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00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29 14:46 来源:市工信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市工商联:

    你们好!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总体发展情况

    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获得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5家(其中68家已过有效期)。

    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营收为180.20亿元(平均每家4.1亿元),同比增长13.77%;营业利润为25.84亿元,基本与上年度持平;研发费用投入为11.30亿元,同比增长19.27%,占营业收入比重为6.2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为3.38%);累计储备专利2733件(每家企业平均62.11件,全国平均有效专利数逾50项),其中发明授权专利825件,实用新型1573件,外观设计335件;全年月平均用工人数为1.40万人,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规上工业企业8.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33.33%。

    217家有效期内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营收为654.02亿元(平均每家3亿元),同比增长14.77%;营业利润为83.40亿元,同比增长16.48%;研发费用投入为56.93亿元,同比增长26.32%,占营业收入比重为8.70%;累计储备专利13856件(每家企业平均63.85件),其中发明授权专利3181件,实用新型7414件,外观设计3261件;全年月平均用工人数为5.05万人,同比增长6.46%,增速高于规上工业企业6.7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22.12%。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出台全国领先政策文件。2021年11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南京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动员全市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年6月9日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了《2021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南京综合排名第5,其中我市出台专门政策文件,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做法,作为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典型案例得到了工信部的充分肯定。纳入高质量考核。20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重点任务来抓,每年明确培育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区,并纳入市对区高质量考核。2021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1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推进作用,制定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协调动员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诉求。

    2.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2020年全市出台了《南京市规上工业企业追赶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每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全市净增规上工业企业已超过1300家,至2021年底,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3969家。2021年又出台了《南京市“十四五”期间市场主体培育计划》,要求到“十四五”末注册企业数量、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软件企业数量均要实现爆发性增长,为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群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层建立培育库。2012年开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工信厅部署要求,累计建立了131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为争创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考国家和省认定标准,2022年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录库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优化了入库标准,目标建立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录库,摸清入库企业的短板弱项,实施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合培育。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构建“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链,每个产业链梳理30—50个综合规模、发展潜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动本土优质企业做大做强。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全面创新发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从2022年开始市级层面每年设立9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从知识产权、人才等方面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对首次获得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奖励力度全国领先。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荐企业参与国家、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近年,向国家、省推荐并获资助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经费逐年提升,2021年度全市共获批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37项,聚焦电子信息制造、智能电网、智能装备和新材料领域,获批经费8778万元,同比增长60.5%。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和关节点,鼓励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联合社会资本,组建了401个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专职从事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科技服务业务。在此带动下,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快速增长,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52.38亿元,同比增长9.5%。

    4.发挥市场力量,引导企业加速成长发展。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我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政府采购支持科技创新产品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细则,通过预留采购份额、评审价格折扣、推广引导采购等政策组合拳,提升科技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领域的规模和占比,对专精特新中的小微企业给予政策上限10%的价格抵扣。支持企业加快上市。实施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建立100家专精特新拟上市企业培育库,完善上市服务专员工作制度,为企业上市提供全程服务。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按照现行科创板标准给予补贴。加大宣传推广。制定、报批在南京南站设置“专精特新宣传专区”,免费展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工作方案。制定并印发《2022年南京市重点产业供应链对接工作方案》,围绕“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持续开展重点产业供应链供需对接活动。

    5.加大金融服务力度,降低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成本。免除转贷基金费用。市民营企业转贷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正常使用期限(15天)内,免收转贷费用,单户企业享受“零成本”优惠的年度转贷金额累计不超过6000万元。今年以来共为26家“专精特新”企业服务47笔、转贷5.64亿元,免收转贷费用达71.9万元。设立“专精特新保”。市财政专门设立“专精特新保”融资担保产品,通过建立“担保、银行、财政、再担保”四方风险分担机制,对列入“专精特新”企业名录库的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企业可通过“宁创贷”合作银行办理授信2000万元以下的无抵押、无质押流动资金贷款,并享受免担保费支持。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宁科贷”合作银行扩大到37家,政策扶持对象覆盖专精特新等科技型企业,单户贷款授信上限提高至2000万元,统一依托“南京金服”平台线上实施。截至5月底“宁科贷”发放贷款7797笔,金额169.23亿元。

    6.开展精准服务,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搭建政企常态化沟通平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动问需于企,每月开展服务企业活动,通过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渠道,与企业家面对面座谈交流,帮助企业疏堵点、缓痛点、解难点。我局坚持做好每月活动的组织和企业问题诉求的梳理、交办、跟踪、协调等工作,助力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共有665家企业参会,共提交诉求1170件,其中1117件已办结,办结率95.9%,其余53项诉求因涉及用地、历史遗留、法律纠纷等,正在加紧推进中。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打破人才认定唯学历唯职称的条条框框,鼓励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引进管理技术人才,将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的技术研发负责人、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前三名)列为C类、D类人才,对购买首套房分别给予170万元补贴、50%共有产权房。开展“百企提升”志愿巡诊。2018年以来我局坚持打造“百企提升”志愿巡诊公益品牌活动,每年组织政策、管理、融资等方面资深专家,对企业进行现场诊断。活动已覆盖全市7个工业企业集中区,累计向522家巡诊企业出具发展建议书,解决企业需求940个。在省级层面此项工作受到刘鹤副总理批示肯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优化梯度培育体系。落实2022年6月1日印发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企业〔2022〕63号),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标准,紧盯到2025年全市构建起“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力争2022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

    2.进一步加快落实各项支持政策。人才方面,积极采纳市工商联的意见建议,对与我市行政区划范围内注册且独立纳税的企业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年申报纳税收入(含股权激励)不低于30万元的各类人才,给予E类人才待遇(享受公共租赁住房60平方米或租赁补贴每月2400元),吸引、集聚一批中间类人才。同时加大“将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的技术研发负责人、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前三名)列为C类、D类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支持企业应享尽享人才政策。用地用房方面,落实《南京市空间要素保障创新计划和若干配套政策》,确保不低于20%的空间规模指标优先保障重大科创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项目需求。针对“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项目,优化招拍挂程序,做好土地供应。落实产业园区中工业项目可配建15%的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产业项目的人才用房提供政策支持。融资方面,落实《南京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2-2024)》,采取“宁创贷”等贷款贴息方式,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加大“智改数转”投入。数字化改造方面,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按照《南京市工业企业重大设备技改项目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宁工信〔2022〕46号),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对单个重大设备技改项目当年累计设备购置发票金额达到5000万元(含)以上,按项目当年技术设备购置总额的10%、当年封顶2000万元给予奖补资金支持。统筹市、区力量,通过政府采购,全面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优先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解决方案。

    3.进一步实施产业集群带动战略。实施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加快打造万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城市、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强“链主”企业培育,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开展应用场景推广和创新产品评价。承办好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力争十四五期间每条产业链累计培育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

    4.进一步加大精准服务企业力度。根据市委主要领导在今年全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上提出的“服务企业更及时”工作要求,统筹落实好《南京市“服务企业·面对面”活动工作方案》。通过市领导带头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专项服务,局长、处长开展全流程办事服务行动,涉企部门企业服务专员定向服务,深度了解专精特新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建立惠企政策、涉企需求、助企解难“三张清单”,定期报送惠企政策落实情况,需求匹配情况、为企解难成效,把专精特新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来办。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市专精特新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