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32号建议的答复
    (保护好长江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04 00:00 来源: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林玮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保护好长江生物多样性的建议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关心,您的建议对我市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与我们的许多工作不谋而合。长江是我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大保护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强长江珍稀物种资源保护,修复重要物种栖息地,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一、关于恢复乡土水生植被问题

    为科学指导我市湿地修复,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2019年4月,我局组织编制印发了《南京市湿地修复技术导则》(宁园林〔2019〕51)号),将湿地物种保育与恢复、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作为主要目标,结合南京实际,因地制宜、分类分型、整体修复,确保全市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减少,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湿地植被恢复是导则的一项重要修复措施,导则提出湿地植物的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湿生植物为主,推荐114种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进行近自然式的科学搭配,提高生境多样性,从而修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019-2020年期间,我省组织开展沿江造林绿化工作。为确保构建科学合理的沿江植被群落,我局在对南京市沿江典型绿地进行植物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南京市沿江绿化造林适生植物建议名录(第一批)》并印发,名录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包括76科118属144种乔灌草植物,并根据耐水程度进行了划分,为沿江生态景观防护林建设的植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经省林业局认定,我市2019-2020年完成沿江绿化造林9910亩,位居全省第一。

    2016年以来,我市以长江干流为重点,先后实施了江滩动植物栖息地恢复,沿江退渔还湿等10余处湿地修复工程,修复沿江湿地约1万亩,沿江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据监测,以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与公园成立时相比,维管植物增加201种,鸟类增加127种。下一步,在沿江生态修复中,我们将以使用乡土植物为主,恢复乔灌草复层混交的自然式群落,进一步丰富长江群落结构。

    二、关于控制外来入侵物种问题

    外来物种入侵对遗传、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造成水土、气候等不良生态损失及农业损失。我市始终落实“属地管理、集中围剿、长年监控、综合防除”的原则,强化调查监测,科学指导属地部门落实防除措施,遏制外来物种入侵。

    一是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启动了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于2021-2023年间,在全市开展陆生维管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为科学防控外来有害生物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财政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绿化园林局、金陵海关、南京禄口机场海关、新生圩海关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南京市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到2023年11月前,摸清我市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情况,构建外来入侵物种信息数据库,分析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市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影响,研判外来入侵物种扩散趋势,对重点外来入侵物种如一枝黄花、福寿螺等可能入侵途径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为今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是科学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为进一步扛起保护生态安全责任,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生态环境局、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城市管理局和绿化园林局等7个部门,和各区共同做好加拿大一枝黄花清除工作。通过广播网络、12345政府服务热线、微信微博、进社区进校园、技术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相关知识,并组织全市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工作。据统计,2021年全市累计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面积62561亩次,有效遏制其快速蔓延趋势。

    三是积极开展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宣传。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在官方微信、微博累计发布《警惕这个外来物种!》《外来物种入侵“攻防战”》等相关科普视频、文章30余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福寿螺、巴西龟等外来物种的危害性进行宣传,得到广泛转发、关注和点赞。创新性地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主题融入南京特色传统文化曲种—白局的唱词,组织专业表演艺术家进行表演并摄制成片,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在生态环境局官方抖音平台推出。为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教育部门录制了“校园环保广播”,分别制作了40条中小学生和20条幼儿环保广播,其中就包括《可怕的外来物种入侵》等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多次以校园广播的形式播放,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市农业农村局举办“守护生命长江”南京长江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巡展、大讲堂、进社区等活动,与宗教管理部门及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对接科学放生,推送相关短文,发放科学放流放生宣传手册4000册;指导编印《科学放流手册》,规范民间组织、宗教团体、市民群众等社会放流放生行为,协助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农业农村厅、市公建中心、江苏海事学院等单位开展增殖放流活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牵头组织对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性进行科普教育,依托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外来物种入侵知识。不断丰富现有“生物多样性进校园”系列活动内涵,让孩子们从小认清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危害,学会分辨并加以抵制,进而辐射到每一个家庭。

    三、关于规范湿地公园人为活动问题

    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等活动,须符合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2年省林业局印发《江苏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苏林规〔2012〕1号),2017年原国家林业局印发《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林湿发〔2017〕150号),均明确湿地公园根据保护与管理的需要实行分区管理,一般可分为湿地保育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等。湿地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及科研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宣教展示区可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合理利用区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我市目前有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等9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均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并通过国家或省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总体规划划定了湿地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作为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监测、宣教等人为活动开展的科学依据。

