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052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打造著名高校校友经济集聚区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29 17:04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民进界别组:

    你们好!贵单位提出的打造著名高校校友经济集聚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的工作

    提案提出校友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地方经济新引擎。在宁高校中就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在溧水区、麒麟创新园打造校友经济科技园,服务校友创新创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招才引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建议提升园区规模、发挥人才政策促进著名高校的校友落户发展,从而支撑地区产业发展。

    提案建议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校友经济、促进校友经济发展的文件精神高度契合,对我市科技创新发展、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升级

    南京市是科教名城,现有在宁高校51家,院士96名,在校大学生90余万,在主城区和江北新区、江宁、仙林大学城形成高校集聚区,校友资源丰富,打造校友经济方面资源优势明显。

    推进校地融合,协同建设世界一流高校院所和学科,强化科技园区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联动发展,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源头供给能力。

    围绕高校资源,科学布局建设城市硅巷、国际人才街区和高校创新港,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积极营造开放式、网络型、高黏性的创新生态,为发展校友经济提供良好发展环境。2021年,在主城区构建“一环三区四轴多点”的城市硅巷发展布局,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累计建设143万平方米,备案载体48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84家,产业集聚度超70%。打造“类海外”环境的国际人才街区,为留学归国人才提供“一站式”工作、生活服务,新增留学回国人员7224人,有2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驻。东南大学国际创新港落户江北新区。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在智能制造与装备领域的产业技术基础和行业优势,在江宁区汤山旅游度假区规划“两园三板块”功能布局,构成以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核心的“1+3+n”产业体系,并将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共同建设微电子学院,通过科、产、教融合探索产业亟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在六合区规划“一港两片区”,重点打造南航、南信大、中国矿大、南工职大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平台集群和创新港总部;吸引国内外高校院所的科研平台落地,积极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人才引育”于一体的创新高地,为六合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科技、人才和项目支撑。

    (二)校地对接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我市与国内重点“双一流”高校及大院大所全面对接,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聚焦地方重点产业,发挥各镇长团自身资源优势协助对接各类创新资源,瞄准高校院所优势,推动校地对接成果落地,校地互动合作初见成果。向全国69家重点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专员107人次,已促进共建校地、校企合作联盟和实习基地等平台载体125个,转化科研成果600多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300多人次。累计接收12批、808名省科技镇长团成员,促进校地、校企签订2000多份合作协议,助推近百家企业成功上市。通过深挖校友资源,促成高校、校友人才来南京创新创业。作为中科院、江苏省共建的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和区域创新高地,麒麟科创园瞄准中科院系发力,通过校友的校友牵线搭桥,落户讯腾云创(南京)软件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项目。秦淮区携手中南大学江苏校友会,打造校友经济双创示范基地,提供拎包入驻的创业场地,发动校友企业成立双创基金,扶持校友创业,实现以商引商。在雨花台区,由中国(南京)软件谷作为产业一线载体,与西安交大南京校友会合作共建的“西安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南京)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已经落地。

    (三)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人才创新创业

    聚焦技术创新、研发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核心任务,探索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有机结合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形态向价值链高端延展,打通“科—技—产”双回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品牌化、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发展,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校友经济,推广“城市+母校+校友”新模式。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提质增效工程,依托来自高校的科研团队,加速新型研发机构“双向拓展”:依托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高校院所,吸引两院院士、海外院士和学术带头人参与。引导领域相近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实体化联盟,提升规模化发展水平。全市组建了409家科研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近90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33家,开启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其中,江宁开发区合作共建的64家市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42.63亿元。

    (四)全球化开放,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我市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提供高端人才优质双创条件,集聚顶尖人才30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34名,培养创新型企业家200名。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持续举办新赛道大会、国际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投资峰会等活动,与全球24个国家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累计设立了31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支持54家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在宁建设高端研发机构。通过实施“创业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计划,探索实行特殊人才特别举荐制度,集聚和培养了一批“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已集聚218名科技顶尖专家,其中,诺贝尔奖及图灵奖得主9名、国内外院士132名;先后培育创新型企业家472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3715名。

    (五)优化双创生态,多种形式支持“校友经济”发展

    各区积极推进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通过成立校友会、大学科技园、双创示范基地、知识创新圈等方式打造高校校友经济集聚区。

    江宁区以“创业导师+实践基地+创业苗圃”为主要内容,集成推出大学生“双创八条”,厚植大学生创业土壤。探索“高校实验室+创新挑战赛+孵化器”模式,通过举办创新挑战赛、科技成果大赛等,推动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提升南京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大学科技园孵化载体的发展质效,已完成入驻创业团队237个,在孵企业588家,毕业企业80家。通过在大学城高校周边建设南京生命科技小镇、瑞鸿智汇园等加速载体,构建从小试到中试的全过程公共服务平台,针对高校毕业企业和成熟项目提供创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成功培育高企256家、瞪羚和独角兽企业30家。定期召开校地联席会议,实现“校地融合云办公”,探索实行“赛马制”“点题式”合作,建成各类校地、校企成果转化平台1378个。

