市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微信群,企业可随时在群内反映问题诉求,相关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一周内。同时,针对产业链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企业,实行企业服务专员机制,与企业建立定向联系。服务专员定期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宣传政策并收集解决问题,做到企业需求和为企解难情况一表清,切实提高为企业办事成效。

    3. 密集开展助企专题活动。定期组织企业家服务日等活动,2020年以来,全市组织企业家服务日活动数十场,协调推动企业关注的项目推进、要素保障等重点领域问题解决。组织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大走访活动,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走访全市140家重点企业,全面摸排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问题,督促指导相关问题解决;市级部门强化条线统筹,梳理汇总各自分管条线企业反馈问题并研究对策建议,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相关情况。开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题服务月”和“走民企送政策送服务活动月”等活动,向企业发放16000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汇编》和10000册《政策操作指南》“口袋书”。

    (三)对您提出的具体建议的回复

    对您提出的强化对文旅、康养、商贸等行业支持、控制物价增长幅度、加强产业发展引导等具体建议,我们会各协办单位对当前相关情况进行了排摸梳理。

    1. 关于强化对文旅、康养、商贸等行业支持。文旅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一直是省、市助企纾困政策的支持重点,“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以及我市“助企纾困二十项举措”均包含强化对相关行业支持力度的具体政策举措。我市“助企纾困二十项举措”明确提出“推动文旅休闲回暖”“促进批发零售恢复”相关措施,如对评选为“金树叶”“银树叶”级旅游饭店发放市级奖励、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优化首店支持政策等。市商务局联合市财政局发布《支持批零住餐等服务行业纾困解难稳定发展的十条措施》,通过发放复市复业补贴等举措,全力支持相关行业企业提振信心、恢复发展。截至目前,已分三批下达复市复业补贴近1000万元,惠及经营主体2456家。市文旅局制定下发《旅行社助企纾困资金申报指南》《星级饭店助企纾困资金申报指南》等多项纾困指南,定向支持文旅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全年计划安排相关资金超3000万元。截至目前,对全市旅行社进行暂退100%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4亿元,惠及旅行社796家。同时,除定向支持政策外,税费减免缓退、稳岗留工支持、物流供应保障等政策,企业如符合条件,均可申请享受。特别是今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将留抵退税行业范围在原有的制造业等行业基础上,增加“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7个行业,文旅、商贸等行业相关企业将进一步获益。

    2. 关于控制燃气、用电等价格上涨幅度处于合理范围。受俄乌冲突、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主要能源产品价格高位波动。煤炭方面,国内煤炭市场“淡季不淡”,1—5月份,国内动力煤市场现货价和中长期协议供货价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9%、15%。天然气方面,上游气源商对省内各城燃企业和燃机电厂的供气价格也有所上涨。电厂运行方面,由于原料成本相对偏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发电企业经营压力依旧较大,我市主要火电企业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且我市城燃企业已实行市场化改革,今年我市非居民用气价格出现了一定上涨,但非居民用电价格整体保持平稳。为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我市在价费领域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如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建委出台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优惠政策,预计2022年全年减免金额将达3.63亿元。我市还将落实国家关于降低市场主体用水用电用网成本相关要求,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非居民用户,实行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政策,设立6个月的费用缓缴期,缓缴期间免收欠费滞纳金。后续,相关方面政策举措还将进一步出台。

    3. 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当前,我市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包括发布城市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专项行动计划以及实行产业支持政策等多种方式。发展规划、计划方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均明确有下一步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对市场主体有较好引导作用。产业政策支持方面,主要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强化重点领域招商、聚焦重点产业保障要素供给等方式,强化市场引导。如工业经济领域,围绕“2+2+2+X”产业体系(即加快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优势产业,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先导产业,着力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积极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元宇宙等一批产业新赛道),实施精准靶向招商,不断壮大“专精特新”等企业群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经济领域,不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价值融合,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升级提升,鼓励发展流量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时尚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优化相关政策,给予相关行业企业奖励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支持“南京老字号”创新经营,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各环节的模式创新,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同时参考您关于进一步扶持民营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对相关工作进行进一步优化完善,具体如下:

    一是推动稳增长惠企业政策举措谋划落实。及时跟踪国家宏观政策新走向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研判市场主体普遍诉求,立足市情实际,对我市现有政策体系特别是惠企政策进行优化完善。强化各类政策宣传解读,利用“宁企通”惠企平台实现助企纾困政策集成快达、精准推送。建立健全各类政策落实情况跟踪机制,督促各相关部门对照职责强化具体事项落实,同时根据政策实施效果情况对我市现有政策进行动态调整更新,对前期操作性不强或企业获得感不好的政策进行动态调整,更好惠及我市各类市场主体,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健全对民营企业长效服务机制。一方面强化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专班)建设。在现有领导小组(专班)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予以相应增设,更好统筹推进助企纾困、促企发展相关工作中重点工作任务。我委将牵头定期对全市各类助企纾困领导小组(专班)设置以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梳理并上报,同时提出增设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对企服务举措。持续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大走访等活动,对照走访过程中的企业诉求,在税费支持、要素保障、生产扩容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对企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定期对大走访活动中企业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督促相关部门立足各自职能,及时予以协调解决。继续推进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116项工作任务,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和市场主体反馈,及早谋划下一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强化执行情况跟踪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全面改革创新,不断改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和举措,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三是持续强化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对相关行业企业资金等要素倾斜力度,坚持引育并举,支持重点产业链不断壮大能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及时公布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重点行业运行情况,编制我市招商图谱及热力图,强化对重点产业要素支持力度,对市场主体形成科学引导。不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引导大型商圈、特色商业街和龙头商贸流通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加快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等领域拓展。加快商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大对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云购物等消费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四是持续推动保供稳价举措落细落实。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预警监测,落实风险报告制度,加强对风险因素的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处置潜在风险、应对突发情况。强化大宗商品、原材料、水电气市场价格变化的监测分析,加强原材料保供对接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采购、销售、仓储等经营风险,谋划实施降低市场主体用水用电用气成本政策举措。推动期货公司深化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探索基差贸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场外衍生品等多种业务模式,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运用期货套期保值工具应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加大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哄抬物价和随意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违法行为。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 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