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苏诚等4位代表: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后疫情时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常态化机制的建议收悉。我委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设”作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近几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发生,其他社会问题的叠加,更加凸显了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现将我市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体系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2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我市利用精神卫生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印发《南京市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心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我市溧水区被确立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省级试点区,溧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健康溧水的重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按年度分解任务,全面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队伍。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印发《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的通知》;疫情控制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以及针对入境人员、医务人员、集中隔离点人员进行心理援助等系列文件。
三、加大培训和驻点疏导等系列工作。一是及时开通24小时热线。组织市、区两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心理专家召开座谈会,第一时间内开通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5-83712977;市、区精神病专科医院成立心理救援队伍131人,心理援助热线队伍81人;市、区疾控中心组建健康教育队伍70人。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二是加大业务培训。为提高集中隔离场所医务人员对心理危机干预及量表评估的水平、加强对精神类疾病的认识、熟练掌握精神障碍患者及高风险人员就诊途径,对全市各区所有参与集中隔离工作的医务人员、从事精防工作的疾控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开展集中隔离场所医务人员心理援助培训。三是建立结对指导机制。为切实做好入境人员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建立集中隔离点精神卫生服务结对技术指导机制,六城区集中隔离场所由南京脑科医院对口联系,南京脑科医院成立专家技术组,采用分片包干责任制方式,每2名精神科(心理科)医生负责指导一个区(主城区),具体负责对区集中隔离场所医务人员开展心理技术培训,学会使用心理自评量表,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筛查;遇到风险较高的或突发情况,随时开展应急干预和处置工作,必要时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收治入院。
四、各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发挥积极有效作用
为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积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培育心理健康意识,倡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我市各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群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市总工会:一是发挥阵地作用,构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市工会系统构建了市一级工会、直属工会和街镇(基层)工会三级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网络体系。疫情期间,全市400余家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站、室积极行动,为职工提供科学防治心理疏导,有效预防疫情引发的心理应激反应,消除职工恐慌情绪。例如扬子石化公司工会通过“4+1”模式(即音乐放松、游戏互动、健康分享、心理测试+个别咨询辅导)积极开展“EAP班组行”。二是携手志愿服务,及时开展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疏导。“宁师傅”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组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轮流值班,志愿者们克服困难、坚守岗位、从不间断,为广大市民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志愿服务,引导大家科学抗击疫情,预防与减轻因疫情带来的心理焦虑和恐慌。疫情防控期间,为因疫情引发心理困顿焦虑的市民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通过发布微信公众号、制作短视频的形式,宣传心理疏导知识,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三是突出专业优势,精选心理健康疏导讲座送入基层。开展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基层品牌活动,组建由知名心理学专家、教授组成的讲师团,精心挑选了“疫情下的情绪管理与心理调试”等心理健康知识课程供基层单位选择。
团市委:常态化开设“12355心理防疫小课堂”,着力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是强化服务职能。整合心理专家资源开展咨询服务,全面提升接线服务和心理疏导的专业化水平和技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接线首答有温度、谈心聊天有热度、专业解答更适度的综合服务台。二是深化工作值守。明确工作时间和信息记录规范,严格在线人员的自我疫情防控,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适当增加热线线路冗余和后备咨询人员,保障根据疫情的发展,随时能提供充足的服务能力。三是优化转接通道。与市12345 热线建立心理咨询转接通道,群众如有因疫情原因引起的焦虑、紧张、压抑等心理问题,可转接至 12345 热线,由12345 连线心理专家提供咨询服务。
