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民进界别组:
你们好!贵组提出的关于《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全面落实“双减”任务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会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完善家长学校体系建设
近年来,全市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建立了家长学校总校/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委员会——各区家长学校总校——各中小学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工作网络,12个板块均成立家长学校总校,全市中小学均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常态化家庭教育指导,遍布城乡的社区家长学校统筹辖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教指导活动。2021年10月,由市教育局牵头,联合南京开放大学、南京市妇联共同创办“南京家长成长学院”,搭建集理论培训、实操训练和实境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家长学习平台,面向南京市家长定期开设培训课程,迄今已开设四期线下、一期线上专题课程,培训家长800余人次。
二、拓展校外活动场所资源
各相关单位立足自身职能和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社会资源参与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市教育局自2019年起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申报认定工作,已认定3批共101家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征集家长互助示范团重点项目203个,评选和推介红色研学、公益服务、亲子运动等重点项目100个。市文旅局打造“研学南京 成长旅行”的研学品牌,全市文博场馆53门课程入选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23个博物馆特色精品课例中,11个优质课例在金陵微校《在博物馆里长大——南京市等级博物馆教育精品课例》平台推广,实现中小学生课余“寓教于乐、在玩中学”。团市委依托市青少年宫资源,开展亲子体验、儿童剧、书画展等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家庭情感,密切亲子关系。市科协发挥南京科技馆和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32家成员单位的作用,打造精品拓展课程;开展“馆校合作”,组织科普实验秀资源包进校园、南京科普游等活动,鼓励青少年走进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市妇联举办春蕾女童夏令营,并依托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小小民生观察员”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公益艺术课程进校园”工作,为4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等提供高品质的艺术公益课程,每年服务1000余人次;在暑期开办公益暑托班,解决一线劳动者和困难家长暑期看护难题。
三、宣传科学教育理念
围绕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各单位立足职能发挥优势,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家教宣传。市委宣传部举办“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统筹建立专家团队开展“‘阳光成长携手同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大巡讲”。市教育局依托“金陵微校”“陶老师热线”“宁教授工作室”等线上平台,倡导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人方法;联合脑科医院,专门面向因心理问题休学在家的学生家长,举办家长成长学院“静待花开”专题培训班;广泛开展“启父母之智,润少年之心”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宣讲活动,编写《与孩子一起成长——南京市家庭心理健康案例指导汇编》。市妇联每周三晚七点在南京妇联微信公众号推送“宁姐137空中课堂”,自2020年1月以来已推送课程159期;今年围绕“好家风”“好家教”“好传承”三大课程板块,培养儿童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妇儿之家”家教指导模块自2017年上线以来,已回复家长线上家教咨询910余条,每年形成分析报告,了解家长家教痛点。团市委持续建好江苏·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由60余名心理专家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面向青少年开展沙盘游戏、心灵绘画等体验活动,引导家长关注青少年心理状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探索社区教育服务
在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具有贴近家庭贴近生活的优势,各单位发挥优势,将更多资源下沉社区,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市妇联在指导全市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家教指导活动中,建设111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结合营造社区环境、建立家教档案、提升志愿队伍、开展亲子活动等方面,指导社区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生活化的家教指导服务。市体育局因地制宜建设贴近社区、举步可就的体育公园、灯光球场、百姓健身房、多功能运动场等,今年建成20个百姓健身房、更新600套社区健身工程(点)老旧器材,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有效解决家长和孩子“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团市委提升少先队校外社会实践阵地建设,发挥好青少年宫、青年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场所的阵地作用,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童心向党绘家乡”“亲子阅读伴成长”等活动,让青少年和家长在互助合作中促进情感交流,在亲子活动中实现高质量成长。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终身发展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推进。下一步,市妇联和相关单位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宗旨,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强化家庭教育支持,携手促进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贵组对南京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妇联
2022年7月29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