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18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14 10:09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妇联界别组: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委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精神卫生是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建设健康南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我市精神卫生工作实行 “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2015年,我市建立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市卫健、政法、民政、残联、公安、教育等18个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委,文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市政府每年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积极推动我市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2021年年初,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格局”的总体工作目标,并明确了“促进全面发展、实施全员育人、推进社会协同、实现家校共促”等十项重点任务。建立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委等19家部门组成的南京市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负责统筹协调全市青少年身心健康相关工作,明确各部门责任,指导各区开展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督促有关部门推进工作落实。

    二、积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2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并于2018年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我市利用精神卫生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先后印发《南京市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南京市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试行)》《南京市2022年精神卫生工作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目标任务》《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南京市精神卫生“十四五”规划》等系列文件,逐步推进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

    2019年,我市溧水区被确立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省级试点区,溧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健康溧水的重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按年度分解任务,全面推进工作,形成了“区级有资源、镇街有平台、社区有服务”的区-镇街-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021年市委市政府在溧水区召开现场工作推进会,部署落实相关工作,今年我市鼓楼、雨花台和浦口区开展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6月10日,市精联办牵头,联合相关成员单位实地参观了溧水区社会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各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市委政法委将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平安南京建设有序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推进,努力构建与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一是纳入城市发展大局。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纳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南京建设、健康南京建设。二是纳入市域治理体系。《南京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平安南京建设中提出,要统筹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提升行动,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服务管理责任,推进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三是推动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市将深入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室建设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各板块依托区、街镇、村居综治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管理机构及设施,加强基层心理服务(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截至目前,全市1231个社区(村),已建成心理咨询室1024个,建设率达到83.18%。

    市妇联将心理健康服务与婚姻家庭纠纷多元化解、和谐家庭建设相结合,将心理咨询公益服务纳入日常维权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心理辅导100余例。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推进区级公益性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全覆盖,截至6月底,建设率达到60%。

    三、加大财政投入和人才建设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开展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2021年共投入 650万元。今年追加150万元,用于我市三个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6-2017年委托省心理卫生协会,开设了4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累计培训192人;从2019年起,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加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目前已经组织4期培训,共有170人参加培训。

    市教育局积极对接各方资源,邀请来自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医院、中小学、媒体等方面的30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南京市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研究力度,加强对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提高工作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每年组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培训与资格认证,截至目前已认证心理咨询员1362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3597名。

    市卫健委联合市委政法委等部门积极推动心理专业人才培养,分级分类对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建立“心理人才库”;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心理教师、心理咨询企业、高校心理社团、心理专业学生、五老志愿者、网格员、关工委等共同参与、多元共治。

    市妇联将心理服务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形成了以12338妇女维权热线、妇儿之家网上咨询为中心的服务平台,汇聚了由40多位专业骨干组成的团队。

    四、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宣传

    市卫生健康委每年利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举办专题知识讲座等系列宣传活动;从2018年起,连续四年与市委宣传部市民学堂项目组合作,邀请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科主任在南京广电大厦举办专题心理大型讲座,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辅导,促进社会和谐。

    为做好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2021年7月9日在市公安局启动全市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专题讲座,7月13日对全市设有心理危机干预的部门和单位开展危机干预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进行现场情景模拟。10月、11月期间,市疾控中心牵头对公安、消防、江北新区生物制药及化工等企业,开展了7场讲座及团辅,培训近500人次。对全市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精神卫生项目方案,以及心理咨询技巧在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等内容的培训工作。

    全市中小学均落实每两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节、心理专题橱窗、“陶老师进校园”、心理小社团、学科渗透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陶老师工作站心理专家长期做客江苏教育频道《成长》栏目,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各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全市中小学40周岁以下班主任及入职5年内教师全部接受12学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班”培训。依托“宁教授”工作室持续开展“百校千师”心理志愿公益服务进校园活动。成立“南京家长成长学院”,搭建集理论培训、实操训练和实境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家长学习平台,提供线上线下优质学习资源,倡导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人方法。依托“金陵微校”“陶老师热线”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规范各区家长学校总校、各校家长学校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家长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宣传。

    五、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专业服务

    市委宣传部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志愿服务。2010年6月,市委宣传部正式运行宁师傅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热线项目,每天18:30至21:30对市民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志愿服务,2021年“宁师傅心理咨询热线项目”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疫情期间,市委宣传部牵头在全市范围开通17条心理咨询热线,拍摄“心理防疫”科普短视频近50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视频访谈节目16集,以志愿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市妇联将心理援助纳入个案援助范围,制定《南京市妇女维权服务中心指南》,将心理咨询服务标准单列;与市司法局制定全市标准化家事调解社会工作室建设标准,将心理咨询融入家事矛盾纠纷调解,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疫情防控期间,开通“宁姐凝心”84409566心理援助和家庭教育指导24小时热线,通过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引导当事人增加自我成长的力量。

    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服务始于1991年。2007年,南京脑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与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完成整合。2012年,热线转接南京卫生12320热线精神卫生专业电话服务(12320-5),实现三线合一。2015-2020年,热线年接线量约1500-2000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及时回应了疫情冲击之下民众的心理援助需求。此外,热线还承担了南京市政府“暖心十条”中援鄂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的心理热线职能。自2020年1月27日至2022年4月18日,热线已在疫情之下坚守了813个日夜,共接听来电14168通,与疫情相关来电2199通,为所有受到疫情影响、需要心理援助的同胞竭尽全力、防疫不间断。

    六、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社工站建设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职业活动,以社会学、心理学等为学科基础,通过心理疏导、恢复社会功能等方式为服务对象解救危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一是鼓励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每年组织开展免费社工师考前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二是加强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全市各级不断丰富社工专业培训课程体系,开设社会工作高级研修班,分层、分类开展人才培养。出台了《南京市社会工作督导选拔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建立督导培育、选拔、使用、淘汰、保障机制。三是2021年年初选定全市14家街镇开展试点工作,联合财政部门出台了《南京市街道(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意见(试行)》,截至2021年底已经实现全市101个街镇全覆盖。2021年全市社工站重点围绕困难家庭、空巢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弱势群体,共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30余个,累计为各类人群共提供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生计发展、关系调适、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3000余人次。2022年3月份疫情发生以来,各街镇社工站积极招募志愿者,协助开展外来人员排查、核酸检测、线上开展心理疏导等工作。

    团市委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专家资源开展咨询服务,联合高校团委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招募心理、法律、社工等相关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热线接听。联动医院、高校、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筛选出100余名专家,通过开展业务指导、专业培训、服务交流、专家督导等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心理服务。

    目前,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社会知晓度和关注度不高、专业志愿者人数不多等问题依然存在。今后将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心理健康社会化宣传倡导,建强专业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市民知晓率和影响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