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542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发挥驻宁高校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25 15:10 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陈爱玲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发挥驻宁高校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提案立足我市实际,紧扣科技教育资源优势,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规划,提出要发挥驻宁高校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陈委员总结的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合作共识、积极“借脑引智”、推进联合攻关、推进精准合作等5条意见建议,高屋建瓴、立意深刻、见微知著,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在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优势,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精准组织线上线下创就业服务活动,吸引大学生在宁创就业。

    (一)联合共建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原始创新供给。一是依托在宁高校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紫金山实验室与在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机制。近年来,紫金山实验室完成了世界上首个6G光子太赫兹100Gbps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创造出目前世界上太赫兹无线通信的最高实时传输记录,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优势;发布了国内首个泛边界异构大规模多云交换平台,实现与多家公有云平台的互联互通;创建国际上首个面向全球常态化开放的网络内生安全试验场NEST,形成研学产用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二是依托在宁高校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面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南京大学李爱民院士团队,集聚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优势资源,建设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三是依托在宁高校建设城市硅巷和大学创新港,通过高校学科优势和园区产业对接,形成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聚,目前已经建成玄武硅巷、秦淮硅巷、鼓楼硅巷,共计143万平方米和南航国际创新港、长三角智能制造创新港(南京理工大学)。

    (二)建设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积极探索“以人才团队持大股的方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重要创新举措,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共有401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其中与在宁高校共建有140家,占比34.9%且最高。依托在宁高校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与我市主导产业结合紧密,在服务产业发展、孵化科技型企业、集聚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获得2020年度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奖补的80家机构中,有40家依托在宁高校建设。此外,2021年我市重点培育的40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中有23家是依托在宁高校建设,占比57.5%。例如,依托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注册成立,2019年成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的共建单位,2020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1年获批建设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被认定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萃药康于2022年4月25日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我市第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首家上市的新型研发机构。

    (三)围绕重点产业“借脑引智”,加快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向全国69家重点高校院所、其中在宁高校院所18家,选派科技人才专员106人次,校地干部互派,选聘科技镇长团进入板块园区。借助科技镇长团等资源,深化与省内外知名高校、重点科研院所的对接服务,及时掌握高校院所最新科研成果,与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沟通,实现项目落地。签订长效合作协议80份,落地和在谈新研机构59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近500人,共建校地、校企合作联盟和实习基地79个,签订合作协议140多项,落地转化科技成果300多项,合同金额超8亿元。江宁开发区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和驻区高校的合作,和东南大学共建“环东南大学知识创新圈”。

    (四)优化就业岗位获知渠道,多措并举提高岗位匹配度。会同各在宁高校组织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调查,以微信小程序广泛推送、摸排采集求职意向,为校企对接和人岗匹配提供支撑,提升就业服务针对性、精准性。截至目前共回收8000多份问卷,推送匹配岗位3万多个。搭建24小时供需平台。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加强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区域合作,开展文化人才专场(网络)招聘会、“宁聚英才 共赢未来”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等特色招聘活动。建立高校服务群、企业服务群,与100余所高校、数万家企业实时提供对接服务。5月18日,面向数字经济方向求职的在宁高校毕业生,举办了“宁聚英才 共赢未来”南京市数字经济企业直播带岗系列活动,两个半小时吸引了近13万人观看,紫金山实验室、浩鲸云科技等6家企事业分别进行了介绍和线上答疑,153家数字经济企业参与线上招聘会,提供近万个岗位。

    (五)创新求职面试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一是举办“空中校企专场”。建设“网络面试间”,分企业端与学生端两个现场,定时连线开展视频面试,目前已开展“网络面试”9场次、服务614人次。二是搭建“玻璃屏”对话。通过玻璃隔屏将面试间实现双方隔屏对话,可确保“见面不接触”。5月7日,在市人才大厦改造后的招聘窗口组织了首场线下面试,80多名应届毕业生前来完成隔屏面试。三是运行“面试直通车”。组织大巴携用人单位进入校园开展面试,招聘人员不下车,隔车窗与应聘大学生交流,全过程封闭管理。5月10日、11日,十余家企业乘“面试直通车”前往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等,进行“隔窗面试”、就业指导等服务。四是启动第十届“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设置12个区级分赛点,致力吸引优秀创业人才汇聚。五是开展“创聚金陵”创业服务主题活动。发布我市创业基地(创业园)空铺(位)信息,运用政策宣讲、咨询解读、培训及印发资料、媒体传播、靶向对接等方式,实现市内高校、园区、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全覆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持续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探索融通创新机制。将高校学科优势与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在宁设立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鼓励在宁高校积极参与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技术与服务结合、科技与产业融合。

    二是加快推进高水平新研机构建设,强化链接孵化能力。继续推进在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统筹布局重点支持源头创新、企业培育、服务体系构建。一方面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质效提升,畅通“科—技—产”双向链接。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与在宁高校、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技术供给和产业应用。另一方面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三是优化服务在宁高校毕业生,鼓励在宁创就业。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创业,实施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创业服务,精准组织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活动,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聚焦主导产业及重点产业链多方筹集不间断推出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岗位。推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聚焦青年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强化各类创业奖补等政策支撑,做好第十届“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工作,持续开展2022年“创聚金陵”创业服务主题活动,推动青年大学生把握机遇,积极投身创业。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校地合作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