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省政协提案
刘根甫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秦淮河两岸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分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孕育了南京古老历史文化,历史上极负盛名,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沿河两岸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也较为丰富,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城市,高度重视秦淮河两岸风光带打造和文旅产业发展,在推动秦淮河两岸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呈现出“老城市、新活力”、“旧景观、新变化”、“古文化、新内涵”的全新面貌。秦淮河沿线片区先后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华东地区省会城市中第一个全国城市中央休闲区,南京市唯一的“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示范基地”、江苏省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成为全国首家开放式5A级旅游景区。
一、坚持规划引领,总体谋划秦淮河沿线未来发展
编制《南京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划定大运河文化带及秦淮河流经区域的保护控制范围,认真梳理了沿线文旅产业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动秦淮河沿线有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结合重新修编规划期限为2035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成果,进一步完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构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全要素保护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2035年)》《南京市园林绿化和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有针对性的推进秦淮河沿岸绿化景观的提升改造,打造亲水享水的秦淮河带状景观环境,促进沿河两岸文旅产业的发展。开展老城段内秦淮河沿线部分地段的城市设计。完成《南京内秦淮河(中华门-西水关段)城市设计》《南京市主城区(城中片区)秦淮老城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NJZCa030-48、50、54规划管理单元图则修改》及《内秦淮河两岸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修编》,规划成果从老城南整体保护展示的角度,加强沿河空间与周边街巷、地块的联接,完善民生服务设施配建,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品质,积极塑造南京老城重要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和文化旅游线路,加强保护规划与详细规划、城市更新衔接工作。
二、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秦淮河沿线新业态新面貌
加快推进秦淮河沿线文创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和文创产业优化。一是结合全区域功能板块地理区间布局和历史文化脉络资源,重点支持水木秦淮文化产业园、石榴财智中心文化产业基地、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等文创产业主导片区建设。二是依托沿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新媒体技术与应用、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出版、数字影音娱乐、文化艺术服务与培训、文化休闲等六大新兴产业,逐步完善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三是进一步整合沿秦淮河特别是石头城路和南艺后街一带的文化产业资源,做好环南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定位,利用水木秦淮文化产业园现有基础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师生创作生产基地,形成“产学研展销”文化创意全产业链的文化创产业功能区,把南艺后街变成文化产业街区。四是依托秦淮河、南京城墙、石头城等历史文化资源,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打造集“创意展示、赛事互动、产品展销”为一体的文化嘉年华,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动因下,促进文化消费。
三、围绕文化传承,积极推广秦淮风貌文旅品牌
一是打造“秦淮腔调”文旅品牌。推进历史风貌原真性保护。加快建设科举博物馆、大报恩寺、门东门西、十里秦淮河等精品项目,最大程度保护和还原城市肌理,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打造成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样本。二是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从秦淮河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提取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1+4”故事线,1即明城墙、秦淮河“一城一河”,4即科举、报恩、非遗、郑和文化,让历史空间有了新的故事表达。三是打造秦淮河文化地标。积极打造地标性文化品牌活动和项目。至2020年,国家非遗项目秦淮灯会已连续举办35届;多次获评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江苏10节庆品牌;获评国家非遗与旅游融合10大精品案例之首。科举博物馆开馆荣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四是艺术化呈现秦淮文化品牌。将秦淮文化作为大IP塑造、大艺术品看待,深耕文化品牌,形成独特城市标签。四是放大风貌街区保护更新成效。加快推进秦淮河两岸历史文化街巷保护更新。以小西湖(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微更新为案例,加强技术研究,创新活化路径,培育历史建筑多元更新利用成果,持续放大示范效应。先后带动南捕厅、三条营、荷花塘等历史文化街区和百子亭、西白菜园、滨江下关等历史风貌区更新保护,为片区及周边城市地区注入新活力,从而成为南京展示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品牌、新名片。
四、大力整治环境,推动秦淮河沿线美化亮化绿化
久久为功持续不断抓沿线环境整治。2000年初,市政府全面启动秦淮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经过多年的努力使秦淮河沿岸的人居环境、水生态、绿化景观得到了很大改善, 2008年10月6日,因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的巨大成果,南京市人民政府获得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十三五”期间,着力对总长12.5公里的外秦淮河武定门—入江口段沿河两岸绿化分段进行了景观提升,通过增加杏树、朴树、榉树等色叶植物和海棠、樱花、木芙蓉、八仙花等开花植物,分段打造了“春红柳绿”“夏花绚烂”“层林尽染”的绿化景观体系,高品质推进秦淮河沿岸绿道贯通建设,并同步完善了驳岸、挡墙及其配套设施,使秦淮河沿岸的带状绿地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继续加强沿线亮化力度,2018年5月,外秦淮河(武定门-三岔河段)夜景照明工程全线完成并亮灯,以“水光潋滟秦淮柳,桨声灯影画中游”作为照明愿景徐徐展开。秦淮河定门至入江口沿线40个景点,通过雾森、水帘、火树银花、投影、彩光、光纤等多种照明手法运用,夜景照明提升后,成为南京市夜游的点睛之笔。继续加强重点整治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秦淮河东段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健身、散步和游玩的滨水休闲绿地空间。
下一步, 我市还将继续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发挥秦淮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共同组织研发、生产、营销有秦淮河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发挥南京城墙现有书吧与秦淮文创产业园的功能,设立文创展示销售点,开展各类展览、讲座文化活动,实现秦淮河两岸文化产业共赢。
二是加强园区产业集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加强秦淮河两岸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国创园”工业设计、“1865”文创旅游、“广电?越界”数字传媒、“悦动?新门西”物联网、“无为”短视频、“西五华里”网络文学、“门东”融媒体、“核心景区”文创文博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
三是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融合,按照“融合+”思路,进一步增强秦淮河周边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赢利能力、旅游景区的文化品质、商业综合体的文化属性,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倍增裂变的“化学反应”,推进“秦淮灯会”“桨声灯影里的大咖故荟”“中秋诗会”等一批大型品牌活动。
四是推动文旅消费集聚。重点布局建设秦淮河畔小剧场群,带动一批文旅消费产业发展。围绕夜间文旅消费,重点布局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演艺、餐饮、娱乐、体育、健身、AR等年轻人喜欢、游客青睐的 “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粉丝经济”等网红业态、体验项目、创意产品、时尚活动。
五是强化文化品牌传播。加强秦淮河品牌形象宣传,将“一城一河”作为园区乃至南京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代表和宣传主题,多种形式传播园区形象。支持《秦淮人家》《长干里》《歌鹿鸣》等电视剧拍摄制作。推进艺术与产业融合,打造在国内具有引领作用的艺术品市场,举办艺术品拍卖会,释放产业动能。让艺术为城市、为生活、为产业赋能。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扩大园区知名度影响力。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6月10日