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杨白英等10位委员:
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对水务工作的关心!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幸福河湖创建基本情况
南京市地处长江下游,是跨江布局的特大城市,总面积658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11.4%。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自北向南分属淮河、长江、太湖三大流域,较大的水系有两江(长江、水阳江)、两河(滁河、秦淮河)、两湖(石臼湖、固城湖)。根据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意见,我市将2600余个主要水体和21000余个城乡小微水体全部纳入了河湖长制管理,基本做到了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要求“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幸福河湖”的提出,将河湖治理保护的着力点由“物”转向“人”,标志着河湖治理保护理念的重要变革,是未来河湖治理保护的新方向。
根据2021年省、市1号总河长令关于“2025年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2035年全市河湖总体建成幸福河湖”的总目标,市河长办制定了《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至2023年建成300条幸福河湖。以更新的治理理念、更大的治理维度,示范引领全域建设“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彰显文明典范城市的水韵魅力。
2021年,全市积极推进幸福河湖示范段建设,各区在市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试点完成了17条幸福河湖示范段和10个河长制主题公园的建设。2022年拟再建174条幸福河湖,同时遴选出30条作为民生实事落实。目前,各区按“一河(湖)一单”分类施策,推进工程措施和管理提升措施。发挥河长作用,突出“领衔建”;推动市区联动、部门联动,跨界河湖联动,促进“联动建”;动员民间河长、志愿者,凝聚社会力量“社会建”。例如玉带河将通过截流沟改造、引补水,构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内金川河重点建设“一馆一园一廊”,打造“水韵金川”文化特色休闲空间;西北护城河拟新建一座日处理量3万吨的净化站,提高水体透明度,打造清水型水生态系统;无想寺水库结合修复石观音阁、环翠阁和凤泉亭遗址,展现深厚文化底蕴等等。全市按照“建成一批、申报一批、复核一批”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与评估,上半年已按计划完成51条。市级制定了奖补政策,每年对已建成的幸福河湖实施奖补。
二、全市河湖管养基本情况
长效管护是幸福河湖创建的重要工作内容,全市河湖按类型可分为省级骨干河道、省保护名录湖泊、县乡河道、中小型水库、主城区河湖及村庄河塘,根据不同类型河湖的水利法规、财政体制、历史沿革,目前采取的是分类、分级的管养模式。
(一)全市骨干河道、名录湖泊的管养模式
全市48条省级骨干河道中,长江南京段、马汊河、秦淮河(含秦淮新河、外秦淮河)由市水务局下属河道管理单位负责管养,其余骨干河道均由区、街道两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养标准按照《南京市市管河道堤防养护内容及标准》,由市、区两级财政保障。江北新区、浦口、六合、江宁、雨花台区专门成立了河道管养单位,负责区域内重点河湖管养工作。
全市9座省保护名录湖泊中,石臼湖、固城湖作为省管湖泊,委托高淳区、溧水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养;月牙湖、九龙湖、百家湖、莫愁湖由属地区、街道负责管养;紫霞湖、玄武湖由市级部门负责管养;前湖由省科院植物研究所下属单位负责管养。
以上类型中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养的河湖都已推行管养分离,维修养护队伍通过公开招聘,签订养护协议。其它单位负责的河湖管养方式各异。
(二)主城六区河道管养模式
我市依照《关于提高城市河道养护定额指导价的通知》(宁财农﹝2018﹞120号),将城市河道按景观功能和环境定位分类,分别从河面保洁、河岸保洁、绿地养护等11个方面分项制定养护定额指导价。河道管护任务由区级综合养护单位或政府购买服务承担。市级根据城区河道养护工作绩效和设施维护情况,分配城市排水管理绩效考核经费。
(三)中小型水库的管养模式
全市251座中小型水库均由属地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其中13座中型水库和4座国有小型水库设有水库管理单位,3座城市水库分别由市级主管单位(中山陵园管理局、南京旅游集团)管养,其它小型水库由所辖街道负责管养。水库日常管养经费由省、市、区、镇街分级拨付,通过考核成为省级水管单位或规范化小水库的,省、市每年给予定额补助,属地区也给予一定补助。各区采用区域集中管护、政府购买服务、物业化管理等方式,实现专业化管理。
(四)农村河道管养模式
根据《江苏省农村河道管护办法》、《南京市农田水利条例》,属地各区农村河道的管养因地制宜,按照受益和影响范围,涉及多个镇街的,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由社会投资建设的,投资者或者其委托的单位、个人为管理主体;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共同投资的,由投资者按照约定确定管理主体。全市各区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协作,围绕“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河道的长效管护工作。有的推行河道管养分离模式,有的采取服务外包、物业式管理等模式,有的纳入了农村公共服务“五位一体”考核,整体提高了农村河道运行和管护水平。
三、跨界河湖协同治理情况
进入“十四五”,南京地表水质国、省考断面从原先的22个提升至42个,多个断面位于跨界河湖。随着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推进,传统的行政区域分段管制与河湖整体性、生态系统性的矛盾日渐突出。2020年我市与都市圈10个城市水务(水利)部门成立了南京都市圈水务(水利)专委会,建立了常态化的对话协商机制。同年,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州市、宣城市河长制办公室建立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建立联合河湖长、联合会商、联合巡查的工作机制。
