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民建南京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本土能源电力产业优势,助力南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一)坚持高位统筹发力,高质量构建低碳政策体系
近年来,市发改委牵头深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实施路径研究,在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务实推进双碳工作。一是出台系列低碳政策文件。牵头起草并由市委印发全市双碳工作方案和“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编制并出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南京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深入开展《碳达峰实施方案》前期研究,努力构建“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二是成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系统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三是构建低碳发展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南京高校、央企资源优势,市政府先后联合东南大学成立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联合华能集团筹划成立低碳城市研究院,三个碳研院实现错位发展,为我市双碳政策及目标实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二)围绕试点示范应用,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方向
围绕统筹能源保供和转型,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应用,切实发挥能源系统碳减排核心枢纽作用。一是做优顶层设计。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编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南京示范区规划报告》,持续深化源网荷储协同,“源”侧提升新能源占比,“网”测促进能源网络互联互通,“荷”侧扩大可中断、可调节的负荷规模,“储”侧深化储能安全标准体系和运营机制研究。二是做精示范工程。有序推进鼓楼、江北等四区整县光伏开发,促进源网融合。以小青变等综合能源站为枢纽,建设冷热电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促进网荷(储)融合。以南京钢铁为试点,探索建立分行业碳排放计量、监测、核算体系。以示范项目为引领,构建能源绿色生态,加速能源系统深度脱碳。三是做强协作团队。市供电公司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成立城市综合能源智慧管控技术实验室,具备基于能效边中结合、多站融合建设运营、能源数字化、灵活分布式资源、城市能源站及空间利用等研究能力,加快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研究,有效构建能效提升的创新高地。
(三)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深层次发挥政策支持作用
一是大力支持重点创新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加强对重点创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允许将上述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功能、性能指标参数作为采购需求和评审因素加分,予以价格评审优惠。对省、市主管部门评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采购预算400万元以下经采购单位论证并由主管预算单位批准,可以实施单一来源采购;采购预算超过400万元的,经采购单位论证、公示并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后,可批准按单一来源采购方式优先采购。二是实施首台(套)保险补贴。经省级认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首台(套)高端装备,可按条件申报国家首台(套)技术装备保险补贴。通过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发保险功能,降低用户风险,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动能源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发展。三是做优人才队伍服务。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优化集成居留落户、社会保险、文化体育、交通住宿等服务措施。完善人才子女教育保障,协调解决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子女入托入学需求。健全人才医疗健康服务机制,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在线办理“优诊证”,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免费体检和健康疗养等服务。四是强化科研创新技术资金支持。在市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预算安排2000万元,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低碳或生物碳(负碳)产品、生物绿色流程再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
(四)立足科创平台布局,高标准打造高端科研平台
紧抓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重组机遇,持续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及时摸清在宁国家重点实验室底数。组织开展我市现有3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情况摸底,了解参加国重重组工作意向。全面跟进国重重组进展,先后召开专题座谈会5场,听取在宁2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拟新建(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方案汇报,并提出重组意见建议。二是主动服务重点实验室重组。主动对接江苏先声药业、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南京理工大学等重点单位,就国重重组、新建(筹建)事项上门座谈调研,对重组和新建(筹建)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做好地方配套服务保障,全力协助在宁国重重组工作。三是积极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我市优势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资源,在双碳领域积极布局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科院土壤所建设土壤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应对设施平台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不断夯实双碳发展基础
一方面,完善双碳顶层设计。继续深入全市双碳目标及实施路径研究,根据国家和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立足南京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基础条件,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组织编制我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各部门和板块加快制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行动方案或保障措施,全面构建“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另一方面,抓好目标任务落实。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10个领域、30个重点指标,聚力推动45个重点项目实施,做好60项重点任务落地,引导全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任务导向原则,紧扣2022年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锚固双碳关键领域任务,以争取各类国家级示范创建和推进双碳示范项目为突破,集中力量攻坚年度8大领域、40项重点任务。
(二)聚焦能源领域建设,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一方面,提高可再生能源规模。结合我市自然禀赋实际深挖光伏发展潜力,坚持分布式与集中式光伏发电并举,大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华润溧水和凤120MW渔光互补和大唐龙潭60MW农光互补(纳入省2021年度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名单)年内开工,加快六合区程桥100MW农光互补和马鞍120MW渔(农)光互补(纳入省2022年度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名单)前期工作,力争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年内建成,确保今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100万千瓦。另一方面,优化南京电网系统。加快推动江苏盱眙-秋藤500千伏线路工程、秋藤-望江220千伏线路工程、望江-莫愁220千伏线路工程等重点电网工程建设进度,不断增强和优化全市电网架构布局,为提高区外来电比重提供可靠通道保障,进一步满足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接入需求,有效提升全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三)突出完善政策机制,着力强化保障措施支撑
一是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加大国际国内低碳领军人才引进力度,构建以高端人才为引领、各类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队伍体系。支持跨国跨区联合创办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吸纳国际顶尖人才,联合开展重大技术研发,深度融合全球创新资源。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揭榜挂帅,发现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一批低碳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不断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持续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有序推进绿色保险。严格控制钢铁、石化、化工、建材行业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集和封存等项目投融资支持力度。支持江北新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探索推动全省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建设。三是完善财税价格政策。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实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免。大力落实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购买新能源货车实行税收减免,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等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落实惩罚性电价、差别化电价政策和峰谷电价政策。推进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电价改革。
(四)坚持科技创新赋能,努力打造高端科技平台
一是有序推进在宁国重重组工作。拟定并印发在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方案,跟进在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进展,对接服务各家实验室,做到积极争取、应创尽创。并根据在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需求,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主动服务有需要新建储能方向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单位,积极向上争取纳入重组批次名单。二是积极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国家实验室南京基地挂牌,努力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实体化运营,积极争创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争取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三是持续加大科研院所对接力度。围绕双碳目标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推进与南京大学共建“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碳中和研究院。积极对接、辅导有意向创建双碳方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区(园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持续跟进做好服务。
感谢你们对我市双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