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台盟南京市委:
你们好!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整合文博场馆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丰厚。近年来,南京市注重整合文博场馆资源,目前备案博物馆已达到65座。其中,国有博物馆45座,非国有博物馆20座。全市国家等级博物馆15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座,国家二级博物馆4座,国家三级博物馆6座。“十三五”期间,全市博物馆参观人次突破1.6亿人次,共举办专题展览1200余场,组织社教活动2万余场次。“十四五”期间,南京市持续贯彻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聚力打造“博物馆之城”,不断推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规划与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物博发〔2021〕16号)、《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宁政发〔2021〕30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我局编制了《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近期发展计划(2021—2025)和远景发展目标(2025—2035)。《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于2022年4月份印发。同时,进一步编制完成了《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五年工作方案》(初稿)。
2021年,完成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南京消防博物馆、南京钢铁博物馆和励志社博物馆四座博物馆在江苏省文物局备案工作。2022年4月,完成南京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和南京市广凌玉石博物馆在省文物局的设立备案。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强化。为统筹好全市不同地域博物馆发展,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筹划成立了长江路、老城南、钟山博物馆集群聚落,并进行了现场授牌。目前,正在推进南京市博物馆新馆、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近两年新建成开放的南京党史综合设施、南京城墙博物馆已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文旅新地标的作用初步显现。
二、注重打造博物馆精品旅游线路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南京市发布的党史学习教育旅游线路中,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为“传承梅园风范+重温红色印记”线路主题场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钢铁博物馆为“缅怀革命先烈+重温艰苦创业”线路主题场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获评“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我局设计制作的《循迹南京》《红色之旅》《南京红色文化旅游地图》等文旅宣传资料,突显“南京文旅”城市品牌。2022年,为助力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全面展示南京文博资源,设计制作《极美南京博物馆》折页和《南京六朝都城与文物遗存游览地图》,主要在全市文旅咨询服务中心投放,覆盖重要交通枢纽、特色文旅街区、星级酒店、国际品牌酒店、A级景区、文博场馆和乡村旅游区等场所。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省文化和旅游厅推介的“天下文枢 乐游南京”文化遗产旅游精品线路,涵盖了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南京历代云锦博物馆等多家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市深入挖掘南京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化为依托,积极推进城市文旅融合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长江路沿线博物馆夜间延时开放,积极融入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熙南里特色街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启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推出秦淮沿线(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长江路沿线(六朝博物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滨江沿线(渡江胜利纪念馆、阅江楼)等多条精品文旅线路,涵盖历史文化、红色景点、文物遗迹等内容。推出总统府、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联票,南京市博物总馆套票等套票、联票,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博物馆游览体系。
南京市博物总馆发起建立南京都市圈博物馆联盟、渡江战役纪念馆(地)合作联盟;与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等十家地处中国古都的博物馆共同签订古都博物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入大运河博物馆联盟等。推出了《1420:从南京到北京》《又绿江南》等特展,开展了渡江战役主题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红色文化的区域合作交流。
三、不断增强博物馆科技吸引力和传播效率
近年来,南京市文博场馆利用多种手段做好展陈展览,南京市博物馆多功能厅建设了智能魔墙,让文物以更加生动的展现形式走近观众;江宁织造博物馆通过声光电多维度,打造红楼主题场景,以多面雾屏展示“康熙南巡”盛景;渡江胜利纪念馆大型沉浸式场景《百万雄师过大江》,运用声光电手段,结合珍贵文物、历史影像、历史图片、艺术雕塑和交响乐,史诗般地呈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壮阔场景;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将云锦知识图谱、云锦色彩纹样、VR全景织机等以数字化的方式展现给广大观众,大众借助虚拟现实通过 VR眼镜观察和操作虚拟云锦织机,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文明的阶梯——科举文化专题展》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精心设计,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展示手段,先后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南京市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文化服务不停步”,指导博物馆深入挖掘和活化全市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方式,持续推出“慕课”“云展览”“云课堂”“云直播”等线上文化产品,让观众通过网络一起云游博物馆,取得了良好效果。2021年暑期,仅以南京市博物总馆为例,即举办云展览17项,点击量超过4万人次;开展线上活动53场次,参与人数近20万。扬子晚报以整板篇幅报道了市文博场馆“云上活动”助力文博之夏活动情况。
南京市各文博物馆推出线上讲解课堂、线上手工课,方便青少年进行互动教学;南京市博物总馆推出的“跟着名著学语文”“诗礼红楼”等线上实时互动课程,让众多名著爱好者在线交流、讨论;“红楼梦中戏,戏中金陵城”系列线上直播活动,从历史、戏曲、艺术、语言等多种维度,向大家呈现有料、有趣的文化大餐;线上公益课,郦波、胡阿祥等专家学者领衔开讲,从多种视角“读懂”南京。
四、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实践