    关于湿地公园占用问题,按照《江苏省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通知》(苏林湿〔2017〕15号)和《江苏省林业局关于规范占用和征收湿地管理的通知》(苏林湿〔2018〕21号)要求,对确需占用湿地公园土地的建设项目,由建设方委托专业机构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提交工程建设方案、生态影响专题报告和湿地修复方案,要求建设方在工程建设中尽量避免破坏原生植被,蚕食动植物栖息地。例如在湿地公园内开展备用水源地建设中,我局要求建设方在生态影响评价中,对建设区开展生态本底调查,分析建设期和运营期可能对野生动植物造成的影响,根据鸟类迁徙时间错时施工,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等,降低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今后,我局将根据您的建议,对占用省级以上重要湿地的工程建设开展生态监测,分析建设期和运营期野生动植物数量的变化,结合实际提出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从而可以更好地减缓建设项目的影响。继续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要求,严格控制湿地公园内的人为活动,湿地公园建设严格遵循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严格禁止湿地公园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建设内容。

    四、关于加强江豚保护区管理问题

    市绿化园林局积极开展江豚保护区管理工作。一是建立江豚保护工作体制机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发布保护区公告,完成保护区勘界立标;出台《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市委编办出台《南京市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职责清单》;建立健全保护区各项管理制度。二是强化环境监测与监管。建设水上智能监测体系,设立六个人工岸线固定监测点,建立水下声学监测系统;建设全省首个以长江江豚保护为主的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和保护区水域智慧防控系统,实现保护区全方位实时监控;加强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监督检查,配合推进相关问题整改工作。三是加强巡航巡护和救护。制定《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工作制度》,开展保护区常态化监督检查活动,排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配合做好保护区内禁渔禁捕工作;完善江豚应急救护体系,在新济洲水域建设江豚救护基地,配备救护设施,组建救护专家团队,提升救护水平。四是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打造“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守护江豚之都”公众教育系列活动品牌,出版“长江江豚保护与研究”系列丛书,联合团市委实施“圆梦教室”公益活动助力教育扶贫,通过南京5G Live城市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江豚保护,全面提升保护区科普宣教与公众服务能力。

    江豚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种群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稳定在50多头,且呈增长趋势。保护区管理工作获得多方认可。2020年10月,保护区成为江苏省第一家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的省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5月,保护区被授予全国首批“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称号。2021年9月,《大江豚影》书籍入选江苏省“礼赞全面小康 致敬建党百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获“第十二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城市区域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综合监测及保护管理创新技术体系”项目获第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林业行业最高水平的科技奖。

    下一步,我市将着力加强保护区栖息地研究与修复,打造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先行示范区,全力提升综合监测与救护能力,树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标杆,大力开展特色科普宣传,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板。

    五、关于鸟类监测救护问题

    各湿地公园管理单位与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建立沟通协作机制,整合湿地鸟类监测与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资源。湿地公园管理单位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伤、病、受困鸟类等野生动物,及时与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沟通,并根据野生动物的具体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救护工作,保障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健康安全。野生动物康复之后,经过评估具备野外放归条件的,将及时放归自然。

    《江苏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苏林规〔2012〕1号)第十六条规定,湿地公园管理机构负责湿地资源的调查、监测、评估和建档工作。鸟类监测工作是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各湿地公园根据总体规划和自身建设情况,正逐步建设湿地监测站点,同时与鸟类摄影爱好者合作,开展鸟类种类和数量监测以及日常观测工作。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自2016年以来连续监测显示,鸟类品种由2016年的103种已增加到2021年的208种,鸟种类增加的一倍多。全年12次调查,累计观察到鸟类31585只,去年冬天,发现上万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出现在新济洲。绿水湾鸟类从2017年的100种增加到目前的150种,龙袍长江湿地公园目前共有鸟类124种,比2019年增加65种。南京长江段水域广阔、江岸林带茂密、水草丰茂,正成为越冬水鸟的乐园,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做好湿地公园鸟类监测及救护工作,使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202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