市妇联:一是服务平台实体化,建立健全专业支持。从群众现实需求出发,注重优化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结构,将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心理咨询师团队建设与律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相结合,面对面咨询与电话咨询、网络留言相结合,形成了以12338妇女维权热线平台、宁姐凝心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平台、反家暴应急联动服务平台、妇儿之家网上留言咨询平台的“四个平台、六个端口”服务矩阵,建成了一支拥有40多位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骨干团队。在日常接处个案中,注重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来化解矛盾纠纷,从知情意行多维度来为求助者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主动响应激增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开通“宁姐凝心”84409566心理援助24小时热线。2020年热线不间断值班1344小时,接听来电117例;2021年热线连续服务1176小时,接听来电545例,并成功进行了1例自杀危机干预;2022年,热线连续服务1344小时,接听来电581例,社会影响面不断扩大。二是协同联动精准化,分类化解难点问题。重视与相关部门资源共享、联动合力。在全市基层法院(派出庭)参与疑难家事案件调查、旁听、调解、庭上心理辅导等,帮助当事人增强自我成长的力量。“宁姐凝心”24小时服务热线在接听心理咨询、解答防疫政策外,协调处置孕产妇的特殊需求与困难。三是工作推进制度化,持续提高服务质效。注重服务规范制度化标准化,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制定的《南京市妇女维权服务中心指南》将心理咨询服务标准单列,将心理援助纳入个案援助保障范围,与市司法局制定全市标准化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建设标准,联合市民政局、标准化学会制定了全国首个婚姻家庭辅导室服务规范标准,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与理念来调处家事矛盾纠纷。
市残联:针对残疾人群体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通过每年的全国助残日、世界孤独症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要节日,积极开展适合残障人士的活动,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障碍人士及家庭缓解心理压力,促进残疾人的融合发展。今年疫情期间,市残联、市卫健委牵头,携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通南京市发育障碍儿童康复政策咨询及康复服务、孤独症儿童康复指导和残疾人心理咨询在线服务平台,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严茹(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及其团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市民政局:2021年3月《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江苏志愿服务网”(http://js.chinavolunteer.cn/)正式上线,为促进疫情防控工作中心理危机干预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发展壮大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推广心理健康志愿者招募制度。一是持续推广志愿者注册、招募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泛宣传“陶老师工作站”、“12355南京市青少年服务台”等心理咨询类志愿服务典型事迹,鼓励支持相关部门依托“江苏志愿服务网”注册成立心理援助类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心理咨询志愿者和专家加入志愿队伍,发布心理援助类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二是依托江苏志愿服务网开展活动。该系统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志愿服务对象与服务提供者之间“零门槛、多渠道、精准化”的供需对接渠道和评价模式。心理咨询类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可通过“江苏志愿服务网”或者江苏政务服务App移动端“江苏志愿服务平台”进行注册登记。志愿队伍可依托系统发布心理健康类服务项目,招募心理咨询志愿者,开展相应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可以实现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参加项目查询、加入志愿队伍查询以及志愿服务记录打印等。从事类似志愿活动,既可以使困难群众受惠,也能使志愿者有收获感、幸福感。三是组织心理健康类志愿服务业务培育。相关单位注册成立心理健康类志愿队伍后,有条件的可组织志愿队伍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危机干预业务培训,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授课,加强研讨交流,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操能力。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覆盖面、加强人才培养,从多方面着手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市妇联将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与市卫健委紧密合作,协力构建专业强、作用广、影响大、成效显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提高后疫情时期公众心理免疫力,满足广大妇女儿童和千万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市总工会将充分发挥全市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站室)的阵地作用,依托专家讲师团和“宁师傅心理热线”的专业力量,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拓宽活动领域,广泛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丰富的抗疫心理知识宣讲,帮助职工以健康心态更好地防疫抗疫,以恰当的心态面对疫情信息,提高职工的心理健康素养以及负面情绪耐受力,帮助职工在“后疫情时代”的心理资本建设。市残联将依托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及市残疾人康复协会,每年举办2—3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对残疾人及其亲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健康支持性工作。此外,市残疾人专门协会也将根据残疾人及亲友的需求,组织“家长能力建设”讲座和“户外亲子活动”,开展残疾人励志教育活动,宣传残疾人家庭自强、自立的康复故事,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常态化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