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徐振凯、毛银玲委员: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南京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苏讲话精神,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使命,主动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开放合作、创新生态打造等方面,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断织密创新政策网络,持续释放创新主体活力,着力夯实创新产业基础,创新潮涌在南京的良好格局得到进一步深化。
一、关于“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布局了一批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一是发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推动未来网络试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出更多原创成果;加快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开源软件供应链设施预研和建设,初步形成信息领域重大科技设施集群效应;强化作物表型组学设施、原子极限微制造设施、空间天文探测与运控实验设施、跨/多介质复杂流体试验设施的论证培育,有序推进预研和建设。二是高水平建设紫金山实验室。推动紫金山实验室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争创更多重大成果。紫金山实验室完成全球首个6G光子太赫兹100Gbps实时通信传输试验、世界首个确定性广域网创新实验等众多重量级原始创新成果,在未来网络、普适通信和内生安全等领域影响进一步扩大。三是推进重点实验室重组及建设。紧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跟进在宁28家拟参与重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0家拟新建(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情况梳理和申报方案指导,主动做好对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建设,完成事业法人登记注册及实验室基地规划,同步开展科研课题。四是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进入国创中心体系,完成四方共建框架协议和总体建设方案。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和光电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正在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五是优化创新功能承载地布局。加快打造麒麟科技城科创高地,中科系高端创新资源不断导入,战略科技力量不断落地,先后引进中科院自动化所、上海巴斯德所等中科院系研究所,成立8家新兴战略产业研究机构;紫金山网络通信科技城创新技术集聚区加快建设,紫金山实验室三期封顶,科创载体面积累计达80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业超500家。
下一步,我市将深化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一方面,持续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专业化、特色化、集聚化建设,推动紫金山实验室承担更多的战略科技任务,强化紫金山实验室的作用,争创更多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加快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深空探测实验室落地建设。支持在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实体化运营,争取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复。另一方面,深化创新功能承载地全域创新格局。以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建设为主要抓手,推动基础创新优质资源更加集聚,推进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网络通信科技城、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联动发展,集聚一批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源头供给能力,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二、关于“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我市深入推动“科—技—产”双回路建设,创新校地融合发展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以新型研发机构、城市硅巷、大学创新港等创新载体为抓手,引导高校院所面向产业实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学科联动实践,推动理论探索和科学发现不断深化。一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印发《南京市关于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服务办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化、高水平发展,优化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机制,滚动培育40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产业链骨干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鼓励新研与依托平台及其所在高校院所紧密合作,推动工作量互认、研究生培养互通、科研人员互派、实验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二是挖潜科教资源禀赋。加快城市硅巷建设,通过对老校区、老厂进行改造,充分释放存量土地创新活力。2021年底,全市备案硅巷载体面积达到143万平方米,备案载体48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近1400家。推进大学创新港建设,依托高校院所科教优势资源,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加快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港建设。推动国科大南京学院围绕南京产业特色完善学科布局。三是加快完善创新联合体技术攻关体系。修订印发《关于建设创新联合体、人才定制实验室和科创实验室实施细则》,推进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产学研用融合、场景应用示范,推动高校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更多领域促进校企融合、协同创新。四是加强科创金融对成果转化赋能。制定《南京市级科技创新基金绩效考核实施办法》,通过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本,集聚各方资源,投向南京市内具有战略性、优势性、成长性的中早期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如围绕紫金山实验室上下游产业,科创基金与华软资本、江宁区科创基金以及江宁经开区合作设立了南京紫金山华软知识产权基金,总规模达5亿元。五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建立综合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多维度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式。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形成更加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校地融合发展,深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是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我市特色产业联动发展。建立学科与重点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高校围绕我市“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协同布局学科建设,推动共建学科研究中心。