南京市文博文创工作起步较早。2016年1月,南京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指导意见》, 引导和鼓励博物馆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馆藏文物资源,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提高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水平,促进博物馆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在财政政策有力支持下,南京文博单位在国内较早开展文创工作。先后举办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我为城墙做设计”大赛,打造了红色文创产品系列、六朝文创产品系列、城墙文创产品系列、金陵画派文创产品系列、非遗文创产品系列等文博文创产品体系和“状元郎”“红楼”等特色文创品牌。南京市博物总馆推出江宁织造、南京古地图、博物馆、宁好系列等4个系列约72款文创产品。明孝陵博物馆挖掘展示世界遗产明孝陵的独特历史人文资源,开发3大类近30种文创产品,并将“朱八八与马皇后”产品系列化、品牌化。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结合雨花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爱我中华”系列胶装笔记本、“向祖国致敬”系列冰箱贴、“为中华之崛起”系列书签和明信片、“雨花印象”系列陶瓷产品等6个系列80余种文创产品。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报恩文化、明代文化和佛文化为主题,开发15类150余款文创产品。
南京市博物总馆坚守“将博物馆带回家”这一产品理念,与天猫旗舰店运营团队交流合作,上线基于总馆馆藏文物开发的“鸾凤穿花”“朝天宫阕”“金陵胜景”“月影梅盘”“传统吉祥纹饰及南京艺术家联名”等10个系列30余款产品,通过淘宝直播和参与各类宣传活动的方式获得好评。针对商务伴手礼和日常生活用品两方面需求,自主开发出了“来自六朝的微笑”瓦当商务礼盒和“锦上添花”系列文创口罩等产品;同时,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出“金玉满堂”系列银镀金嵌宝石饰品,六朝瓦当系列冰糕食品,围绕同一件文物的实体文创开发赋能数字文创,发布“宋长干寺佛手拈花铜钱”数字文创,同步推出同款文创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五、有力推进馆校合作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推进馆校合作工作实践,充分发掘博物馆特色和潜力,努力为中小学提供优质课后服务资源,助力国家“双减”政策有效落地。一是有效搭建馆校合作基本框架。自2019年起,市教育局、市文旅局等七部门共认定三批101 家南京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其中包括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各类文博场馆,为全市中小学生打造研学实践平台。根据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南京市坚持把博物馆高品质社教活动作为服务公众的重要举措,博物馆公共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品质不断优化。2021年3月,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共同制定下发了《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7月在六朝博物馆召开了全市馆校合作工作联席会议,从“深化馆校合作共建”“联合开发系列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四个方面推动全市馆校合作共建走深走实,打造研学实践新范式。探索馆校合作新思路、新方法。二是培育打造馆校合作教育优秀案例示范项目品牌。市博物总馆、第29中初中部《“到博物馆玩去”综合实践课程》、市民俗博物馆《“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馆校合作十大优秀案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花开》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博物馆研学游十大示范项目”。三是评审发布南京市等级博物馆教育精品课例。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市文旅局、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等级博物馆中开展了教育精品课例评比活动,努力将博物馆课程融入中小学校教育教学,为学校提供课中、课后服务资源,丰富课中、课后服务内容。“太白之旅—南京篇”等12个项目被评为精品课例、“我是小小考古人”等11个项目被评为优秀课例。11个优质课例在于2022年5月在金陵微校平台《在博物馆里长大——南京市等级博物馆教育精品课例》进行首批上线推广,充分反映博物馆的特色教育项目。2021年8月10日,《中国文物报》以专版形式刊发了南京市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做法。
六、搭建文博资源线上推广平台
目前在运营的“南京文旅信息服务平台”,涵盖内容丰富,对南京的文博资源进行了详细梳理,文博场馆信息和游玩攻略等均有具体介绍。“文旅快讯”和“南京攻略”版块资讯更新及时,“跟着非遗游南京、跟着名著游南京、跟着考古游南京”推荐路线特色鲜明,规划合理,较好满足了观众游客的个性化需求。2022年平台将上线“奇遇博物馆”版块,对博物馆资源进行深度梳理和推荐。另外,“南京文旅”微信公众号除每天推送最新文旅动态和游览攻略外,还提供文化旅游相关的预约、报名链接服务,便捷高效,能够较好满足观众的使用和分享,便于交流和推广,吸引更多关注。
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全市博物馆系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共推出94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其中主题展览35个,社会教育活动59项,全面展示了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博公共服务的成果。基于疫情防控要求,南京市博物馆主会场和江宁织造博物馆分会场采用“线下+线上接力直播”的方式进行。5月18日当天,共有14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ZAKER进行全网推送,学习强国、新华社、央视频、文博圈、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江苏省文旅厅“水韵江苏”等众多平台转播,直播吸引超过360万网友在线观看。江苏省文旅厅的“水韵江苏”抖音、b站、视频号等多平台同步转播,现代快报微博话题总阅读量690.6万。
为使博物馆走进人们的生活,以南京市博物总馆为例,博物馆积极探索多类型文化服务方式,通过线上课程、直播、讨论组等形式,随时随地拉近与公众的距离。目前已推出线上展厅近30个,线上社教活动、直播活动近500场次,参与人次超过1000余万。线上新媒体粉丝总量超过140万,平均每年阅读总量超过2500万。《非纸书》等线上展览,全新的线上展形式,让观众随时观展。太白之旅、小六的课程表线上社教课程,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行体验线上课程。馆长说展、主播探馆、专家讲解等大型直播,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七、持续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引导
为促进全市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发展,我市2016年出台了《南京市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宁政规字〔2016〕4号),文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办法中明确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基本陈列升级改造、临时展览、学术研究、场馆晋级五个方面进行补贴。截止2021年9月底,市财政共下发非国有博物馆补助资金1350万元。
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国有博物馆的补充,是我市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南京市已设立备案博物馆65座,其中非国有博物馆20座,占比31%;江苏省非国有博物馆84座,南京占比24%;非国有馆中国家等级博物馆全省5座,南京2座,占比40%,南京市非国有博物馆的数、质量在全省均名列前茅。2021年,南京市非国有博物馆全年举办临时展览23个,组织社教活动676场次,接待参观人次超过84万,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较好作用。南京市始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历史类、科技类、非遗类、工业遗存、行业主题类博物馆,同时发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专题,推进构建地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非国有博物馆体系,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博物馆聚落。
下一步,南京市将持续深入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构建布局更合理、类型更多样、服务更多元的博物馆体系,在助力文旅融合升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南京文旅行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