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港澳界别组: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南京文化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推动文化旅游深入融合为中心,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统筹抓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您提案中的建议与我市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高度吻合,也是文化为魂、推动南京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将完善思路举措、融入重点工作,着力讲好南京故事。
一、挖掘整合资源,打磨城市历史文化品牌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文脉源远流长。为彰显南京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促进城市文化品牌的保护、推广和有效应用,我局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品牌打造工作。
一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留存城市记忆。通过修编《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城市发展思路,把历史遗存、老旧建筑当作艺术品,精心设计改造。重视公共建筑的文化内涵,处理好传统风貌和现代风貌的关系,打造体现南京历史文化内涵、环境特色的精品建筑。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修缮、整合、利用。明确“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城市空间特色,完善名城总体格局风貌保护和历史文脉资源保护。
二是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品牌。将南京优质文化品牌融入文旅推广资源,打造一批金陵特色文化“符号”。以老城为重点,以市域为扩展,将同一历史文脉或文化特质相近的文化资源串联成文化特色空间,推动滨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打响秦淮文化旅游品牌,谋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打造一批知名景区品牌、产品品牌和节庆活动品牌,目前已建成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5家4A级景区;“南京云锦”“金陵金箔”等已成为著名商标;中国南京秦淮灯会、国际梅花节等节庆活动品牌享誉海内外。此外通过整合资源,文博单位开发众多文创产品,“六朝风采”“慎之戒之家训”“瓜瓞绵绵”“不忘初心”等系列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设计大赛上获奖,扩大了南京文博文创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扎实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每年举办 “城门挂春联”“城墙灯会”等品牌文化活动,打造海丝和城墙文化品牌。
三是彰显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聚力“博物馆之城”建设。 近年来,我局积极创新文博场馆管理体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把南京文物藏品所承载的灿烂文明和历史文化展示给公众。建成南京城墙博物馆,成为国内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印发《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博物馆备案和孵化工作,发布了南京市第一批40家类博物馆孵化培育名单。为统筹好全市不同地域博物馆发展,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筹划成立了长江路、老城南、钟山博物馆集群聚落。持续推进一级博物馆建设,加大对地方特色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力度,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博物馆活力,将“博物馆之城”打造成为南京全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二、发挥禀赋优势,推进教育文化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馆校合作。我局会同市教育局先后印发《关于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的通知》《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加强政策指导。2021年,市教育局评出120个市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其中,《城墙探微》《南博奇妙日》《探物南博》《中国纸文化的实践探究——中学生文物修复系列课程》《江南丝塾》等均为来自各类文博场馆和中小学校的优秀研学课程。市博物总馆《“到博物馆玩去”综合实践课程》、民俗博物馆《“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信仰课堂”馆校合作红色研学课程——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获评“2021年江苏省馆校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六朝博物馆“三国将军炼成记”、渡江胜利纪念馆“种下红色的种子”馆校合作课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信仰课堂——纪念馆里的党史故事”获评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园林课堂——花木知秋”、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春蚕蜕变·共织华章——桑蚕文化活动课程”获评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教育推介项目;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评江苏省博物馆研学基地。
二是深化校本实践。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校本实践,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与热爱。共有11所中小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京剧、书法、木刻版画、民族民间音乐、篆刻等。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外国语学校签订《共建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协议书》,开展参观交流及志愿者活动。夫子庙小学开设“传统礼仪课程”,包括“开笔礼”“成童礼”等。聋人学校成立了灯彩、中国结、泥塑、抖空竹、手绘脸谱、剪纸、丝网花、竞速魔方、杂技共九个特色社团,邀请民俗博物馆的老艺人和南京杂技团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定期开展主题活动。考棚小学于2006年起开展“秦淮少儿艺文苑——溢彩秦淮润童心”综合实践活动,先后聘请多位民间艺术大师每周到校,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与学校教师共同为孩子们授课。学校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分别在各年级安排绳结、脸谱、纸花、剪纸、风筝、花灯、白局、古琴等课程。
三是非遗进校园焕发活力。成立南京白局校际联盟,将非遗元素植入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在南京市非遗专业学院设置非遗专业和课程,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参与到非遗传承的实践中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剪纸传承基地获评教育部首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基地。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的“南京市民俗馆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程实践案例”和南京白局少儿传习实践基地的“南京白局进校园实践案例”分别荣获2020年度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三、系统科学谋划,打造多元文化活动载体
一是传承传统文化节庆活动。2018年,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南京出版传媒集团等组织编写的《我们的节日——小学生读本》正式出版,发行近20万册。2019年,出台《关于开展南京市学校“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主题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六个中华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开展学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的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各区、各文博场馆开展与“年俗”“节庆”有关的展演展示活动,如秦淮灯会、剪纸、舞龙、舞狮等,通过现场展演、直播、短视频、“非遗+旅游”等方式,向社会展示年俗节庆活动。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市级主题展示活动,同时征集评选优秀教育实践活动案例,征集到近800个案例,共评选出240个优秀案例,将部分优秀案例汇编成《“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优秀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手册》。开展教育精品示范课例征集评选,“太白之旅—南京篇”等12个项目被评为精品课例、“我是小小考古人”等11个项目被评为优秀课例,在金陵微校平台上线,作为首批《在博物馆里长大——南京市等级博物馆教育精品课例》进行推广。
二是精心策划文博主题活动。开展“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举办各类展览、展示、演出、宣讲、体验等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宣传教育,举办的南京五佰村东吴名将丁奉墓考古发掘项目等公众考古活动,深受广大市民和学生朋友欢迎。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为丰富南京市中小学生暑期文化生活,让广大青少年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持续举办二十届“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先后推出“我的展览我做主”“探秘科博”“‘让记忆照亮未来’七个一仪式化教育课”“回望六朝”等多个博物馆教育品牌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年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活动,开展南京非遗作品云展览、云直播、云课堂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推进非遗项目进景区、进校园、在社区。
三是加强节日文化阵地建设。2022年,认定江苏华域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等28个单位为南京市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南京市市级以上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达到75个。利用各保护基地有固定场所,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展示、交流、培训、研究。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示基地,年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200余场、展览10余场。南京剪纸传承保护基地举办中国剪纸(南京剪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10周年宣传活动,宣传、普及非遗知识和保护理念。骆山大龙传承保护基地每年腊月二十六至腊月二十八,在溧水区骆山村举办大龙文化节,进行起草、跳云、跳龙的表演活动。秦淮风光带景区、金陵水乡钱家渡景区入选首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单位,彰显南京非遗的多彩魅力,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风采。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南京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俊(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等的传承人数字记录工作,开展2020—2021年度全市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评工作,督促和激励保护单位、传承人更好地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下一步,我局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深化工作举措,加强部门联动,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文化事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