    江宁开发区和武汉大学合作“武汉大学江苏校友分会”,和东南大学合作成立的“东南大学校友会”等;大学科技园方面,和北京大学合作建设“南京北大科技园”,围绕园区的产业定位,开展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推进招才引智工作,目前已经引进企业52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双创示范基地方面,和南京大学合作成立“南京大学双创示范基地江宁基地”,引进孵化企业4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家、瞪羚企业2家,获批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省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知识创新圈方面,和东南大学共建“环东南大学知识创新圈”,构建一体(九龙湖校区办学主体)两翼(无线谷区域重大科研平台及九龙湖校区以南创新创业平台)一保障(住房保障项目以及民生配套)的科技创新格局,同时还成立了“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

    仙林大学城联合仙林大学城11所高校和5家科研院所成立仙林科技城发展联盟,协调会商科创载体建设、科研成果转化重点项目、高企培育招引、校友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搭建大学城+母校+校友联络机制。建立管委会对接高校联系点制度,形成校企、校地、校园点对点和常态化对接机制,全面收集、发掘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校友资源。按照“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发展路径,与驻区高校共同成立“南京仙林科技城创新创业园”,在南大科学园设总园,并设11个高校分园。南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南师大科技园、南邮科技园等高校科创载体面积达到12.2万平方米,南工2万平方米的双创大楼正式竣工,吸引了一批优秀校友创业项目,培育了一批重量级的校友企业,已集聚各类入孵企业、创业项目500多个。入驻南信院、南邮、南大、南师大大学科技园的校友企业占比分别为96%、32%、60%和37%。在各创新载体中共建60家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打造以姚期智院士“领军”的图灵为代表的39家人工智能研究院,三年来累计孵化、引进科技企业1429家。

    浦口高新区与包括中科院、南大、南信大、南审在内的9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4家,其中通过市级备案8家,累计孵化企业95家。园区还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南京大学浦口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共建南信大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紧紧围绕“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而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总目标,加强校地合作,集聚国内外高校创新资源,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技术方面的科技、人才优势;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锚定全市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集聚校友资源,深化产才融合,推动校友经济发展,打造著名高校校友经济集聚区。

    (一)加强校地合作,布局建设高校创新高地

    一是协同建设一流高校院所,加强高校对地方产业的科技支撑,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形成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学科集群,构建共生共赢的新型校地关系。另一方面,发挥校友纽带,加强国内高水平院校与南京的合作。推广重庆大学浦口研究(生)院建设模式,联合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的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复合型创业团队和科技人才后备军。全力打造“麒麟科技城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支持国科大南京分院及在宁中科院所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聚焦信息、生命、天文、能源与环境等学科领域,强化科教深度融合与院地协同创新。

    二是加快建设具有高水平学科基础的大学创新港,形成高校校友经济集聚区。借鉴中国西部创新港的经验,探索“一校一策”校地融合新模式,提升在宁高校院所支撑创新创业能力,重点在江北新区、江宁区和六合区推进以东大、南理工、南航、南信大、南邮等高校为支撑的具有高水平学科基础的大学创新港。通过导入知名高校的科研平台、产业化项目等多维度创新资源,积极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人才引育”于一体的创新高地,形成“校区、园区、街区、社区”四区融合综合体;同时集聚高质量优势学科、科技研发平台、服务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资源,推动科学研究创新、产业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吸引国内外校友在宁创新创业,共同打造一流的科技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

    三是结合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依托高校集中区,支持在有条件的区域,打造著名高校校友经济集聚区。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和各城市硅巷已形成服务校友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可以根据规划在建成的校友经济园区、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产业园等园区,以高校、校友会和校友企业为主体建设品牌集聚区,服务校友创新创业。园区为现有校友会机构做好服务,提供校友经济优质营商环境,如九龙湖总部园、名家科技大厦、翠屏科创园等载体打造著名高校校友集中办公平台,持续招引各类高校校友会入驻办公。

    (二)积极探索支持“校友经济”新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会纽带的作用

    一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深入发展“校友经济”的要求,支持在宁注册的国内外高校校友会以企业法人实体促进创新创业,鼓励发挥校友组织的纽带作用、宣传我市支持双创政策,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服务校友创新创业、促进校友经济发展。

    二是围绕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扩大政策覆盖面,持续做好人才引育工作。积极与各高校校友总会加强联系,及时了解校友需求,掌握校友创新创业项目情况,不断挖掘校友资源,深入有效地开展服务工作。集合高新园区高质量、绿色发展,通过校友会整合科技、教育与企业资源和政策,引导支持科研院所人才及校友在宁创新创业,加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健全完善市场化评价机制,坚持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励导向,支持奖励引才用才示范企业。

    (三)围绕高校资源,营造“校友经济”双创氛围

    进一步利用现有成果,发展著名高校校友经济,持续推动人才集聚;寻找更多合作抓手,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例如在聚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同时形成高能级人才平台。支持高校重大创新平台发挥人才集聚培养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友的文化共识,集聚高校优势学科、研发平台、科技企业和校友资源,为共同创新提供优良的环境。

    我市各相关部门、各园区将与各高校一同把握机遇、加大力度,进一步坚定合作共识、锚定一流目标、打造特色平台、招引优质项目、构建高效机制、营造浓厚氛围,精益求精做好合作项目,形成更加紧密的“园区+母校+校友”的发展共同体,让师生创业圆梦、让校友创富得利、让母校荣光得名、让园区发展得益。同时,推进高校校友集聚发展,有序组织校友创新创业赛事和活动,利用新媒体广泛发布校友会各类活动的工作动态,宣传高校校友工作,服务校友企业发展,凝聚人心和信心,推动高校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光大,吸引各类各层次高校校友来宁创新创业,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共同努力。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南京校友经济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