二是鼓励高校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定向培养。推动和支持东南大学集奥医工交叉技术研究院和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工交叉研究院建设,目前均已纳入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序列。积极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定向培养,推动医学与工学、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协作,产出“接地气”核心成果的同时,培育一批具有解决跨学科技术难题的复合型人才,加大试点全方位支持力度,并适时总结推广到其他领域。三是建立校地高效沟通合作机制。围绕重大创新活动,搭建常态化校地沟通平台,加强市领导与高校管理层的直接对话共商,优化新研机构、创新港等校地融合发展平台共性问题的发现解决机制。四是全面挖潜高校科研成果。探索建立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定期对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概念验证、前期评价并制定专项资助政策,前移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新研、人才等方面政策支持。五是提升科技金融对成果转化服务支撑。完善科技成果供需匹配机制,探索组建市级科技成果收储转化中心,配套成立科技成果收储转化基金,由紫金创投和专业基金管理团队双GP管理,通过政府银行共同收储、第三方机构公正评估、企业择优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科研人员尽早受惠。持续加大科创基金对重点创新平台和新研支持,加强投“早”投“小”力度,助力小微企业成长和成果转化。
三、关于“升级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优化国际人才街区人才落地政策,建设国际人才孵化飞地”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克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及全球疫情带来的持续影响,以纽带建设、平台搭建、项目实施为抓手,充分发挥海外创新机构“桥头堡”作用,把握人才回流机遇,完善人才引培机制。一是加强国际创新载体建设。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国际联合研发等支持,2021年省国合项目(第一批)我市立项14项,市国合项目(联合研发)立项29项。指导各区(园区)面向24个国家和地区建设31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打造国别合作资源枢纽,设立中奥、中俄创新合作服务中心,建成中日、中芬创新合作园区,建立完善了疫情条件下“云对接”“项目储备”等工作机制,举办了第一届中奥(南京)国际创新合作交流会等合作交流活动,丰富了海内外联动创新网络。二是扩大海外南京城市影响力。参加和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各类创新活动,对接创新资源,深耕海外合作,拓展南京的海外朋友圈,如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为“紫金山实验室”专门设立展台,征集人才需求信息近30项,进一步扩大“紫金山实验室”海外影响力。打造“极美南京”海外品牌,扩大南京国际传播,建设“极美南京”国际交流点,完成“沉浸式”体验南京短视频大赛,促进创新资源聚集。三是畅通国际人才招引渠道。整合市级外国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紫金山英才先锋计划外国人才项目,增加外籍人才引进目标,对高端外国专家团队和产业发展相关外籍人才同等扶持,支持企业引进使用在职和退休外籍专家,2021年度紫金山英才先锋计划外国人才项目立项51个。同时,注重产才融合,围绕产业发展,依托重点人才工程,在申报时向我市优势产业链倾斜,累计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产业人才超4000人,其中140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451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四是优化国际人才保障服务。持续加强国际人才街区建设,打造“类海外”环境。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建立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受理点,本地化、一站式并联办理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树立“弱审批强监管”服务理念,在全省首先建立聘用外国人单位“红白灰”三色信用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工作许可跨地区认可机制,试点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异地办理、片区通认”。五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举措。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支持用人单位发挥好引育人才主体作用,探索赋予重点用人单位人才单独举荐权。深入实施“企业家精神与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累计举办研修班6期,轮训各类人才304人次,帮助人才拓宽视野、提升思维层次。开展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励,对引进相关人才效益良好的企业授予“金梧桐奖”,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已经累计奖励1.6万名人才和引才用才示范企业近3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推动人才高地建设,深化高水平开放创新。一是突出企业引才用才主体地位。优化国际科技合作方式方法,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创新主体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对接海外资源。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个人科技贡献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离岸孵化器,就地使用全职高层次人才视同在宁工作。二是积极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新渠道。打造品牌化国别创新平台,用好国家、省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机制,依托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资源优势,持续打造中奥、中芬等国别合作平台或园区,为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产业技术合作项目、知名企业、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等提供更多更优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海外协同中心建设国际人才孵化飞地,探索“中关村-硅谷高端人才创业中心”模式的人才创业园建设。三是积极发挥第三方引才作用。支持建立专职运营服务团队,参考PNP(Plug-and-Play,国际孵化器机构)模式,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重点提升海外科技企业引入、跨境创新活动、大企业创新服务、成长型科技企业加速、离岸孵化及海外招才引智等创新中介服务能力水平。积极发挥学术共同体、海外校友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作用,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充分发挥PNP南京产业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园协会(IASP)等创新机构和国际组织资源链接作用,市场化推进开放创新,引进创新资源。四是提升人才服务效能。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充分发挥“宁归来”首站公寓作用,探索服务人才归宁工作疫情防控的新模式。通过沙龙、项目线上路演、高峰论坛等形式,精准对接交流、建言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国际人才对南京的粘合度和认同感。五是深化国际人才街区建设。深化国际人才街区落地承接功能,多点布局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高标准配套教育、医疗、商务、文化等基础设施,形成国际人才“一站式”事业发展和生活服务平台。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