(一)在环石臼湖地区。溧水区、高淳区、博望区、当涂县签订了《石臼湖三区一县共治联管协议》,全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点源和面源污染,共同实施湖泊监测及项目监管工作。召开联合湖长制协调会,达成了环石臼湖“跨界联防联控、共同治理保护、协调解决争议”的共识,提出了推动建立“环石臼湖示范区”的相关意见。
(二)在沿滁河地区。浦口区与滁州市南谯区成立滁河联防共管联席会议机制,签订《长三角一体化水利(务)合作协议书》,共同推进滁河共建共治与联合防汛抢险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启动联合河长制,统一两地滁河堤防建设、管护标准,共同制定滁河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创新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
(三)在沿长江地区。宁镇扬签署《长江宁镇扬市际交界水域水行政执法巡查联合联动协议》,三方以联席会议、三方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巡查为依托,开展联动执法工作,江砂禁采、禁捕执法效能不断提升。
(四)宁句边界地区。2020年南京市与镇江市签订了《跨界水体水质合作协议》,实施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共治联管。针对七乡河干流句容段居民生活污水入河问题,省水治办向镇江市下达了预警督办函。目前句容市计划对宝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扩容,将污水处理量从每日1万吨扩容至2万吨。在项目完成前,在宝华污水处理厂内建设并投用了一座1万/日的应急污水处理设施,一定程度缓解了下游断面压力。
(五)在其它地区。我市与常州市、镇江市政府签订《流域横向生态保护合作及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协议》,2021年便民河上游的东山河二号彭桥断面也纳入省级区域补偿范围,句容市新建两套点源处置装置,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在胥河落蓬湾断面、句容河土桥断面实施跨界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六合区与扬州市仪征市、滁州市、天长市围绕金牛山水库等河湖建立了联合会商机制。高淳区与马鞍山市当涂县、宣城市宣州区、常州市溧阳市围绕水阳江、胥河等跨界河流的共同治理建立了联合会商机制。
四、幸福河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幸福河湖的创建有别于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不仅有河湖水质改善、生态系统修复、环境景观塑造、人文历史彰显和安全保障提升为重点的河湖治理工程措施,还有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措施,幸福河湖的创建过程同时也是构建“幸福共同体”的过程。从今年的推进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幸福河湖创建协同推进不够。幸福河湖创建推进多在各级水务部门,对幸福河湖的其它项目整合不够,还需协同建设、交通、园林、体育、文旅等多部门整合项目共同推进。
(二)幸福河湖长效管护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历史沿革,我市主城区和新城区河湖管理体制不同,随着城市边界的扩展,许多郊区河湖已融入城区,原有管护标准已不适用,需调整管护标准施行城乡一体化管理。
(三)跨界河湖治理工作机制需创新推进。我市初步建立了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及跨界水体水质合作协议,仍需突破地区差异,创新跨界河湖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协同治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促进跨区域协调,提升联合治水实效。
五、下一步的措施
对于已经建成的幸福河湖,河湖管理已从补短板阶段进入长效管护的阶段。除了提高精细化养护水平外,需进一步提高管养标准,进一步协同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保证水质等信息的互通性、生态景观廊道建设的一致性、水文化展现的连贯性。
(一)统一步骤,多部门多层级推动幸福河湖创建。进一步总结经验、梳理短板,加大统筹协调推动力度,动员建设、园林、交通、体育、文旅等多部门,聚焦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滨江城市客厅建设,把公园小品、滨水空间、沿河绿道、道桥美化、健身设施、文旅协作、文化保护展现等相关项目有机整合,共同谋划和推进未来几年的幸福河湖建设,持续扩容建设主体、扩充项目类型,形成河湖长牵头、河长办统筹、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
(二)塑造典型,创新和推广河湖管理养护新模式。明确河道养护考核标准,加强绩效管理,将考核结果同经费安排挂钩。推广各地在幸福河湖建设实践中摸索出的“六长一员制”、“河道、园林、环卫一体化综合管养”、“小微水体片长制”、“住家保姆式等水库管理”、“1+N流域综合治管”、“河道段格化管理”、“湖泊网格化管理”、“农村河塘五位一体管护”等创新做法,形成城乡一体、流域一体、协同管护的新模式,塑造幸福河湖常态长效管养的新典型。
(三)加大投入,完善村级河塘的管理养护体系。各地根据农村水环境和水生态现状,结合区镇村财政实际,因地制宜研究村庄河塘管护办法,分级分类完善村级河塘的管理养护体系,完善村庄河塘养护队伍,落实村庄河塘管护经费,不搞一刀切。在把农村河道治好的同时,促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型、美丽乡村建设向特色化迈进,把幸福河湖建设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去谋划和推进。
(四)主动协调,形成跨区边界河湖治水合力。以“同心同力跨界联合,共建共享幸福河湖”为主题,以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和《跨界水体水质合作协议》、《流域横向生态保护合作及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协议》为基础,建立共同规则、深化项目合作,密切联系对接,共商解决方法,解决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河湖管理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深化宁、常、镇、扬、宣、马、滁等“南京都市圈”城市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委员对南京幸福河湖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水务局
202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