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刘晶波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为有特殊需要家庭父母提供心理支持的建议”收悉。我会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市残联、民政、卫健和妇联一直致力于服务全市广大有特殊需要的家庭,努力为有特殊需要家庭父母提供支持。
一、体系化建设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网络
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始于2007年,先后4次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71家,平均每年为3000多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得到残疾儿童家长的普遍认可。为方便残疾儿童家长了解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2020年,市残联开通了“宁儿康”线上服务平台,为发育障碍儿童提供康复政策咨询、康复知识问答、康复机构介绍、服务机构转介等服务。今年疫情期间,市残联联合市卫健委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增设了孤独症儿童康复指导和残疾人心理咨询在线服务,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团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近期,栖霞区残联开通了“七七”心理疏导服务站,联合区教育局依托栖霞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与“陶老师”工作站栖霞分站资源共享,共同为全区特需孩子及其家庭、从事残疾人事业的工作者提供专业性、公益性心理援助服务。
市民政局畅通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利用我市“1234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和市区两级13条未成年人救助服务专线,按照“市级受理、区级处置、部门协作”的原则,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法规咨询、心理疏导、情绪抚慰等服务,对需要紧急干预的严重心理危机事件,及时转介“96111”陶老师热线,确保紧急情况“第一时间联系、第一时间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官微开设“吴帆说吧”小课堂,利用音频播放四期心理调适微课程,教给家长及孩子在特殊时期调整心理及情绪的小妙招。市未保中心通过公众号发布疫情期间儿童心理防护指南,解读儿童心理问题、负面情绪及应对方式,有效防止特殊情况儿童及家庭心理问题的发生。
市妇联从日常工作实际出发,注重优化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结构,将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心理咨询师团队建设与律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相结合,面对面咨询与电话咨询、网络留言相结合,深耕细作服务平台立体化,形成了以“12338”妇女维权热线、宁姐凝心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反家暴应急联动服务、妇儿之家网上留言咨询的“四个平台、六个端口”服务矩阵,建成了一支拥有40多位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骨干团队。2021年,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建设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有效促进了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挂牌建立1个市级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中心、3个区级分中心、1个社区工作站。在日常接处个案中,对有特殊需要家庭父母注重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来化解矛盾纠纷,从知情意行多维度为求助者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开通了“宁姐凝心”24小时心理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热线,招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全天候不间断服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
二、社会化助力特殊需求家庭健康发展
市残联依托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定点康复机构、残疾人之家,每年邀请专家举办各类公益讲座、培训、才艺展演,向残疾人及其亲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心理自助能力。市残疾人专门协会每年组织“家长能力建设”讲座,“户外亲子活动”等,开展残疾人励志教育活动,宣传残疾人家庭自强、自立的故事,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市民政局依托儿童“关爱之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市建成31家省级儿童“关爱之家”,实现12个区全覆盖,其中高淳、溧水、六合等区参照省标建设儿童“关爱之家”,实现街道全覆盖。 “关爱之家”内设心理咨询功能室,利用图书画册、沙盘游戏、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家长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和孩子通过活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区未保中心、儿童“关爱之家”工作人员联合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利用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乡之机,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进行走访或组织亲子活动,开展“家长课堂”,为家长提供监护指导、情感疏导和心理支持,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提高监护能力,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市卫健委积极开展普惠托育机构家长课堂活动,通过联合南师大、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每年为新建普惠托育机构家长免费开设读懂孩子婴幼儿心理需求类、亲子沟通的策略与智慧等课程。2021年为家长免费授课20场,场均50个以上家庭。
市妇联强化部门协作、条块结合,链接、整合更多资源将有特殊需要家庭服务融入广大家庭健康发展中。通过与市司法局合作,成立家事调解专业委员会,培育一线调解骨干队伍,打造基层特色服务阵地,推出了“婆婆妈妈调解工作室”“合家浦畅婚姻家事调解服务中心”“苏玲家事调解工作室”等工作品牌。通过联合市委政法委,在网格员培训中开设家事调解专题课程,提高网格员排查预防调解能力,及早发现苗头问题,预防和化解家事纠纷,将家事调解解决在“家门口”。通过与市民政局联合推广婚姻家庭辅导室,开展婚前辅导教育、离婚危机干预服务,制定的《婚姻家庭辅导室服务规范》市级地方标准,2022年升格为省级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三、项目化破解特殊需求家庭服务难点
市民政局积极探索“普惠型”儿童福利发展路径,为部分困境儿童购买南京市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为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购买意外伤害类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了困境儿童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市卫健委采取医育结合,开展养育照护和托育服务。根据每个婴幼儿发育水平设计教育与训练内容,开发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和示范性个性化早教课程,实施科学的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全年参与示范性个性化教育课程4006人次,开展亲子活动3000场,参与人数10万人次。联合市妇幼保健院建成南京市婴幼儿早期发展中心,通过市、区、街道三级阵地线上线下、科普动画视频、科普知识宣传页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婴幼儿养育照护的理念和知识,为家长当好养育照护的第一责任人提供有力保障。 2021年共开展科普讲座1000多场,参与宣传活动的家长21303人次,接受实操指导家长1474人次。
市妇联自2017年起,先后在秦淮区、栖霞区实施“同在阳光下—特殊儿童心理关爱项目”,针对特殊儿童和家庭,通过专题讲座、个案辅导等给予分析指导,帮助儿童及家庭成员掌握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指导家长进行负面情绪调节训练,有效化解负面情绪,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引导家长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特殊儿童,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和影响儿童。实施“宁姐益家”家事调解公益服务项目,通过成立南京市家事纠纷调解专业委员会,以个案服务、社区工作以及政策倡导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链接妇联、司法、心理等多方力量,探索多部门、多专业、适合地域实际的合作机制,预防婚姻家庭领域问题与矛盾升级,为有特殊需要家庭处理家庭内部冲突与矛盾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
下一步,市各相关部门将继续深化合作,为我市特殊儿童家庭父母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保健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养育压力、提升生活品质与人生尊严。
1.多措并举,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心理支持服务。一是开展心理咨询及团体心理辅导,市残联每年举办2—3次支持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聚焦家长出现较多的诸如亲子关系、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困扰进行心理疏导。二是根据特殊需要家庭的需求,提供公益性家庭服务和喘息服务,特别是对有特殊需要的父母提供充分适宜的心理健康保健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养育压力、提升生活品质与人生尊严。三是通过调查问卷、量表等方式了解残疾儿童家长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对残疾儿童家长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四是组织“家长能力建设”讲座、“户外亲子活动”等,开展残疾人励志教育活动,宣传残疾人家庭自强、自立的康复故事。
2.广泛宣传,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度。一是依托市残联、妇联、民政、卫健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挫折应对等心理知识宣传,提升残疾儿童家长自主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二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相关专家为残疾儿童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心理自助能力。三是结合每年残疾人日等时间节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咨询和科普讲座等公益活动。
3.政策引领,不断提高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和基本康复救助标准。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市民政局、残联等部门积极协调市财政局逐步上调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和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救助标准,进一步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满意度和幸福度。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残疾人事业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202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