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科技科协界别组:
你们好!贵组提出的关于稳步推进南京城市硅巷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2019年以来,我市在玄武、秦淮和鼓楼三个主城区持续推进城市硅巷建设。结合主城区城市更新,通过整合名校、名所、名企的相关资源,挖掘低效用地潜力,改造低效载体,持续优化主城区创新生态,不断激发主城的创新活力。至2021年底全市备案硅巷载体面积达到143万平方米,备案载体48家。全市硅巷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近1400家,产业集聚度超70%。今年上半年,拟再备案3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面积。几年来,三个城区根据本区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硅巷建设方法,每个硅巷载体又打造出各有特色的双创生态和环境,催生出了更多新的创新创业路径和业态,促进了南京城市硅巷的发展。主要做法有:
(一)校地融合新实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南京高校院所众多,并大多集中在市区。近年来,其中部分高校院所外迁产生了大量空置低效载体。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通过与这些高校院所合作进行城市硅巷建设,并依托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通过技术输出合作,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特色创业之路。例如东南大学玄武科技园硅巷围绕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发展“校友经济”为核心,聚焦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城市+高校+校友”的硅巷创新创业共同体的特色道路。园区积极承接东南大学优势学科外溢和师生创业,培育出以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澳格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优质科技企业,探索出一条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成功之路。园区发挥学校高端人才、一流学科和科技创新优势,通过集聚校友资源,着力打造具有东大特色的校友经济新生态。又如南航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的运营团队以科技创业孵化角色介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工作中坚持市场主导、统筹规划、开放创新、规范运营、资源集成、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专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推广“首席科学家”创业模式,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和职业经理人,在明确利益分配的前提下,代替高校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市场化运营,让老师做最擅长的事,将精力留在科研教学,同时将专利与市场紧密结合,引导创新成果往更适合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从源头上提高转化的成功率。
(二)龙头企业新示范,培育企业科创森林。在硅巷的建设中,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丰富资源,依托科研团队的成果,不断产生科技型企业,造就企业科创森林。例如秦淮硅巷悦动新门西,其原是南京印染厂、第一棉纺厂的旧址,园区导入“物联网+体育文化”产业,引进联通物联网全国总部,通过联通物联网研发平台不断培育科技型企业,再以联通全国的网络平台帮助企业找到市场销路,实现了入驻企业的良性发展,截至目前已入驻企业104家,出租率95%以上,园区企业累计纳税3.6亿元,带动就业人员超2000人。培育了约30家科技型企业、近10家科研合作中心,4家高新技术企业。再比如秦淮硅巷普天壹号518街区,位于秦淮区卡子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园区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所属普天高新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管理,集团计划将街区打造为公司在江苏地区的创新创业基地,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各研究所,建设产业智力保障与支持平台,通过举办和参与全国及地方的对接会、专题论坛、专业展会等活动,聚集军工企业、民营企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实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各种高端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三)民营企业新尝试,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在硅巷建设中,依托民营资本介入,借助其灵活机动的运营方式,服务周到经营理念,为硅巷内初创型企业提供融资和其它市场服务支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例如锦创数字产业园硅巷,主导产业定位为数字产业和文化产业,其充分借鉴了纽约硅巷以设计、新媒体等为主导产业的模式,在其办公楼层聚焦数字内容产业,商业楼层打造以“锦创书城”为主力店的文化产业空间,形成了具有数字内容产业软硬件与上下游产业链相结合、具备从孵化器到加速器到总部基地的完整生态链。又如位于南京鼓楼中心城区的万谷硅巷,紧邻省委党校,以科技、文化等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77亿元。在外部环境改造中,建设了别具特色的空中花园、路演大厅、综合服务港、主题会议间等,将现代科技与多彩文化结合,打造出“创新科技、活力文化”的氛围空间。建成了“智汇鼓”工作站和南京市“优注宝”知识产权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单位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二、下一步打算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南京城市硅巷建设和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结合贵组代表所提建议,主要在体制机制、建设规模和宣传推广等几个方面加以推进,促进南京城市硅巷高质量发展。
(一)继续完善南京城市硅巷建设运营的体制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发挥市级层面统筹推进的作用,集聚更多资源,优化政策体系,强化跨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发挥区级主管部门资源足、更聚焦的优势,壮大管理团队,把握企业需求,丰富服务内容,精准破解难题,实现特色发展。
(二)继续扩大南京城市硅巷规模。结合城市更新,用好当前成熟的硅巷土地开发政策,引进先进开发和运营理念,以现有城市硅巷中的精品硅巷为示范,吸引更多的低效用地持有者投身到南京城市硅巷建设中,到2025年实现备案硅巷载体300万平方米,打造更多更好的都市创新创业空间,为产业回归主城提供更加厚实的载体基础。
(三)推进精品硅巷的建设升级。今年市科技局牵头打造10家具有示范性、带动性、辐射性的精品硅巷,目前已完成了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下半年开始精品硅巷项目建设,我们将围绕城市硅巷建设发展特点,推广精品硅巷建设运营的特色,做强科技发展、金融服务、人才支撑和综合服务四种能力,实现南京城市硅巷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南京城市硅巷的宣传。以精品硅巷的建设宣传为抓手,面向更多的青年人群和创新创业人群,扩展宣传平台,丰富宣传内容和模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和互动交流,吸引更多资源赋能城市硅巷建设,提升南京城市硅巷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城市硅巷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29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