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农工党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抢抓机遇,推进南京智慧医疗赋能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委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南京智慧医疗发展现状
市卫健委在“智慧南京”总体架构下全力推动南京智慧医疗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阶段性成果,全市智慧医疗水平持续提升。以市、区两级卫生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通过信息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全员人口信息库、电子病历资源库、健康档案资源库、医学专业知识库,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南京市以国家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本市卫生健康服务特点,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汇聚医疗健康信息数据。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60.37万份,为基于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挖掘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全市智慧医疗建设围绕“统一标准、信息共享、覆盖全市”的目标,全面推进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2021年全国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城市排名,南京市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七位。。
二、目前已落实的相关举措
(一)逐步完善智慧医疗服务的顶层设计
我市自2015年全面启动卫生信息平台与区域业务系统建设,制定南京市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智慧化应用水平。2019年制定实施南京市“互联网+医疗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推广应用。2021年,市卫健委配合南京市政协完成推进南京市“智慧医疗”体系建设调研,制定南京市“智慧健康”建设工作方案,建立“智慧健康”长效推进机制,实施顶层设计,实施智慧健康建设。
(二)持续推进智慧医疗服务建设发展体系
南京市将“加快智慧医疗体系建设”纳入“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体系。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互联共享、集约高效、安全运维的原则,全面构建全市智慧医疗信息化体系。对标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完善全市智慧医疗建设整体布局,实现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数据实时采集、智能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智慧医疗卫生服务。
市卫健委加强多部门合作,推进医疗机构试点开展医保移动支付,依托“我的南京”APP进行医院线上服务。创新推出“惠民就医无感支付”服务试点,通过将医保脱卡支付与银行信用支付相结合,实现就诊过程的“医保+信用”支付,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患者就诊体验。
积极推进医学检查检验同城互认工作。2021年9月,组织全市11家三级医院参加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首批试点建设,实现了医疗机构间医学影像检查资料跨区域、跨机构调阅,为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节约就医时间和医疗费用,为实现影像检查全省互认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不断深化卫生健康数据应用,在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中,重点建设全市核酸检测系统。目前系统已具备在一天内完成1000万人口规模的核酸检测处理能力。全市核酸检测系统与省苏康码平台、市疫情防控一体化平台建立了常态化的数据交互机制,为我市居民健康码及疫情防控研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不断提升智慧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按照《南京市“互联网+医疗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稳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积极创建互联网医院,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28家互联网医院。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各二三级医疗机构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的服务团队,初步形成以专科护理为主、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补的创新服务模式。
全市建成了远程医疗“五大中心”,实现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心电监测、临检诊断、病理诊断服务,系统接入北京、新疆、西藏、重庆、陕西等省市及南京都市圈8个城市200多家医疗机构。以南京市12320公众健康服务平台、12320卫生热线和健康南京APP为服务门户,建立了包括预约挂号、疫情政策咨询、从业体检、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体检报告查询、健康宣教、慢病管理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公众健康服务平台注册用户661.98万人,12320卫生热线服务市民近千万人次,预约挂号服务市民2832.58万人次。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我市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已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一是健全电子信息工程职称层级设置。电子信息工程职称分为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等五个层次。二是完善电子信息工程评价标准。注重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子”倾向,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三是创新电子信息工程评价方式。对符合相应条件的可直接认定为电子信息工程初、中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在站期间取得突出成绩的博士后,可不受资历限制破格申报高级职称,可申报考核认定高级职称。
三、下阶段主要目标任务
全市智慧医疗建设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多部门协同解决完善。市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深入研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及下阶段任务,为我市智慧医疗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政策环境。
一是分步推进南京市智慧公共卫生平台和智慧疾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融合疾控、急救、血液、卫生监督、卫生应急、健康教育等内容,以信息安全、标准规范、运行维护三大体系为保障,以覆盖全市各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安全网络为支撑,建设南京市智慧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形成传染病监测预警、智能化疫情防控平台、疾病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价、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支持四大业务应用。融传染病预警决策、实验室管理、内部控制等一体,着力构建监控、预测、预警、演练一体化,通过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到研判分析、预测分析,输出预警决策报告,为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开展智慧养老间应用示范。
二是协调全市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全市医疗相关数据的归集、共享和应用工作。研究统一数据的格式和标准,提升数据质量,形成更为完整、准确的医疗相关数据库。依托“我的南京”APP,配合相关业务部门继续做好预约挂号、医院服务、医保药品等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医疗相关功能模块。
三是按照国家和省级医保部门部署,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医疗及医保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统一管理各类医保数据,破除部门壁垒和地方信息分割,实现各类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将更多具有资质的医院纳入医保移动支付范围,将更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如门特及门慢等纳入医保移动支付范围,逐步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功能。
智慧医疗的建设是一项不断提升、完善的重要任务,市卫健委作为主体建设部门将持续努力做好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也恳请贵单位能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帮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南京智慧医疗工作的关心、 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7月5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