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戴福书等委员: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挖掘整合南京自然生物旅游资源,打造科教文体旅融合的文旅消费体验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1、高度重视科教文体旅融合发展。南京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优势明鲜。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出台多项目政策,推动融合发展。下发了《关于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的通知》《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关于在中小学春(秋)游、夏(冬)令营、研学旅行等校外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印制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手册》《南京本土生物多样性科普书》和《生态名片系列丛书》等研学实践教育相关文件。正确引导学校、各类场馆等企业事业单位,充分利用好南京科教文体旅资源,探索可行有效的科教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培育新兴融合业态。2020年认定了三批101家南京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全市中小学生打造研学实践平台。明确要求各基地围绕研学主题和目标,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突出自身资源特点,至少打造2个有特色、有成效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推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的有机融合。2021年,共评出120个市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包括红色教育类、文化历史类、馆校合作类、自然教育类、劳动实践类等,如《梅园记忆》《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信仰课堂”馆校合作红色研学课程》《行走的课堂更精彩》《大自然的启示》等,并将41个优秀课程集册成《南京市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汇编》。
2、积极开发一批研学项目。一是开发红色主题教育活动。2020年疫情期间,开展“疫情教育必修课”主题教育活动,设立“红色研学”版块,联合“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网站和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编制红色地图,宣传全市165个红色资源点,通过“红色影像”“红色留声”“红色故事”“红色唱响”“红色足迹”五个栏目,多维度呈现学校、师生关于红色研学教育的所学、所思、所行。2021年,举行以“知史爱党 铸魂育人”为主题的中小学暑期青少年“四史”学习教育研学启动仪式暨第十届南京市“中学生青年先锋训练营”开营仪式,宣传江苏省中小学生“红色之旅”研学线路(部分),推出“传承梅园风范+重温红色印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艰苦创业”“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印记”“重温红色印记+感受乡村振兴”“追忆峥嵘岁月+喜看沧桑巨变”五大主题十条精品线路,发布50个“四史”学习教育研学实践范例课程、50个“四史”学习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开展“评选100位优秀‘小小红色志愿讲解员’”活动,鼓励全市青少年学生积极学习了解“四史”,主动走进我市各红色旅游景区、展馆等红色教育资源点,开展志愿宣讲,示范带动更多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教育。联合团市委以“红领巾寻访党的百年足迹”为主题,组建100支红领巾寻访小队走进165个红色资源点,亲耳倾听100位老红军、老党员、英雄模范、时代楷模、抗疫先锋的光辉故事,亲身感受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艰辛的奋斗历程。2021年4月28日,南京市携手省级机关开展“走进党史教育基地,共建美好幸福家园”活动。市文旅局等部门协同,深度挖掘南京旅游资源中的红色基因,市委学教办发布第一批5大主题10条精品线路及学习教育基地。二是充分利用65家备案博物馆资源,结合“5.18世界博物馆日”“我们的节日”“文博之夏”等主题,开展沉浸式情景小剧场演出,举办特色文博展览和社教活动。南京科举博物馆结合科举文化编排“士子赶考”“状元巡游”等情景演出;六朝博物馆推出“城市记忆拾贝——南京考古年度精品文物展”及夜间主题活动“六朝风雅”;江宁织造博物馆举办“事天地、晓服色——认识传统服饰”“舌尖上的红楼”特色社教活动以及文化市集活动;梅园新村纪念馆立足红色教育培训共建基地,开展“小小报务员”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中小学等单位,充分利用全市文博场馆及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博物馆研学产品,每年向社会推出1-2条精品研学线路及优秀馆校合作课程。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大传统节日举办展览活动,营造浓郁节日气氛。三是开展大运河文化带主题教育活动。2020年9月起,南京外国语学校和南京博物院联合开启“口述历史·行走大运河”项目,探访高邮古驿站、运河古道、考古工地等,学生们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对江苏段运河的历史考察、遗迹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想法或建议。2021年11月,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四年级的20名学生代表,以“大运河文化进校园——寻找博物馆里的植物”为主题,在南京博物院参观互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四是围绕南京自然生态资源特点挖掘并研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出版介绍中华虎凤蝶、长江江豚、震旦雅雀、獐子、萤火虫等南京本土物种宣传册等,同时推出“南京生物多样性之美”系列新媒体产品,讲述野生动植物和栖息地的故事,带领观众领略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探寻本土生物多样性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引导中小学生关注南京文旅景点的生态内涵。
3、发展乡村新兴产业。一是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乡村旅游品质,我局会同市发改委,继续开展乡村旅游重点镇(街)、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工作。我局组织各区申报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品特色鲜明、旅游市场规范有序、旅游配套服务完善、村容村貌美好宜居、乡风淳朴风俗文明,带动村民致富效果良好的村镇推荐为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我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投资、建设、运营相对规范的固定露营地29家(包含房车露营地和帐篷露营地),占全省96家经营性固定营地的30%,露营地数量居全省首位,各类非固定式帐篷露营地100多家。根据天眼网数据检索,截至2022年6月15日,全市露营关联企业14135家,其中露营企业38家、房车企业156家、帐篷企业251家,户外用品企业13691家。我市露营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文旅新业态中一个细分领域。二是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指导工作;同时协助推荐各旅游度假区加大休闲度假项目的招商力度,建设更多更具市场影响力的旅游度假产品。截至2022年6月底,我市共有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6家,分别是: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和珍珠泉、高淳国际慢城、金牛湖、汤泉、栖霞山旅游度假区(省级)。三是加大对一些特色乡村旅游度假项目的扶持力度。如红色李巷、西舍,国防教育基地大金山,旅游项目金牛湖野生动物园、紫青湖旅游度假区、雨发生态园等都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南京市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文件精神,进一步挖掘南京科教文化旅游和乡村自然资源,探索促进文化、旅游、科技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特色科教研学新兴产业,提升文旅科教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