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01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落实“双减”政策,完善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进校园工作机制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30 03:46 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104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民进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落实“双减”政策完善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进校园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是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的切实举措和重要抓手。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市在“弹性离校”工作基础上推出课后服务3.0版本,通过扩规模、提质量、强保障,2022年春季学期,全市66万名初中和小学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参与率超过96%,学生家长总体满意率超过90.6%,被教育部作为“双减”优秀案例向全国推介。

    一、关于统一思想,落实长效机制,强化各方的主体责任的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课后服务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实事来抓,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一是加强政策引导。继2017年、2019年市政府办公厅两次出台“弹性离校”文件后,2021年秋季我市又出台《全面深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升级。二是健全工作机制。依托市“双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在政策研制、资源推荐与审核、督查督办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和协同管理。如体育局“冠军进校园”、科技局“科普基地优质资源进校园”、农业农村局“青少年学农基地”等项目大大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三是落实经费保障。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在法定工作日开展课后服务的,可按标准领取课后服务补助。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发挥牵头作用,主动抓好统筹协调,积极会同市“双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相关成员单位,组织各类优质课后服务资源进校园,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不断提升全市课后服务工作质量。将积极配合科技、文旅、体育等部门,进一步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和监管。

    二、关于夯实保障,确保经费拨付,为服务开展免除后顾之忧的建议

    为落实经费保障,市政府办公厅在《关于全面深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一致的原则,切实落实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责任。根据学校隶属关系,相关费用由财政分级保障,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及代收费等方式共同筹措。其中,财政部门按照生均每年不少于500元标准设立专项资金,服务性收费按每学期300元的标准收取。对于生均不少于500元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标准,各板块可以根据本区域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和实际服务时长,适当增加财政补贴标准。关于代收费政策,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文件规定,学校课后服务代收费标准的制定权限在省发改委。目前,我省尚未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代收费政策。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配合财政部门强化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指导督促各板块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政策,确保课后服务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同时,我局将与市发改部门进一步沟通,并向上级部门积极呼吁争取代收费政策试点,为推进校外优质资源进校园打通瓶颈。

    三、关于创新思路,缩小区域差距,让专业人才发挥切实作用的建议

    正如提案所指出的,我市课后服务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不够充分,城乡、区际、校际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我市积极拓展参与渠道,丰富活动内容。一是坚持上下联动。坚持“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学校主体”管理体制,推进各板块、各学校深化实施。会同科技、体育等部门初步建立联合推荐公益性社会公共资源工作机制,首批遴选421个公益性项目并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倾斜。二是坚持校内外结合。坚持以学校教师为主力军,同时积极争取在宁高校师生、退休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专业人员、志愿服务人员参与课后服务。三是坚持线上线下结合。积极利用“金陵微校”等资源平台及优质网校等各类线上资源,向学生免费提供线上专题教育资源。

    下一步,我局将根据贵单位的建议,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完善课后服务清单机制,会同文旅、体育、科技等多部门进一步深化市区两级的部门合作,遴选新一批优质社会公共资源并形成项目清单,重点提供给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指导各板块积极统筹本区社会资源,强化资源支持。二是启用全市课后服务资源管理平台,以便于学校和资源提供方精准对接。三是筹建课后服务中心,加强创新引领,实施服务管理,开展监测研究,进一步提升全市课后服务工作水平。四是探索第三方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办法,以便更多的校外优质资源参与课后服务,为学生兴趣特长发展提供更加多样的选择。

    最后,再次感谢民进南京市委对南京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2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