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368号建议的答复
    (建议加大力度支持中药产业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1 00:00 来源: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陆茵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建议加大力度支持中药产业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建议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建议对中医药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从将发展中医药产业列入我市远景规划,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成立产业研究战略合作联盟,增加政策引导和支持等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对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有很大启发。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部分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中药事业发展

    我市高度重视中药事业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医药科研水平,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研究制定了长远规划。

    1.已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长远规划。一是2021年3月26日,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成果,以中医药等产业为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服务贸易市场;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强各类中医院和国医堂等特色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中医药材质量提升,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鼓励中医药开放发展。二是为加快推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我市编制了《南京市“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现代中药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积极引入中药创新药,坚持守正创新,挖掘中药宝库,通过中药现代化研究阐明中药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重点布局针对四大慢病的预防及治疗的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构建“两核三极”(江北驱动核,江宁驱动核,以及栖霞和经开、高淳、鼓楼和玄武三大增长极)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栖霞区创新药基地增长极,重点布局现代中药领域。

    2.研究出台《南京市中医药条例》。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出台《南京市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已将其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为正式制定《条例》,进行了专题调研,主要针对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现状、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现状、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科研发展现状、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发展现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扎实有效的为促进我市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教育体系,提供中医药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做充分准备。

    二、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中药专业人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共有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具体分别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举办的生物制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培养具备中澳两国文化背景,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制药技术,能在中外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中外医药、农药、食品和生物化工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药物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斯维本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医药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卫生事业管理沟通技能,综合素质高且能力强,能在国内外医药企业、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管理与咨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培养具备中澳两国文化背景知识且通晓汉、英两种语言,系统掌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食品质量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德国德累斯顿国际大学合作举办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西医结合特色的跨学科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组建产业联盟,助力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2020年12月,由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链专班牵头组建的“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服务联盟”揭牌成立,联盟首批成员由产业链重点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医疗机构、产业资本等在内的约80家单位组成,其中包括先声药业、健友股份、药石科技、金陵药业、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弘典中药产业研究院等中药领域单位。联盟旨在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产业研讨、企业培训、投融资对接、产品推介等活动,推动科研、产业、市场、资本、政策等信息在联盟成员之间共享,营造协同创新、共享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自成立以来,成功举办“中国创新药物PI沙龙”,触达6万多人,并已线上直播18个专题,14个专业细分领域社群,涉及基因细胞治疗、多肽药物、核药物、靶向递药、胶质瘤等多个热点赛道,为联盟成员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成员间资源共享。

    四、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

    1.实施科技专项。一是开展中医药科技专项。市卫健委“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目标,设立市级中医药科技专项,全面提升中医临床、中医基础和中药研究应用水平”,开展2022年度项目立项申报工作。主要支持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优秀中医药青年科技人员,培养其独立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能力,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为我市培养优秀中医药科研后备人才。支持具有一定中医药科研基础的中医药科技人才,针对临床难题,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学科可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生命健康科技专项。重点支持新药研发(包含中药),进一步强化生命健康科技支撑。

    2.鼓励中药研发和产业化。今年,市工信局会同有关部门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重点支持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按“免申即享”的方式给予兑现,对于中药相关品种同样适用。

    3.积极争取省市支持。近几年10多个中药品种或项目获得国家和省市资金奖补,其中圣和药业“中药大品种先进制造技术标准验证与应用项目”被推荐至国家工信部,获批准立项并给予政策支持。

    4.强化对接服务协调。梳理我市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情况,发布推广应用目录,组织召开医企对接会,促成生物医药创新产品进入医疗机构使用。柯菲平公司“脑脉利颗粒”,推广前进医院10家,推广后新增入院20家,第一个采购周期即实现销售额760余万元,后又延续执行第二个采购周期。

    下一步,为进一步支持中药产业的发展,我市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将加大力度发展中药产业。一是开展规划《纲要》年度监测评估工作,对《纲要》中有关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总结分析,进一步确保《纲要》中有关中药部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落地实施。二是持续推动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合作,探索与其他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培养更多中药学专业人才。三是借助产业创新服务联盟,多组织有关于现代中药、创新中药的活动专场。四是加大中医药科技专项和生命健康技术专项的支持力度,引导中药企业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五是拟从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畅通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支持国际联合研发等方面深化我市生物医药企业与东盟合作;鼓励并推动在宁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加强对东盟市场的互动与关注,加强中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六是积极配合《南京市中医药条例》立法调研,配合研究并促进解决立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条例》尽快出台,全面加快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中药产业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