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09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25 14:12 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台盟南京市委:

    你们好!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国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唯一的科技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紧紧围绕新时期党中央优化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布局相关部署,提出以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以南京都市圈为基础,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一、深刻理解国家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

    2021年6月,我市制定《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将“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重要目标,科技部6月底复函同意该方案。11月,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全力开动创新引擎,以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积极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正式锚定这一目标。

    一是以创建为抓手,深入贯彻中央战略部署。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城市或城市群为建设单元,聚焦区域协同创新,旨在解决创新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问题。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区域、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枢纽节点,肩负着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宁杭生态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整体发展,以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职责使命。建设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战略部署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跨苏皖两省、跨东中部的区域科技合作与示范带动作用;也有利于与上海、杭州、合肥强化紧密联系,当好长三角次区域协同发展领头羊,形成优势互补、创新协作的新格局,构筑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是以创建为目标,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级。南京都市圈作为首个获得国家批复的都市圈,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以周边中小城市为腹地的格局,成为全国科教资源最密集、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最有条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化先行区。2021年,南京都市圈拥有国家创新型城市7个、国家高新区6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达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设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发展和资源组织的层次性和整体性,推动大中小城市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加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织密织牢区域创新网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格局。

    三是以创建为动力,高标准服务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一指示要求江苏主动服务全国发展。作为省会,南京汇聚了全省众多的科技创新资源,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十强,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13所,集聚了218名科技顶尖专家,9名诺贝尔奖及图灵奖得主、国内外院士132名,建有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3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和载体。2021年,南京GDP在南京都市圈占比达3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约45%,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约36%,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半数。建设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有利于南京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实现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锻造内功

    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说到底要做好自己的事。近年来,我们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标找差、创新实干,创新成效初步显现。2021年,南京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中稳居第4位;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南京保持全球第8位次;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南京进位至全球第18位。

    一是创新驱动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坚持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制定《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南京市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的全面创新体系。发布“南京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高新区发展规划,同时,结合我局职能,编制了3个专项规划(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对今后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前瞻布局。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召开了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继承并优化推出21条政策意见,同步制定了配套实施细则,用扎实举措推动科技创新。

    二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初具成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6G太赫兹无线通信创全球实时传输最高纪录;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挂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有序推进;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升建国家级平台工作加快推进;水生态安全与健康、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入选省技术创新中心;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筹建取得积极进展;院省市联合共建麒麟科技城,致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核心承载区,中科院8家研究所入驻。共有24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60%。

    三是创新主体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成型。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80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8万家,占全国5%,同比增长67.3%。印发《南京市关于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服务办法》,研究了高水平、平台化新研机构的发展路径、评价体系及培育服务举措,进一步优化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政策和绩效评估体系,首批40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成为重点培育对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累计批准成立科创子基金56支,总规模102.6亿;累计签署协议50支,总规模91.38亿;“宁科贷”累计发放贷款5061笔,金额112.28亿元。

    四是高新园区建设发展规模集聚。坚持市场化导向、扁平化管理,推动高新园区向市场化方向深化改革,构建南京高新区市区“一体化”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全市高新园区内企业研发费用、高技术制造业产值、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约80%。持续深化校地融合,稳步推进东大、南航、南理工大学创新港建设,打造紧密型创新共同体。累计建设城市硅巷143万平方米,产业集聚度超70%。全市创业孵化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2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科技部年度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推动国家农高区和农创中心联动发展,支持“一区一中心”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加快省级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五是开放创新合作交流深入持久。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全球化视野谋划推动创新资源集聚。紧密保持与24个国家的科技合作关系,累计设立了31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累计支持58家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在宁建设高端研发机构,建有43家企业海外研发机构,中俄(南京)创新合作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不断拓展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便利化等举措,先后获国家、省引进外国专家项目42项;大力实施紫金山英才先锋计划,共立项支持人才引进项目51项。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南京都市圈纵深发展,发布都市圈创新合作局长宣言、上线都市圈创新生态图谱平台、签署伙伴园区合作协议。

    三、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举措

    针对贵单位提出的加快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我们将在加强执行力、稳步推进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聚力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一)强化源头创新支撑和科技供给能力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在宁及都市圈大院大所的创新源头优势,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力争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区域内部署,开展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

    一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探索都市圈高校和中科院合作模式,支持都市圈相关单位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紫金山实验室建设。支持麒麟科技城集聚中科院高端创新资源,加快大科学装置和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发展。二是布局重大科创平台。聚焦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加快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更好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三是推动核心技术攻关。针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问题,联合都市圈城市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制”,评估梳理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短板,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二)推进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

    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企业,不断培育成果可转化、企业能孵化的新研机构,加速打造新兴产业集聚的创新载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一是培育“科创森林”。鼓励都市圈城市共同探索“软升高”“规转高”等高企培育新路径,实施“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育计划,建立企业培育库,助推企业茁壮成长。支持引导各类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更大力度培育技术中心、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二是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区域内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产业中心等高能级载体平台。支持领军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扩大规模,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增信,实现全产业链企业融通协同发展。对瞪羚、独角兽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开辟“一企一策”绿色通道,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品牌。三是建设高水平新研机构。鼓励都市圈城市龙头企业利用技术、管理等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引导传统产学研创新平台向企业型、孵化型、产业型研发机构转型,推动各类研发机构做大做强,逐步实现独立运营能力,力争建设若干个能够有效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四是联合高新园区。推动都市圈各园区主导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加大主导产业项目落地、人才引进、产业培育力度。深化南京各园区与周边高新园区的战略合作,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增材制造与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新金融、新零售等交叉应用领域,培育未来产业。

    (三)加大财政和科技金融支持力度

    发挥金融对创新的牵引作用,注重用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精准对接。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科技创新的财税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力度;鼓励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运用创新券购买检验检测、技术认证、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以及购买龙头企业开放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服务。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健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引导金融紧密契合都市圈产业新体系构建要求,推动资源进一步向区域内主导产业集聚,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领域集聚。切实增强南京资本市场学院、“南京金服”平台等功能,引导形成创新多元投入机制。三是促进供需精准对接。高水平运作科创基金,加大科创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直投力度,引导更多创投机构参与都市圈科创企业投贷联动业务。探索都市圈各城市天使基金、科创基金、产业基金协同机制,加强都市圈各城市基金联动,形成区域引导基金投资合力。

    (四)营造创新创业和引育人才良好环境

    通过优化升级营商环境、不断释放市场活力,不断吸引创新要素集聚,营造宜商宜创的一流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构建最优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明确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的相关规范聚力,为市场主体营造更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二是营造更优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权限下放,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全面深化“不见面审批”。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强化信用激励约束。三是打造高层次人才高地。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更加精准引进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统一人才政策和社保制度,探索都市圈内部人才无障碍流动机制。鼓励各市用人单位在南京设立“人才飞地”,推广柔性引才模式。

    (五)促进开放创新合作和区域示范引领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积极主动嵌入全球开放创新网络,打造国家区域创新高地。

    一是推进区域创新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以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一体化为目标,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都市圈科技专委会沟通协调作用,深化与长三角、都市圈等城市间的沟通协作,定期开展对接活动,根据共同需求开展项目合作。依托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提高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效能,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与再配置。二是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在都市圈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引导布局建设一批离岸孵化器,推进国际科技组织或其分支机构落户都市圈,鼓励跨国公司区域内设立全球或地区总部,以及决策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型机构。做实做强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引导领军企业在海外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三是实施区域科技合作项目。组织实施“2022年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毗邻地区创新协同、技术需求对接合作、科技创新项目联合攻关取得新实效。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促进区域内技术转移和联合研发。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南京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