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18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加快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发挥地区国防工业资源优势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19 10:54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严一峰等7位委员: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发挥地区国防工业资源优势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军事优先、军为首要的鲜明导向,认真贯彻《促进国防工业科技成果民用转化的实施意见》(科工技﹝2021﹞456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南京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和现代产业特色,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会同市发改委和市科技局积极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工作。自2021年以来,全市共组织专题辅导6期,军地对接活动5场,协调政策支持资金X亿元,建成省级军民融合创新平台XX家(占全省近一半),孵化企业XXX家。2021年获评省重大项目、重点示范项目XX个,全市国防工业科技成果溢出效应进一步显现。

    二、主要工作

    (一)积极组织政策解读,增强成果转化思想认识。为贯彻落实《促进国防工业科技成果民用转化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国防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途径,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在我市辐射转化,助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重点围绕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发展,组织全市军工企业负责人参加上级在苏州组织召开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宣贯会及首批成果转化对接会;于2022年1月20日组织全市军工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国防科工办组织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江苏行(无锡站)”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局在江苏银行组织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宣讲,全市重点军工单位的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参加了活动,全面铺开我市相关政策的解读活动,不断提高军地双方对国家政策的认知、理解和把握程度,形成军地双方共同推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年内,我们还将结合军工保密集训、国防科技工业任务部署会、内审员培训、军工单位人力资源培训等,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政策解读和宣贯活动,切实提高军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认识。

    (二)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更好的发挥国防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水平,我局切实推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工作。一是完善工作统筹推进机制。我们始终坚持顶层谋划设计、一体推进、落实工作指导。年初制定南京市国防科技工业要点时,将国防科技工业成果推广应用、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接国防科技工业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优势民口企业和技术产品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转化、推动具备保密资质单位到国家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公共平台互联网门户网站注册等重点内容,纳入全市国防科技工作要点,印发局机关和各区工信部门,进行一体化统筹、部署、推进和落实,构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探索有效协调落实机制。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涉及到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南京市国防科工办)、市科技局(资源配置处、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市级部门、单位,以及各区相关部门。目前,我局已着力推动各区工信部门展开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并与市级相关部门进行了协调联系,初步搭建了工作联动机制,形成了抓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共识,并将积极推动相关工作落实,努力实现全市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率先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务实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及时向各区工信部门转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产业基础领域先进技术产品转化应用目录(推广篇)》(2021年度),引导意向合作单位开展对接洽谈活动,并在局门户网站进行推广。同时,积极组织全市重点军工企业进行专题培训辅导,引导优势军工企业围绕重点核心领域和信息化发展前沿技术全向发力,推动各区工信部门全面开展属地军工企业的信息征集工作,积极向国家推荐并争取进入应用目录,以便更好的发挥军工高新技术溢出带动效应,促进优秀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四是探索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建设路径。南京市上市公司总数已近150家,其中军工企业上市公司X家。从实际效果看,相关企业通过参与资本市场,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我局依据《涉军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上市及上市后资本运作军工事项审查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科工计〔2016〕209号)要求,帮助企业完成军工事项审查申报和关键设备设施核查工作,持续开展拟上市企业培育、培训、培优服务,搭建资本服务与企业发展的桥梁,打造更多拥有核心技术的科研生产企业。

    (三)积极搭建优势平台,推动科工产业有机融合。一是强化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引领效能。充分发挥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江苏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等特色品牌作用,积极探索在体制机制、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持续发挥园区内优质军民融合企业的集聚效应,推动和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借助苏州国防成果转化区域中心的辐射作用,引导企业强化对接协调,推动国防产业有机融合。二是发挥社会团体桥梁作用。持续发挥南京市军工协会“联军产学研、强南京军工、兴国防科技、壮国威军威”作用,积极承接世界雷达博览会、航空工业交流对接会,认真组织军工企业进重点科研院所暨参观学习活动,联手举办人力资源、军工质量体系内审员培训等活动,大力开展银企战略合作助力军工企业投融资,发挥了较好的桥梁作用。下半年,我们将积极加强与南京市军工协会的对接沟通,引导协会等社会团体在政府和创新主体间做好咨询、对接和决策支持工作。三是大力开展专项对接活动。年内,我们也将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大会、软博会的平台作用,依托中国电科、中国航天、中国兵器等集团在宁军工企业优势,通过采取图文展板、实物展示和路演推介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应用场景推广和供需对接等活动,积极为军工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协调联络和对接,切实推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与交流。我们将在疫情形势相对平稳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成果转化的专题培训、座谈研讨和工作对接等活动,不断强化全社会对成果转化工作的认识。二是进一步拓宽工作推进机制。我们将会同市发展委、市科技局和各区工信部门,认真研究针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支持政策,积极进言争取将相关政策纳入上级有关文件,视情制定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我们也将进一步研究针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在知识产权、税务、金融、园区载体等方面提供专项服务、绿色通道、优惠落地等方案的可行性,积极为“军转民”和“民参军”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认真研究论证设立区域性分中心的可行性。从便于整合全市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创新人才、设备设施、中介服务等要素资源的高度,认真分析设立区域性分中心在成果对接、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中客观条件和利弊因素,为设立分中心提供可行性辅助支撑。四是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专项子基金的研究论证。委员们提出共同设立南京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专项子基金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下一步,如有相关子基金设立的具体方案,将按照南京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程序和规定条件论证推动。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市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