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409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推动政府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27 16:05 来源:市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民建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动政府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经商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安全发展理念,以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统筹“一年小灶”和“三年大灶”,积极推进特大城市安全风险治理机制建设,全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2020年8月,国务院安委办实施模拟考评,对南京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压实安全风险治理责任

    制定落实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将城市安全发展作为市委全会、市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汇报、统筹调度。明确54个党政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推动党政部门、镇街、社区安全生产职责法定化、清单化。及时调整充实市安委会及15个专业委员会,推动市区两级安委会办公室实现实体化运作,建立纪委监委嵌入式再监督机制,出台安全生产巡查、警示约谈、督查督办等一整套刚性规范,织密责任约束“监督网”。开发企业“安全信用脸谱”、小型场所单位“安全生产体检中心”,量身定制5大类86项主体责任落实工作清单,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监管,压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组建安责险共保体,建立风控信息共享的服务管理新模式,有效激发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建立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债券发行、绩效管理、信息公开、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应急处置等管控制度,形成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将城市安全风险防控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考核抓手作用,为城市风险管理常态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坚持源头治理,坚决把控安全风险增量

    坚持科学布局、源头治理,将重大安全风险治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做到“三严三优化”。“三严”:严把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准入关口,从严审查重点领域企业背景资质,坚决杜绝禁止类、限制类项目违规“上马”;严把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安全预评价、预审核审批关口,严格落实“新、改、扩”项目安全评估制度,坚决杜绝未经许可或未经安全评价、风险评估擅自开工建设等可能导致风险升级的行为发生;严防违规新增隐性债务,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确保政府投资计划与财政预算编制的有效衔接,依法依规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从源头防范违规举债融资风险。“三优化”:优化城市空间规划,按照“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要求,合理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构筑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空间体系;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严格落实河道保护蓝线、轨道交通橙线等“六线”控制要求,注重防灾减灾、冗余设施和空间复合利用,加强体育、会展场馆等公共空间的可变性、混合性,提高应急改造能力;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系统打造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生态功能区12个产业园区,推动石化、钢铁等企业整体搬迁、转型升级。近年来,“关停并转”化工企业520余家、“三高两低”企业470余家,改造清理沿江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企业(场所)1520多处。

    三、强化问题导向,从严管控安全风险存量

    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理念,坚持固底板补短板,积极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建好隐患治理“骨架”,摸清安全风险底数,健全安全风险数据库,在全市1.2万个综治网格上叠加1900余个应急格、1.7万个安监格,开展“城市风险(源)普查辨识建档暨责任厘清确认组网”行动,为城市风险源“上户口”。目前已落地实有企业(小型场所单位)32余万家,标注风险源58万余个,构建安全生产网格化风险防控体系。疏通城市安全“经脉”,推进交通、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近三年完成400余公里危旧燃气管道、360多公里供水管道、100多处易淹易涝片区和2800多栋高层消防设施等改造,打通城市“生命通道”。有序化解政府债务存量,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债务管控主体责任,推动政府性债务规模有序下降,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按期还本付息无逾期,存量债务按化债计划实施化解,存量规模稳步减少。打造智慧安全“中枢”,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应急管理“181”综合监管平台迭代升级,具备风险感知、预警预测、应急调度等功能,被国务院督导组列入“典型做法清单”。建设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立动态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控,实现金融风险线索线上一体化处置。市安委办牵头开展“监管通”数据会战,已完成14个部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相关数据的接入,汇聚了企业、应急资源、气象灾害等数据近2160万条,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加强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深化数据融合应用。

    四、加强研判预警,积极应对安全风险变量

    积极推进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充分发挥本地专家机构在咨询、评估、建模、预警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先后与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润研究所、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等10余家单位深入研究燃气、桥梁、既有建筑、气象灾害等场景应用的耦合预警,并利用应急部EGIS、南京智慧时空大数据云平台,结合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基于应急管理“181”信息化平台,围绕城市生命线安全、公共安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四个方面,研究探索城市安全风险耦合预警模型。开发全国首个“经营性自建房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模型V1.0”,为规范和加强经营性自建房系统性风险治理工作,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危及公众生命安全的房屋倒塌事件发生,提供了标准化、信息化支撑。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安全生产。围绕重点企业可能出现的生产岗位人员减少、物资短缺、库存积压、产品胀库等新情况新问题,系统梳理、摸清现状底数,逐一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开展疫情期间安全生产指导服务,帮扶500余家企业平稳复产复工,制定助企纾困十项措施,助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联合开展隔离点及核酸检测点安全隐患排查,消除隐患250余项。依托应急管理“181”平台开发上线“企业落实防疫主体责任模块”,助力重点企业、小型场所建立“一人一档”防疫健康档案,督促来宁返宁人员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实现远程在线监督。高度关注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加强研判分析,积极抓好防范应对工作。大力推进“宁企赋能”行动,在全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全面普及安装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桩,有效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电动自行车“吃饱了回家”,切实消除“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等违法违规及不安全的行为,全面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风险及火灾隐患。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增多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上线运行全国首个“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预警防控”系统,努力实现恶劣气象、地质灾害精准预警管理。同时,构建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市场监管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医疗器械等专项预案,进一步明确应对金融、药品、医疗器械等突发事件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等,提高预案编制的针对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五、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安全风险群防群治氛围

