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005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推动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19 11:53 来源:市投促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九三学社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是当前我市重点推进的八条优势产业链之一,作为该条产业链工作专班牵头单位,我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在专班各成员单位以及企、学、研、金、介等各界支持下,我们充分发挥南京制造业基础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先发优势,着力加强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产业布局调整、创新能级提升、产业生态优化,持续推动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产业链总体情况

    近年来,面对疫情散发、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总体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产业实现量质齐升。

    1.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围绕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持续壮大产业整体规模。推动2021年产业链完成营收1273.3亿元,同比增长21.1%,完成利润总额135.8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领域营收增幅超过70%,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万台套。今年1-5月,在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下,产业链依然实现营收526.4亿元,同比增长13.7%,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韧性。

    2. 产业基盘稳步夯实。积极实施企业梯度培育,2021年,产业链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2家、高新企业148家、上市企业4家、瞪羚企业33家,50家龙头培育库企业营收平均增幅达28%。目前,全市1500多家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中,共有规上工业企业547家、高新企业451家、上市企业2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已形成产业链“核心企业矩阵”。

    3. 行业标杆不断涌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南高齿入选2021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目前列国内第一,十四所“人体全脑导航及治疗效果评估分析系统”项目荣获“2021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南钢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021年以来,全市共新增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家、智能车间22家。

    4. 产业领域日益齐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涵盖了上游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及特殊材料、中游的装备本体制造、下游的成套装备集成等领域。在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以及物流仓储、轻工机械等细分领域均有涉及,产品线覆盖伺服电机、多关节机器人、AGV、五轴加工中心、送粉式/铺粉式3D打印设备、仓储物流装备、食品机械等多个环节。

    5.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按照链式整合、集群带动原则,在全市范围筛选发布产业链四个重点园区,推动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建邺智能制造新都市产业园一期1.5万平米载体已完成升级改造并开园,六合数控机床产业园已完成规划编制,基本确定控规。同时,江宁开发区机器人特色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也陆续投入使用,产业布局和园区载体日趋合理完备。

    6. 产业后劲持续增强。围绕“补短板、锻长板”,强化产业链招商,2021年全市新招引产业链亿元以上项目452个,投资总额2231亿元;哈工大机器人、汇川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重量级项目接续签约落地。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舍弗勒南京基地4号厂房、西门子数控溧水工厂建成启用,2021年24个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5.1亿元。

    7. 创新功能显著提升。面向产业技术需求,积极强化创新能级提升。梳理2021年、2022年技术攻关项目89个,其中2个入选市2021年“紫金之巅”榜单。新增和提升一批产业链重点研发平台,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南京)完成注册,工信部信通院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体验中心正式揭牌。2021年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新研机构14家。累计认定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超100个。

    8. 产业生态逐步优化。聚焦产业创新合作,营造最优发展生态。先后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智能制造企业家大讲坛、产业链创新服务大会等多场重大活动,搭建企业开放交流平台。优化市内企业协作互助生态,如南京工艺装备生产的滚动功能部件,目前已稳定供应配套埃斯顿、新贝斯特等本市企业。完善金融生态,埃斯顿主导建立的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已通过参股、合营等方式,将中设机器人等一批配套企业纳入产业生态圈。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产业形态演进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价值链将发生系统性再造,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对智能产品新的市场需求,为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充分吸收采纳提案相关意见建议,全力推动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1. 聚焦“更具体量”,扩规模、提能级。发挥南京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江苏省省会城市“三重身份”独特优势,引导本土企业向外延展合作;用足南京自身在产业、交通、科教等方面资源禀赋,引入龙头项目实施强链补链;双向推动产业沿链聚合、集群发展。力争产业规模不断快速提升,到“十四五”末,实现“产业链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发展目标,夯实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基础。

    2. 聚焦“更有高度”,谋创新、求突破。紧扣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方向指引,积极把握省、市两级推动“智改数转”有利契机,引导推动龙头企业、新研机构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持续推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强化智能硬件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和装备供给。统筹各方资源,高水平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装备数字化、“智改数转”等国家、省级试点平台落户南京。

    3. 聚焦“更富活力”,建体系、筑生态。营造全链条、畅循环的开放生态,统筹各方资源、各级平台、各类渠道,大力推动供需对接、产学研对接、产融对接、产教融合。营造布局优、承载强的功能生态,推动四个产业链示范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争创智能制造先行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营造多元化、多维度的场景生态,联合一批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链,加快推出一批产业链示范应用场景,为装备技术迭代创新提供沃土。

    4. 聚焦“更有影响”,促融合、强发展。着力提升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能力,更好应对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超预期变化,引导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促进“南京造、南京用”。结合“智改数转”工作推进,变“单打独斗”为“集体出征”,引导南京本地装备提供商、工业软件提供商、系统方案集成商等各方联动,开展协同设计、协同创新、协同制造,通过成立合作联盟等形式,“抱团作战”闯市场。

    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上述目标思路,推出了“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2022年助企发展十项行动”,作为今年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十项重点任务。

    一是围绕“扩规模、提能级”,推出“标杆培育”“疫后纾困”“招商强链”“项目护航”四项行动。重点包括健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完善产业链“四库”;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助企纾困政策,为企业“输血补气”;制定产业链2022年重点招引目标企业榜单并推动完成招引计划;市区两级联动,推进实施14个市级重大项目、23个区级重点项目,疏通项目推进的痛点、堵点。

    二是围绕“谋创新、求突破”,推出“创新攀峰”“平台筑基”两项行动。推动重点攻坚设计仿真等基础技术、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智能感知等共性技术、5G等工业适用性技术,对承担国家关键技术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重点推动产业园区平台、共性技术平台、沟通服务平台三类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承载能力、技术高度和韧性强度。

    三是围绕“建体系、筑生态”,推出“人才托举”“场景赋能”“产融对接”三项行动。组织产业链专场招聘会,畅通人才输送渠道,培育更多“数字工匠”。加快推进数字化工厂等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带动产业链各环节集成互联和云端迁移。鼓励金融机构对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企业、项目、平台提供更多定制化融资服务和金融产品,目前已推出首批10个金融产品。

    四是围绕“促融合、强发展”,推出“智改数转”行动。深化落实省、市两级“智改数转”行动方案,支持龙头企业输出智能装备产品和服务,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推广应用。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等国家标准的宣贯推广,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园区,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

    南京市投资促进局

    2022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