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228号提案的答复
    (推进阳光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31 12:29 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刘忠斌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阳光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022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谋划“十四五”学校体育工作。

    一、不断夯实学校体育硬件基础

    《意见》中,明确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好学校体育场地,配备相应设施和器材。建立学校体育设施年度报告书制度,制订并落实体育场所、设施和器材增补更新计划,确保学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开展。鼓励有条件的板块、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在宁高校合作共建体育场馆,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组织教学活动。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同时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有些学校存在体育基础条件差、运动设施不达标的问题,分类采取措施,切实改善学校硬件基础:一是实际办学规模远大于当初设计办学规模的,将会同城市规划部门进一步完善全市区域内的教育布局规划,科学统筹学校布点规划,合理控制办学规模,确保实际办学规模不超设计办学规模。二是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先天不足的,一方面将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合理制定学校改扩建方案,积极争取学校建设用地,完善学校办学功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办学标准;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利用校园地下空间,参照学习北京、上海等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做法,合理利用学校地下空间新建地下运动场馆,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农村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薄弱学校,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农村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进行资金补助。2021年,全市投入1.5亿元用于中小学运动场地新建改造工作,分别用于塑胶跑道新建改造和足球场地新建改造,上述项目的实施使全市各中小学运动场地符合国家新标准,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开展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贯彻省教育厅校内户外活动不少于1.5小时、校外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要求,制定下发《南京市中小学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在立足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集体体育锻炼、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阳光体育联赛等基础上,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两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的主题化校园体育活动。突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教育内涵,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完善体育教育生态,凝练学校体育文化,打造体育文化品牌,形成我市校园体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品牌化的南京特色,不断提高校园体育活动有效性、长期性,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探索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工作机制,建立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利用网络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家庭体育锻炼的成效,倡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亲子运动会,营造家庭健康、全民健身的氛围,为“健康南京”助力。计划于2022年下半年开始,依托“我的南京”APP研发学生体质发展档案,在家长手机客户端实时跟踪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雷达图评价,提出针对性的家庭干预方案并督促成效,同时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和知晓度;制定下发《关于规范全市中小学智慧体育项目立项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建立市、区、校三级的智慧体育平台,运用智能化、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建设发展,形成互联互通互享、高效安全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应用,实行精准干预指导,提升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水平;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实操工作,建立应急救护工作机制,开设应急救护实践课程,并定期开展应急救护和防灾避险演练,配备专兼职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和红十字救护员,配置应急救护相关设施设备。

    三、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

    一是改革对学校的评价。严格落实《江苏省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完善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建立和优化区级体育工作考评体系,促进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把区域、学校体育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尤其是近视率、肥胖率等变化情况等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和高中发展性评估、特色学校建设等指标体系。二是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健全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体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体质健康监测、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和办法。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参加市级以上组织的体育赛事成绩作为体育教师教学成果,在参加教学科研工作评定、职务职称、晋升评审、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在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设立体育与健康教育专项,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瞻性研究、教学成果奖评选等中权重,保证体育类奖项占有一定比例。三是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建立每学期学生体能训练和测试档案,将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推进学生荣誉证书注册认证管理,逐步建成中小幼一体化的学生体质健康和特长发展数据库,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改进中考体育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执行“过程评价+基础知识+现场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逐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权重,到2025年提升至中考成绩总分的10%以上。统一考试类别、考务条件、评价标准,运用数字化、可视化手段,改进考试方法,确保成绩精准、客观、公正。

    四、体教融合助力学校体育发展

    多年来,教育、体育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体教融合会议机制的作用,通过打造阳光体育特色学校品牌,推行“教练员进校园”工程,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的校园阳光体育节“十大联盟”赛事体系,畅通运动员升学就学通道,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等,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积极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体教融合工作品牌。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期间,江苏共14支项目代表队,南京牵头组队13个,最终金牌总数和总计分双获全国第二。2021年,南京成功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成为江苏省年度唯一入选的城市。2022年,会同市体育局下发《关于公布南京市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项目布局学校名单的通知》积极打造区域体育优势和特色项目建设,形成以普通高中为龙头,联合周边初中以及初中学区内的小学项目发展共同体,为下一阶段南京学校体育蓬勃发展谋篇布局。

    五、加强新时代校园体育宣传力度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无论是市级青少年阳光体育节“十大体育联盟”活动,还是校园足球赛事,每项赛事活动的方案制定中,都把宣传力指标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宣传奖项,树立鲜明的宣传意识奖惩导向。二是挖掘活动外延。依托各项体育赛事活动,创新增设主题LOGO、摄影绘画等征集环节,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最大限度扩大活动覆盖面。三是丰富宣传方式方法。科学运用纸媒、自媒体、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搭建南京校园足球网,在全市体育特色学校官网建设“阳光体育”专栏等,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体育宣传阵势。

    六、注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格局”的总体工作目标,并由市教育局牵头,19家部门组成南京市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联席会议。二是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推进所有中小学两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开展意志品质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科学开展学生心理排查,建立学生心理安全研判机制,为每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重点关注学生实施“一生一策”跟踪辅导。建立完善的陶老师工作站——各板块分站——学校心理辅导室三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三是凝聚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持续开展中小学全员家访活动,密切家校沟通,将学生家庭情况作为心理排查与建档的重要内容。与民政、公安、妇联等部门开展联合家访工作,汇聚各方力量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精准帮扶与关爱。成立南京家长成长学院和家长服务中心,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开展线上线下家庭教育培训和“一对一”专业家庭教育指导。

    七、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抓实学校体育督导考核

    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过程督导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在学前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快乐体操、趣味田径、足球嘉年华等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周小学4节及以上、初中和高中3节及以上体育课,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节健康教育课,积极探索多形式、跨学科渗透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引导市属高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我市于2015年底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了“南京市阳光体育专项督导工作”,成立了“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每年组织开展阳光体育专项随机督导工作,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中小学校全面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统一测试制度(学校统一组织测试或引进第三方测试)、数据准时上报制度、审核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研判制度、评优评先应用制度。各板块明确专人负责国家、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含新增近视数据)审核、上报工作,严把数据审核关、上报关,凡未按要求准确、及时、完整上报及公示的学校,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制”。

    2021年,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分类审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其中,体育类培训机构由体育部门负责制订完善相应设置标准和审批办法,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批。后续,将与体育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具备资格的体育类培训机构进校园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课后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国家、省、市有关体教融合相关政策为引领,不断拓展体教融合工作阵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不断创新丰富体育宣传模式,不断扩大体育赛事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体育工作中的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