    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人人参与治理、共促安全发展”的良好环境。广泛宣讲安全,扎实开展“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学习宣讲活动,组织观看《生命重于泰山》电视专题片,深入基层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编印《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应知应会读本》,印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习,让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强化教育引导,以安全宣传“五进”为抓手,务实推进群众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成南京公共安全教育馆等一批体验式、沉浸式安全文化教育场馆;建成全国首个城市安全文化主题车站和市政工程质量安全提升示范基地。推进共建共治,完善城市安全风险“啄木鸟”“吹哨人”制度,建立12345、12350联动受理举报机制,举报奖励金额最高由1万元提高到45万元,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安全风险治理,共同守护城市安全。

    贵单位在提案中分析了我市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南京实际,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值得学习借鉴。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全面加强政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体推进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行业领域百日攻坚行动,着力防大风险、除大隐患、遏大事故。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完善城市风险管理机制。制定落实各级党政领导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深化“四不两直”监督工作机制,常态运用公开曝光、警示提示、约谈督办等手段机制,压实各级领导、部门和属地安全风险管理责任。以部门监管责任“具体化”为重点,加快制订出台《〈安全生产法〉条文及配套规定理解与适用》,修订完善《市级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布,督促行业部门依法依规履职尽责。强化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结构性分析,持续走访调研重点企业,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经济安全的风险点进行持续监测和精准判断。

    二是强化精准治理,提高城市风险管理能力。加强统筹调度和监督指导,一体推进三年专项整治12个方面37项重点任务和15条硬措施66项大检查重点任务、10个重点领域77条百日攻坚项目落地见效,坚决守牢“不发生较大以上和有影响事故”底线。深化一线督导和执纪联动监督,推动省市督导反馈问题闭环整改。统筹推进深化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一体防控,融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调查数据,应用“经营性自建房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推动经营性自建房安全从“行业监管”向“公共安全治理”延伸。加快燃气安全装置标准的出台及安装使用、高校实验室安全整治,全要素、全周期防范化解系统性城市安全风险。强化能源保供,做好对煤炭库存的监测,确保电煤库存保持在合理水平,通过提前组织订单、错峰安排生产等多措并举,科学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强化电力能源保供。加快构建市、区、街镇、社区、网格五级指挥调度机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应急救援。持续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建设,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推进国家试点,实现城市风险管理“一网统管”。紧盯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试点目标任务,督促重点部门严格按照节点任务加快重点项目、硬件设施推进进度。同时,加快城市灾害风险耦合预警模型开发运用,努力实现城市安全运行“一网统管、智能化联动处置”。全面接入危化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测传感数据,配套完善异常数据报警全天候现场核查机制,推进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安全风险管控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四是深化网格化监管,畅通城市风险管理末梢。完善“应急格”,深化城市风险源动态管理、常态化巡查,依托“181”平台“安全生产体检中心”,推动百万市场主体开展“自助式”风险辨识、日常检查,提升小型场所安全“自我管理”水平;拓展“安监格”,推动行业部门运用“181”平台监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20条,全面落实安全风险报告制度。统筹推动主要灾种及承灾体部门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自然灾害防治和救灾辅助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推广应用“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预警防控系统”,实现恶劣天气、地质灾害精准预警。保持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保障货运畅通,切实帮助企业稳定市场订单、保障产销对接,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平稳运行;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好审批、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服务保障工作,解决施工人员材料及渣土运输等方面瓶颈问题,实现重大项目“应开尽开”。

    五是优化行政执法,加强城市风险管理法治保障。加快应急系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指导执法队伍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和重点区专业中队设立。深入开展“精准执法”“打非治违”,对照重点执法事项清单,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全要素执法检查。聚焦高校实验室、易制爆、危废、消防等领域,深入开展联合执法。严查重处典型案件,完善交通、火灾等领域有影响突发事故灾难调查问责机制,强化行刑衔接,加大失信惩戒和曝光力度。稳住市场主体预期,推动“苏政40条”“22条”和我市助企纾困20项举措等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机制。全力保城镇就业,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等群体就业创业见习培训,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更大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六是浓厚宣传氛围,厚植城市安全文化。加大《安全生产法》普法宣传力度,继续开展“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专题宣讲活动,全面提升企业负责人、一线员工的安全素养、安全技能和守法意识。建立完善全民安全教育体系,持续推进安全宣传 “五进”活动,加大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建设,常态化组织社区开展应急演练,强化安全警示教育,动员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城市安全风险治理,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成为社会共识,推动全社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能安全”转变。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2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