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300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建设园区产业大脑,打造优势产业链,全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15 14:47 来源:市工信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沙甲戊等6位委员: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建设园区产业大脑,打造优势产业链,全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南京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宁政办发〔2020〕45号),坚持以融合带创新、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助发展,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推进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中心城市,是全国八大互联网骨干节点城市和十五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之一、全国四大IPv6根服务器节点运营中心城市、“宽带中国”首批示范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2021年,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入选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一是推动5G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延伸5G网络覆盖,截至2022年6月,全市累计建设5G基站2.65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超28个,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形成了覆盖主城区和主要工业园区的高效、稳定网络体系。5G融合应用成效显著,在多领域累计实施357个5G融合应用项目。其中:扬子石化“5G+安全石化”项目、中兴通讯滨江5G智能制造基地“5G+智能物流”项目入选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实践典型案例。2021年第四届“绽放杯”我市包揽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1、第2名,共23个项目在全国总决赛、标杆赛中获奖。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以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首的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中科院计算所创研院开展的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场建设持续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建设取得较快进展。三是深入推进标识解析应用,大力推动企业接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卫岗乳业、复创智能等企业与江苏联通等运营商共建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022年上半年,我市新增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截至6月份,全市二级节点累计达13个,占全省总数22%,接入企业3.17万家、标识注册量286亿条,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构建了1个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1个千万级解析能力的递归节点和13个二级节点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四是支持园区实施企业内外网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推动产业园区整体数字化升级。江宁开发区、中国(南京)智谷、江宁滨江开发区3个园区成功入选2022年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对象。

    (二)加快提升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

    重点围绕八大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发挥凝聚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集聚。一是围绕我市八大产业链,市区联动,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设1个国家级双跨、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和16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于汽车、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煤矿、装备制造等10多个行业,构建了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其中:朗坤苏畅工业互联网平台于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联通物联网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二是加快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2021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被评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业务收入分别达7200、2210亿元。全市共有产业链重点企业324家、重点基地84个,累计发布应用场景1000余个,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20%以上,32个产业链重点园区承载力持续提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编制了打造万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发展基础雄厚、创新要素集聚等优势,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建立集群治理机制,深化集群开放合作,促进要素集聚集约,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人才、资金深度耦合的集群网络化协作生态。市科技局会同南京高新区管委会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南京高新区打造全链条孵化体系、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的实施细则》,一方面通过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全链条式孵化服务体系,促进园区提升培育科技企业的能力和服务科技企业的水平;另一方面,支持我市各高新园区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在各园区组建相应平台公司,并依托平台公司为园区主导产业的企业提供研发、运行、统计、监测、协调、融资和市场推广等日常管理与专业化服务,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三是重点围绕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政务等领域,鼓励行业内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前沿领先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开展研究。目前,我市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中心5家,省级工程中心达到276家,市级工程中心达到611家,其中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工程研究中心超10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2家。四是大力打造“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北新区被省工信厅授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示范成效显著。2021年,江宁开发区出台了《江宁开发区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新增工业互联网相关规上企业15家;江北新区获批一年多来,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13家,并获得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园区”、省级“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等相关示范区资质。

    (三)推动重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积极实施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大对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及安全改造投入,在钢铁、石化行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推动重点企业全面优化产品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中石化在宁企业和南钢、梅钢等主要钢铁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布局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已成功创建绿色园区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工厂14家,打造了一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全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全面完成减铸造类企业整治任务。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综合评价,强化结果应用,同向发力倒逼低效企业转型或退出。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切实巩固“散乱污”企业整治成果,促使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聚焦“双碳”,结合标识解析和区块链技术,创新建立园区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形成园区统一化、标准化的能耗采集编码规范,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碳效评估体系和碳效计算模型的一致性,对园区绿色能源消费进行统一认证,切实帮助园区及企业解决能耗使用痛点。同时鼓励园区创建园区碳效管理平台,基于“能源+互联网”智慧用能的方式,一方面从碳排放实时感知、新增及减排项目管理、能效对标节能分析等维度辅助园区加强对用能及碳排放目标的管控;另一方面通过绿色能源消费认证、产品碳足迹认证和企业碳资产运营服务帮助园区企业缓解供应链碳管理压力,获取碳交易市场红利。

    (四)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打造园区产业大脑

    支持高淳区依托南京灾备节点建设打造标识解析产业园。一是指导高淳区制定完善灾备演练方案,做好灾备演练工作,确保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年内正式上线运营,同时完成30个以上二级节点接入工作。二是根据省工信厅“绘制一张图谱、编制一份规划、出台一个政策、成立一个服务平台、建设一个实训基地、组建一支招商队伍、设立一支产业发展基金、举办一批专业学术活动”等“八个一”要求,指导高淳区编制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园发展规划。三是指导高淳区加强与中国信通院、江苏联通等单位合作,围绕“1+2+2+3+N”的架构,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两个中心(应用展示中心、数据交易中心)、两个标识应用特色示范园(医疗器械、特色农产品)和商务、生产、服务等三个区、形成N个保障体系,持续打造标识产业园。四是围绕主导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标识推广应用,打造“智改数转”和标识创新应用典型案例。指导各区做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区县行活动,进一步拓宽工业互联网标识推广应用。支持各区将工业互联网类产业列入区重点招商目录,按照招商产业图谱,开展精准招商,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产业培训

    我市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南京拥有高等院校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超90万人。持续依托“紫金山英才计划”、“创业南京”、“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做好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加强海外柔性引才,鼓励企业在国外建设“人才飞地”。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训,构建产教融合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在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科研技术力量和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深入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加快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今年以来,结合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相关专题培训,截止2022年6月份,分行业、分板块累计组织21场宣贯培训,覆盖8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发布南京市第一批11家“智改数转”实训基地名单,要求各实训基地整合标杆企业和优秀服务商资源,联合打造一批领军专家、精品课程和典型场景,开展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宣传解读政策标准、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大力推广数字化转型理念,系统提升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加速转变企业转型意识。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市“十四五”规划和“智改数转”总体工作部署,推动我市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工业互联网得到有效创新应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使全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一)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体系。加大工业企业内网建设,推进IPv6(工业领域互联网协议第6版)、TSN(时间敏感网络)、SDN(工业软件定义网络)等新技术在5G内网改造中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OT)网络融合,形成一批具有高可靠性、低延时网络特征的工业内网应用场景。加速标识解析推广应用。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功能,面向汽车、钢铁、电子信息、消费品等重点行业,引导建设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递归节点。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应用,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的融合发展。开展企业外网标杆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部署,推动通信运营商和重点产业链园区加强合作,打造5G示范园区。

    (二)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和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优势资源,持续打造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园。加快推进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和应用推广,鼓励企业上标识、用标识,重点支持一批推广应用成效明显的二级节点。推动紫金山实验室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和相关高校,围绕新型网络架构研究,突破服务定制新型网络架构,系统突破网络操作系统、确定性网络、云网融合等新型网络核心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培育全国领先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强化技术供给,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搭建工业互联网类技术平台,面向企业需求,强化边缘智能、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机理建模以及应用开发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开展精准服务、精准施策、重点扶持,加速新型研发机构向工业互联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的“双向拓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接平台、用平台,推动华东地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运营,促进平台供需精准对接和协同创新,增强平台赋能产业发展支撑动能。

    (三)形成工业互联网领域产业集群。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科创企业森林”,围绕培育孵化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产才、产融合作,壮大工业互联网科技创新主体。组织国内龙头企业与八大产业链重点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和技术集成应用,提升供给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平台、服务等领域交流合作,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应用生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生态,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加大工业互联网项目的招引力度,统筹重点板块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针对世界500强及其他特别重大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项目,量身定制个性化、精细化的“一企一策”招引方案,提升项目招引成效。积极创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加大产业集聚,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和产业资源协同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等有关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